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04年是国际稻米年,也是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研究杂交水稻4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天,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同行欢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这看起来更像袁隆平自己的节日,因为他很少把自己打扮得那样规整。发自心底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袁隆平用自己多年来所获得的各种奖励设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江西的颜龙安 福建的谢华安 江苏的邹江石,以及发现野败的冯克珊、李必湖……一个个为杂交水稻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都获得了这个奖励。(图1)
获奖人中间还有几位外国人,其中一位是菲律宾企业家林育庆。林育庆祖籍中国福建泉州,他以他特有的方式与杂交水稻结下了渊源。
林育庆记得1997年,当时还不是在菲律宾总统的埃斯特拉达有一天在一起聊天时说,如果有一天他当上菲律宾总统的话,一定要把水稻,把农业作为最优先的方向,因为他看到中国人口那么多,居然还可以出口那么多大米,他就很想知道秘密在什么地方。
当埃斯特拉达成为菲律宾总统后,他心中的谜团终于在袁隆平的水稻实验田里解开了。他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中国的杂交水稻,而且米煮出来也很好吃,所以开始号召菲律宾全民种植水稻。(图2)
菲律宾全国都以稻米为主要粮食,而本国的水稻产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每年进口大米都在100万吨以上,以致大米走私成为菲律宾海关缉私的重点对象。
1997年作为企业家的林育庆开始投资与政府一起研究开发和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希望杂交水稻能帮助解决粮食问题,提高菲律宾国民收入。可是中国的杂交水稻却不大适应菲律宾的气候。
中国的杂交水稻适合于温带。而菲律宾属于热带。所以怎么搞出一个很好的,优良的热带杂交水稻,是一个很艰难的课题。袁隆平和水稻中心的科研人员在以后几年中多次到菲律宾帮助解决育种问题,经过一段艰难的时期最终培育出了适合菲律宾气候条件的高产杂交水稻。
阿罗约担任菲律宾总统后,更加关注杂交水稻的种植,希望在中国的帮助下尽快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每当袁隆平到菲律宾做技术指导,都会像外国元首一样受到国宾的礼遇。而菲律宾的粮食状况也正在逐渐好转。农民也由于种植杂交水稻对未来生活的改善充满了信心。(图3)
有一次,林育庆在跟种植杂交水稻的农民会面时,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当他发现农民就是穿着普通的T恤,牛仔裤,甚至穿着拖鞋时,就要脱掉自己的西装。这时候,一个农民拉住他的手说:“你不要脱了,在一年之后,我们都要跟你一样穿西装。”当总统阿罗约了解到杂交水稻给农民带来了这样的信心后,感到非常的欣慰。
目前菲律宾推广杂交水稻已经数十万公顷,平均单产每公顷6.4吨,比当地稻种提高了80%以上。2004年,阿罗约总统再次郑重邀请袁隆平到菲律宾访问并向“世界粮食奖”评委会举荐袁隆平为该奖项的候选人。
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发展并不是特例。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不仅汇聚了国内研究杂交水稻的专家,还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人在这里出入。他们来自各个国家,来学习杂交水稻技术。印度、越 南、孟加拉、缅甸…… 都把杂交水稻看做是解决本国粮食问题最重要的出路。
从1981年起,中心每年都专门为外国学员举办学习班,至今共举办了28期,培训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名专家。把中国的杂交水稻播向世界。中国还对外派出了不少专家组,帮助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现在在南美洲、南太平洋岛国还有他们的身影。(图4、图5)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宗旨是“努力建设一个没有饥饿的世界”。据调查,目前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挨饿的状态;每年500多万孩子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亡。更可怕的是,在过去的5年中,四分之三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数仍在上升。
在粮食短缺的国家中,每推广一亩杂交水稻,即使按照只增产100公斤计算,也能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
杂交水稻是中国农学家的功德,也是近几十年来中华民族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2004年12月袁隆平再次踏上美国的国土,领取世界农业的最高奖——世界粮食奖。他是继原农业部部长何康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图6)
(二)
1972年的全国协作攻关以后,很多省陆续在海南设立了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基地。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白天除了吃饭时间,基本见不到人。中心的一些主要研究人员都在这里,他们就像日出而作的农民,每天忙碌在稻田里。
基地的实验田种着几百个杂交稻组合,实现超级稻第三期目标的超级杂交稻明星也许就在它们中间。
超级稻是继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成功之后,1996年,袁隆平66岁时再次挑战杂交稻的新目标。超级稻指超高产优质水稻,是中外农业专家共同的梦想。1981年,日本率先启动水稻超高产计划,计划用15年的时间育成亩产800公斤的超高产水稻品种;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稻计划。15年过去了,超级稻仍然遥不可及。
在中国科学家看来,不走水稻杂交的道路,想抵达超级稻的目的,即便不是毫无希望,也是希望渺茫的漫漫长途。然而中国依靠水稻杂交,却也刚刚达到亩产600多公斤。发达国家的科研条件远远超过我们,我们有必要去争夺这顶亩产800公斤的桂冠吗?
生态学家做过一个推算,如果全部被人类消费,地球上的植物可以供养7500亿人口。这是一个不现实的过分乐观的数字。实际上,人作为食物链上的最高一级,植物总产量中真正能够被人类所利用的只有1%。如此算来,地球上能养活的人口最多只有75亿。
人类学家语出惊人:照目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亿人!也就是说,有25亿人将可能没有饭吃!
另一方面,尽管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努力减缓人口增长,2030年中国人口仍将达到16亿。与此同时,中国的耕地面积还在以每年百万亩的速度减少。原本就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数的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从建国初期1950年的2.7亩,降到了目前的不足1.5亩。难怪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严谨的科学计算后发出惊呼:未来谁来养活中国?从而引发全世界的担忧。
在袁隆平的脑子里,算的是另一笔账。中国有4.6亿亩稻田,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极限。进一步增加水稻总产量,唯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一条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挑战超级稻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科学家的荣誉,而是民族的需要,是人类的需要。
袁隆平非常清楚,杂交稻的潜力远未穷尽。他给自己的时间是4年,到2000年实现亩产700公斤。
在新千年到来的时候,这一目标真的实现了。在人民大会堂的庆功会上,举座欢欣,袁隆平却提出了新的目标:要到2005年实现亩产800公斤,全场都为之震惊。
对此袁隆平还记忆犹新,他风趣地说:“当时我就说第一期目标实现了,我现在正在向第二期攻关,我们保证要完成。而且争取提前一年实现。上面下面都拍巴掌, 对我是巨大的鼓舞,但对我压力好大的。牛皮吹出去了,这个怎么收回来呢,人民大会堂啊,那么多的中央领导人。那么多的科技界同仁。”
辛业芸,自从毛遂自荐做了袁隆平的秘书以后,已经在袁隆平身边工作了9年,她能准确地感受到袁隆平在兑现承诺时的压力。
她说去年袁隆平去领“世界粮食奖”的时候,实际上是兑现他的承诺非常关键的一段时间。她观察到,袁隆平时时刻刻在想着超级杂交水稻。在飞机上,他拿着计算器不停地算,然后拿着笔再算一算,算一下又闭目想一想,她说袁先生你肯定在算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吧。袁隆平却打趣说是在消磨时间。
没有人知道袁隆平是怎么计算的,但是2004年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果然提前达到了。中国人只用8年便实现了国外15年都没有完成的超级杂交稻计划。这一成就再次令世界瞩目。功成名就的袁隆平终于应该满意了。可再次令所有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已经75岁的老人没有片刻停顿,再一次提出了更新的目标: 中国杂交稻要在2010年达到亩产900公斤。人们感到愕然。
但是袁隆平自然有他的道理,他说他不是随便盲目地提出这个目标的,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通过大家的努力还是有九成的把握。
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新建成的分子实验室里,出现了一个个新的年轻面孔,一项项更新的技术不断投入使用。不止一个新的品种已经在实验室阶段具备了冲击亩产900公斤的实力。而且他们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在不远的将来完成利用远缘杂交优势实现杂交水稻的一系法,更加简化杂交水稻的生产程序。(图7)
(三)
2000年12月1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一支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了。“隆平高科”主要是从事杂交水稻等农业新品种推广销售的股份公司。而在我国,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股票还是首次。
隆平高科成立以后,果然为杂交水稻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便利。有了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和袁隆平这个名字,杂交水稻的推广更加迅速了。
杂交水稻的种子,原来在稻种市场占到1.2%,现在占到了30%以上。农民直接通过公司购买高科技种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开设了一个快速的通道。
作为一个农学家,袁隆平关心农民吃饭的问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更关心中国的粮食问题。2004年,袁隆平提交了《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议案;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粮食安全了,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可以不受制于人,甚至才可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以求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他认为从长远看,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不能掉以轻心。好的政策,再加上科技进步,中国人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养活自己。
在杂交水稻中心的资料馆里,可以看到袁隆平得到的大大小小的奖杯和各种证书,它们记录了他这40年来的科研之路,从三系法、两系法到超级稻。几十年的光阴仿如白驹过隙,但无论场景如何转换,荣誉如何纷至沓来。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倾注一生心血的稻田。对这些荣誉似乎也看得很淡。(图8、图9)
他经常讲,金杯银杯不如八亿农民的口碑,农民给他塑的像,他看得比诺贝尔奖还高兴。
袁隆平属于中国,而他的科研成果是属于人类的。袁隆平不仅想用杂交水稻养活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人,而且更希望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解救地球上所有被饥饿困扰的生命,迄今为止,他的梦还没有实现,但是他始终相信奇迹就是从梦想开始的(图1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