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内教育系统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学科知识体系得以渐渐完善。不过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困扰下,很多历史教师仍旧沿用着师讲生听的方法,没有做好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我国已经号召了多年的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也在前几年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所以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路,绝不能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素质与学习水平。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举措
传统教育以师讲生听模式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即便有互动也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缺少质疑精神、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该现象导致初中历史教育严重缺少课堂活跃度,学生很难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中掌握与理解历史知识。面对这一情形,初中历史教育需要重视每一個单元知识点的讲解,用多样化教学方式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与学习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问题
(一)观念落后
传统教育重视理论层面的教学,忽视技能的正确使用。也就是说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不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点素质的有效培养,而这显然是违背了新时期历史教育的要求。虽然将重心放在历史材料解读能够让学生清楚地把握好考试考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1]。不过却无法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流程等建立自己的主观意识。学生久而久之甚至会呈现记忆模糊的问题,无法形成统一历史观。
(二)方法枯燥
过去所用的师讲生听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式的学习。学生无法形成课程学习 积极性、主动性[2]。没有办法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稍微改变一下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自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成长。可是很多教师却不愿改变教学模式,认为改变教学模式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历史教育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负担,而没有体现历史教育本身的意义[3]。
(三)过度追求成绩
成绩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升学方向,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历史作为中考考察的重点项目,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论知识学习,而教师也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比如问题意识。学生只知道历史发展的过程,而不知道历史发展的原因。学生不知道历史意义、历史背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而言显然非常不利。
二、初中历史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一)营造情景培养学生问题发现意识
情境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常见。历史教育本身受到时代的限制,导致无法为学生呈现直观的景象。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很多教师都会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多媒体教育的方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环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如学习《抗击八国联军》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全国人民应用抗击八国联军的画面、图片,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动荡的年代以及了解当时清政府的懦弱。随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追问学生从视频中得出当时清政府选择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当时清政府如此孱弱。
(二)活化课堂鼓励学生众多功能提出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问题思考之中,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打消师生之间的隔膜与抵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分析、主动研究、主动思考问题。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当时国内人民的生活困境,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后我国人民的生活形态,引导学生思考鸦片对于我国人民的影响和帝国主义对我国人民的迫害。用这样的氛围帮助学生奠定问题意识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制定标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素质
传统教育仅仅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价基础,该方法显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成绩的影响下渐渐会对历史学习形成抵触。所以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绝不能过度追求考试成绩。教师需要改变课评方式,以成绩为基础,增加更多的课堂互动成绩。比如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奖励多少平时分,这样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分析、主动探讨,找出问题。在自行思考的过程中解答问题,提高知识吸收消化效率。在开放的评价体系中,学生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态度去学习。学生不仅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初中历史教育需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该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素质。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影响下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与学习而言有着奠基意义。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引导,为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用趣味化的活动与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解答历史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翠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67-68.
[2]周学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4):50-51.
[3]吴成贵.探讨如何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39.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鸡冠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举措
传统教育以师讲生听模式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即便有互动也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缺少质疑精神、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该现象导致初中历史教育严重缺少课堂活跃度,学生很难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中掌握与理解历史知识。面对这一情形,初中历史教育需要重视每一個单元知识点的讲解,用多样化教学方式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与学习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问题
(一)观念落后
传统教育重视理论层面的教学,忽视技能的正确使用。也就是说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不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点素质的有效培养,而这显然是违背了新时期历史教育的要求。虽然将重心放在历史材料解读能够让学生清楚地把握好考试考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1]。不过却无法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流程等建立自己的主观意识。学生久而久之甚至会呈现记忆模糊的问题,无法形成统一历史观。
(二)方法枯燥
过去所用的师讲生听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式的学习。学生无法形成课程学习 积极性、主动性[2]。没有办法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稍微改变一下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自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成长。可是很多教师却不愿改变教学模式,认为改变教学模式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历史教育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负担,而没有体现历史教育本身的意义[3]。
(三)过度追求成绩
成绩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升学方向,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历史作为中考考察的重点项目,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论知识学习,而教师也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比如问题意识。学生只知道历史发展的过程,而不知道历史发展的原因。学生不知道历史意义、历史背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而言显然非常不利。
二、初中历史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一)营造情景培养学生问题发现意识
情境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常见。历史教育本身受到时代的限制,导致无法为学生呈现直观的景象。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很多教师都会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多媒体教育的方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环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如学习《抗击八国联军》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全国人民应用抗击八国联军的画面、图片,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动荡的年代以及了解当时清政府的懦弱。随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追问学生从视频中得出当时清政府选择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当时清政府如此孱弱。
(二)活化课堂鼓励学生众多功能提出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问题思考之中,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打消师生之间的隔膜与抵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分析、主动研究、主动思考问题。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当时国内人民的生活困境,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后我国人民的生活形态,引导学生思考鸦片对于我国人民的影响和帝国主义对我国人民的迫害。用这样的氛围帮助学生奠定问题意识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制定标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素质
传统教育仅仅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价基础,该方法显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成绩的影响下渐渐会对历史学习形成抵触。所以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绝不能过度追求考试成绩。教师需要改变课评方式,以成绩为基础,增加更多的课堂互动成绩。比如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奖励多少平时分,这样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分析、主动探讨,找出问题。在自行思考的过程中解答问题,提高知识吸收消化效率。在开放的评价体系中,学生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态度去学习。学生不仅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初中历史教育需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该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素质。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影响下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与学习而言有着奠基意义。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引导,为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用趣味化的活动与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解答历史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翠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67-68.
[2]周学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4):50-51.
[3]吴成贵.探讨如何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39.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鸡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