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从贸易规模、贸易依存度、贸易极不平衡等角度研究了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了解决两岸不对称开放,尽快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发挥福建的优势等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峡两岸 经贸关系“三通” 海峡西岸经济区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腹地,而台湾又具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两岸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的不利因素,本文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进行分析。
一、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现状
1979年开始至今,海峡两岸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尤其2005年和2007年海峡两岸经贸论坛的召开发展更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
1、近年来两岸经贸新举措
2003年成功实现了台商春节包机,务实推动两岸“三通”向前发展。台湾水果准入大陆品种从12种扩大到18种,其中15种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措施,福建、山东、黑龙江等地设立或正在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两岸农业合作营造新的平台;海峡两岸举行“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加强两岸信息技术标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国务院台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协议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问题。2005年两岸经贸论坛的举办,更有利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2、两岸贸易规模加速扩大,大陆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祖国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907项,两岸间接贸易额达912.3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65.5亿美元,大陆自台进口746.8亿美元,大陆逆差581.3亿美元。截至2005年,祖国大陆累计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68095项,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4957.95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817.28亿美元,台湾向大陆出口4140.77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实现贸易顺差累计达3323.49亿美元。
3、两岸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
伴随两岸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两岸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从1979年到2005年,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依存度从0.13%提高到约40%,进口依存度从0.38%提高到约9%,台湾经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这显示了大陆在台湾对外贸易中重要性与日俱增,也显示了在两岸相互依赖的贸易关系上,台湾处于相对劣势,若两岸贸易发生变动,对台湾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大。
4、台湾对大陆长期出超,两岸贸易极不平衡
以2005年度为例,台湾对大陆顺差580多亿美元,而台湾对外全部顺差只有46亿美元,可见对大陆的顺差冲销了台湾对外贸易的530多亿逆差。在台湾的10610种进口产品目录中,允许大陆进口的仅为5640项,其中工业品5163项。两岸贸易的商品构成极不合理,大陆对台湾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化下游加工制品,化工原料等附加值低的产品上,而台湾输往大陆的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机器设备、机电电子产品等附加值高的物品上。
5、两岸经贸以间接贸易为主
两岸间接贸易快速发展,2005年两岸间接贸易额达912.3亿美元,累计总额超过4900亿美元。两岸间的贸易要经过香港转口,造成经济、时间的重大损失。直航从台北、高雄到福州有40分钟的航程,绕道香港澳门要4个多小时。仅在运输成本上,台湾方面统计的数字显示,直航之前,台湾每年的运输成本就要损失数千亿台币,最高的统计近3000亿。
6、对台贸易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
长三角和珠三角凭借其政策、地域以及产业配套等优势等成为台商投资的聚集地,也成了对台贸易的主力军。2005年广东省对台进出口344亿美元,增长13.9%,占当年两岸双边贸易总值的37.7%,是对台贸易的第一大省份。江苏、上海、浙江对台进出口值分别为260.1亿美元、124.4亿美元、45.5亿美元,增幅分别为22.9%、18.3%、28.7%,分列对台贸易的第2、3、5位。2005年福建省对台进出口48.8亿美元,增长12%,低于两岸总体贸易发展水平4.5%,占两岸双边贸易总值5.3%,列广东、江苏和上海之后,排名第4位。
二、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原因分析
两岸经贸关系虽取得很大发展,但台商来大陆投资主要仍以间接方式进行,台湾严格禁止大陆资金进入岛内外从事任何投资活动,造成两岸贸易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不对称开放导致两岸贸易不平衡,台湾对大陆长期出超
1980年单方面开放了大陆市场,台湾直到2002年8月才正式开放台商直接赴大陆投资,但仍然设置了众多障碍,主要体现在:台湾当局设置许多禁止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项目,主要涉及有利于增强大陆经济竞争力的资本产品、高技术产品等:禁止项目中农产品有236项,制成品有102项,服务业有邮政、电信、金融及其辅助业、证券及期货、集成电路设计和基础设施项目等;这导致了台湾出口高于进口,且差额日益扩大。到2005年底,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总额累计达3323.49亿美元。台湾当局提高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成本,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台湾当局奉行“不准大陆资金进入台湾”的政策,两岸间长期维持单向投资,且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40%在大陆,台资对大陆市场依附性很高。大陆引入台资仅占引资总额的不到8%,对台资的依附性不高。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企业不公平,也使台湾经济减少了增长动力,失去创造就业的机会。
2、未实现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导致两岸以间接贸易为主
台湾对大陆的依存度日益提高,但由于货物和人员不能自由来往,台湾经济的成本将继续扩大,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越来越低。台湾有关方面公布的数字显示,两岸直航后,海运每年可节省运输成本约8.2亿台币,可减少约一半的运输时间,每航次可节省16至27个小时;空运每年节省旅客成本约132亿台币,节省旅行时间约860万小时;货运运输成本每年可节省8.1亿台币。
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就是要使两岸的人员、资金、货物自由往来,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共同发展。两岸贸易主要维持通过香港转口的间接贸易,台湾当局对直接贸易设置种种限制障碍,发展较慢,交易数额也极小,主要是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出现的民间海上贸易。两岸直接贸易受阻,增加贸易成本,降低出口商品竞争力,而且对两岸关系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3、未充分利用福建的优势,导致闽台经贸受阻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地缘相近,是两岸(台湾和大陆)和两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交汇点。大多数台湾人的祖籍在福建,血缘相亲;两地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同。福建成为台商最早的投资地,是台湾与大陆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但未实现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制约了福建对台经贸往来的发展。
三、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对策
两岸存在明显的资源互补优势和血缘、地缘优势,在经济利益和市场原则导向下,两岸应互补互利、相互依存进行交流发展。
1、解决两岸不对称开放
大陆对台湾商品、资本、人员开放程度甚高,对台湾履行了对其他所有世贸组织成员方的全部义务,而且台湾商人在大陆还一直享受着同等优先的待遇;相反,台湾当局对大陆商品、资本、劳动力实行了严厉的市场准入限制,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台湾方面必须取消不合理的人为限制,使两岸经贸能够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发展。台湾当局要以行动来支持两岸相互投资,支持大陆企业在台湾发展,改变不公平、不对称的发展局面。
2、尽快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
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是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两岸交往不断扩大的必然要求。两岸“三通”属于经济问题,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应成为阻挠“三通”的借口和障碍。台湾当局对“三通”采取的间接、单向、局部等限制性政策,破坏了两岸正常的贸易和投资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侵害了大陆和台湾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希望从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出发,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按WTO原则规划,以非政府组织出面规划两岸产业分工;加速民间往来,与台各界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推动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部门进行各种实质性的合作;发挥跨国公司在两岸交往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连接两岸资金流、技术流、物资流和人员流方面的作用。
3、发挥福建的优势
发挥福建和台湾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缘相通,文缘相似,俗缘相同的优势,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向前发展。
第一,努力做大“小额贸易”。取消对小额贸易的种种限制,做好对台小额贸易,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密切两岸关系,加强民间交往,为两岸同胞的小额贸易实现“双赢”和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开路。第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与珠三角、北与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依托,推进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及社会文明化进程,实现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
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整体意识,减少行政区划阻隔,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协作意识,推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发展互动、市场开拓互利,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密切经济联系,共同发展繁荣。整合福建岸线港口资源,建设现代化程度高的海峡西岸港口群和海峡西岸城镇群;发挥出海口优势,加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和港口的辐射能力;推动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整合产业优势,培育具有主导性、支撑性、技术性的战略产业,形成和壮大产业集群;加强与区域外产业的分工协作,主动接受外部辐射,承接先进地区的生产力转移,切实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中部相关省份的对接度,形成既分工又协作的产业关联体系,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
台湾与大陆只有一水之隔,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在提高,通过两岸共同努力,交融、发展和合作,经济关系会更加密切,良性互动,共同建设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促进两岸经济和生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小衡:影响台湾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与两岸经济关系前瞻[J],中国经贸,2005(5).
[2]陈其林、韩晓婷: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台湾结构调整[J],厦门大学学报,2004(3).
[3]吴仪:两岸“三通”对两岸经济发展的影响[J],统一论坛,2004(5).
[4]吴庆春、舒均治: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现状及未来展望[J],河南社会科学,2005(8).
[5]陈玲: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8).
【关键词】海峡两岸 经贸关系“三通” 海峡西岸经济区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腹地,而台湾又具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两岸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的不利因素,本文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进行分析。
一、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现状
1979年开始至今,海峡两岸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尤其2005年和2007年海峡两岸经贸论坛的召开发展更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
1、近年来两岸经贸新举措
2003年成功实现了台商春节包机,务实推动两岸“三通”向前发展。台湾水果准入大陆品种从12种扩大到18种,其中15种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措施,福建、山东、黑龙江等地设立或正在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两岸农业合作营造新的平台;海峡两岸举行“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加强两岸信息技术标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国务院台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协议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问题。2005年两岸经贸论坛的举办,更有利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2、两岸贸易规模加速扩大,大陆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祖国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907项,两岸间接贸易额达912.3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65.5亿美元,大陆自台进口746.8亿美元,大陆逆差581.3亿美元。截至2005年,祖国大陆累计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68095项,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4957.95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817.28亿美元,台湾向大陆出口4140.77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实现贸易顺差累计达3323.49亿美元。
3、两岸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
伴随两岸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两岸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从1979年到2005年,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依存度从0.13%提高到约40%,进口依存度从0.38%提高到约9%,台湾经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这显示了大陆在台湾对外贸易中重要性与日俱增,也显示了在两岸相互依赖的贸易关系上,台湾处于相对劣势,若两岸贸易发生变动,对台湾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大。
4、台湾对大陆长期出超,两岸贸易极不平衡
以2005年度为例,台湾对大陆顺差580多亿美元,而台湾对外全部顺差只有46亿美元,可见对大陆的顺差冲销了台湾对外贸易的530多亿逆差。在台湾的10610种进口产品目录中,允许大陆进口的仅为5640项,其中工业品5163项。两岸贸易的商品构成极不合理,大陆对台湾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化下游加工制品,化工原料等附加值低的产品上,而台湾输往大陆的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机器设备、机电电子产品等附加值高的物品上。
5、两岸经贸以间接贸易为主
两岸间接贸易快速发展,2005年两岸间接贸易额达912.3亿美元,累计总额超过4900亿美元。两岸间的贸易要经过香港转口,造成经济、时间的重大损失。直航从台北、高雄到福州有40分钟的航程,绕道香港澳门要4个多小时。仅在运输成本上,台湾方面统计的数字显示,直航之前,台湾每年的运输成本就要损失数千亿台币,最高的统计近3000亿。
6、对台贸易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
长三角和珠三角凭借其政策、地域以及产业配套等优势等成为台商投资的聚集地,也成了对台贸易的主力军。2005年广东省对台进出口344亿美元,增长13.9%,占当年两岸双边贸易总值的37.7%,是对台贸易的第一大省份。江苏、上海、浙江对台进出口值分别为260.1亿美元、124.4亿美元、45.5亿美元,增幅分别为22.9%、18.3%、28.7%,分列对台贸易的第2、3、5位。2005年福建省对台进出口48.8亿美元,增长12%,低于两岸总体贸易发展水平4.5%,占两岸双边贸易总值5.3%,列广东、江苏和上海之后,排名第4位。
二、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原因分析
两岸经贸关系虽取得很大发展,但台商来大陆投资主要仍以间接方式进行,台湾严格禁止大陆资金进入岛内外从事任何投资活动,造成两岸贸易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不对称开放导致两岸贸易不平衡,台湾对大陆长期出超
1980年单方面开放了大陆市场,台湾直到2002年8月才正式开放台商直接赴大陆投资,但仍然设置了众多障碍,主要体现在:台湾当局设置许多禁止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项目,主要涉及有利于增强大陆经济竞争力的资本产品、高技术产品等:禁止项目中农产品有236项,制成品有102项,服务业有邮政、电信、金融及其辅助业、证券及期货、集成电路设计和基础设施项目等;这导致了台湾出口高于进口,且差额日益扩大。到2005年底,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总额累计达3323.49亿美元。台湾当局提高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成本,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台湾当局奉行“不准大陆资金进入台湾”的政策,两岸间长期维持单向投资,且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40%在大陆,台资对大陆市场依附性很高。大陆引入台资仅占引资总额的不到8%,对台资的依附性不高。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企业不公平,也使台湾经济减少了增长动力,失去创造就业的机会。
2、未实现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导致两岸以间接贸易为主
台湾对大陆的依存度日益提高,但由于货物和人员不能自由来往,台湾经济的成本将继续扩大,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越来越低。台湾有关方面公布的数字显示,两岸直航后,海运每年可节省运输成本约8.2亿台币,可减少约一半的运输时间,每航次可节省16至27个小时;空运每年节省旅客成本约132亿台币,节省旅行时间约860万小时;货运运输成本每年可节省8.1亿台币。
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就是要使两岸的人员、资金、货物自由往来,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共同发展。两岸贸易主要维持通过香港转口的间接贸易,台湾当局对直接贸易设置种种限制障碍,发展较慢,交易数额也极小,主要是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出现的民间海上贸易。两岸直接贸易受阻,增加贸易成本,降低出口商品竞争力,而且对两岸关系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3、未充分利用福建的优势,导致闽台经贸受阻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地缘相近,是两岸(台湾和大陆)和两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交汇点。大多数台湾人的祖籍在福建,血缘相亲;两地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同。福建成为台商最早的投资地,是台湾与大陆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但未实现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制约了福建对台经贸往来的发展。
三、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对策
两岸存在明显的资源互补优势和血缘、地缘优势,在经济利益和市场原则导向下,两岸应互补互利、相互依存进行交流发展。
1、解决两岸不对称开放
大陆对台湾商品、资本、人员开放程度甚高,对台湾履行了对其他所有世贸组织成员方的全部义务,而且台湾商人在大陆还一直享受着同等优先的待遇;相反,台湾当局对大陆商品、资本、劳动力实行了严厉的市场准入限制,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台湾方面必须取消不合理的人为限制,使两岸经贸能够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发展。台湾当局要以行动来支持两岸相互投资,支持大陆企业在台湾发展,改变不公平、不对称的发展局面。
2、尽快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
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是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两岸交往不断扩大的必然要求。两岸“三通”属于经济问题,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应成为阻挠“三通”的借口和障碍。台湾当局对“三通”采取的间接、单向、局部等限制性政策,破坏了两岸正常的贸易和投资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侵害了大陆和台湾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希望从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出发,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按WTO原则规划,以非政府组织出面规划两岸产业分工;加速民间往来,与台各界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推动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部门进行各种实质性的合作;发挥跨国公司在两岸交往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连接两岸资金流、技术流、物资流和人员流方面的作用。
3、发挥福建的优势
发挥福建和台湾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缘相通,文缘相似,俗缘相同的优势,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向前发展。
第一,努力做大“小额贸易”。取消对小额贸易的种种限制,做好对台小额贸易,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密切两岸关系,加强民间交往,为两岸同胞的小额贸易实现“双赢”和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开路。第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与珠三角、北与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依托,推进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及社会文明化进程,实现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
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整体意识,减少行政区划阻隔,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协作意识,推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发展互动、市场开拓互利,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密切经济联系,共同发展繁荣。整合福建岸线港口资源,建设现代化程度高的海峡西岸港口群和海峡西岸城镇群;发挥出海口优势,加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和港口的辐射能力;推动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整合产业优势,培育具有主导性、支撑性、技术性的战略产业,形成和壮大产业集群;加强与区域外产业的分工协作,主动接受外部辐射,承接先进地区的生产力转移,切实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中部相关省份的对接度,形成既分工又协作的产业关联体系,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
台湾与大陆只有一水之隔,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在提高,通过两岸共同努力,交融、发展和合作,经济关系会更加密切,良性互动,共同建设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促进两岸经济和生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小衡:影响台湾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与两岸经济关系前瞻[J],中国经贸,2005(5).
[2]陈其林、韩晓婷: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台湾结构调整[J],厦门大学学报,2004(3).
[3]吴仪:两岸“三通”对两岸经济发展的影响[J],统一论坛,2004(5).
[4]吴庆春、舒均治: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现状及未来展望[J],河南社会科学,2005(8).
[5]陈玲: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