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又一部获得奥斯卡小金人认可的黑人平权运动电影,《绿皮书》将观众的视线带回到了美国历史上灰暗的种族隔离年代,唤起了人们对于种族主义和种族压迫的再思考。本文试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维度分析主人公谢利在种族隔离时代所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他是如何通过主动的空间改造来实现自我和解和突破。鉴于当前美国保守主义风潮抬头,川普的美国优先主义与美国文化中至今仍然存在的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绿皮书》这部电影中谢利博士在种族隔离下从隐忍到抗争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当前美国排外主义最终下场的一种现实隐喻。
关键词:种族主义;空间;绿皮书;种族压迫
《绿皮书》是第91届奥斯卡的大赢家,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收入囊中。它同时也备受中国观众的喜爱,不管在票房收入上,还是豆瓣评分上都有不俗的表现。该影片的名字来源于美国历史上曾出现的一本黑人出行指南《绿皮书》,书中记录了美国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整个电影以公路电影的形式,围绕一黑一白两人在美国南部的音乐巡演之旅展开。黑人钢琴家唐·谢利与白人司机托尼前往种族主义和种族压迫盛行的美国南部各州。两人在异于主流社会的身份错位之中,在伴随场景更迭的体验探索之中,突破种种差异,历经重重波折,最终建立起真挚纯粹的友谊。整个故事包含冲突、逗趣、温情、感动,但也深刻揭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和阶层问题。
时空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维度,但长期以来,空间一直被视为是死寂的、固定的、静止的、非辩证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文化思想界发动空间理论转向,对当代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政治及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出版的《空间的生产》(1974)为空间问题的深入思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空间是一种历史建构。它提出了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s)、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三合一的空间辩证法。“空间实践”侧重感性经验的物质性空间(感知的),“空间表征”侧重象征想象的精神性空间(构想的),“表征空间”侧重于物质性与精神性,感知与想象的合一,这种合一构成人类实际生存其中的体验性空间(体验的)。因此,列斐伏尔的空间理念是三位一体的,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重属性。
《绿皮书》虽然是采用白人托尼的视角进行拍摄,但黑人唐·谢利的身世命运、性格特征、精神世界充满冲突和张力,值得深入分析。由于空间體验决定着人的生存体验方式,本文试从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以空间叙事为线索,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维度,层层分析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身份认同焦虑和自我和解过程,研究唐·谢利是如何在流动的物理空间和更迭的社会空间中通过主动的实践改造实现精神空间的转变,唤起人们对个体自我身份认同,各种族和阶层间融合共处等问题的关注。
物理空间的流动:从高高在上到落入烟火
作为人类生产实践的场所,空间是人类总是以具体感性的方式呈现在人的面前,因此具体感性的空间存在也就是不脱离特定的地域、地方、地点和场所的空间存在。(《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P64》)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物理空间可以简单理解为生活场域。作为一部典型的公路片,《绿皮书》的整个故事围绕一段旅程展开,空间叙事线索清晰。夜总会、餐厅、家、乡村、酒吧、警署……分别构成剧中人物的生活场域,即生存体验空间。
黑人钢琴家谢利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三重博士头衔,一年内两次受邀到白宫演奏,居住在卡内基音乐厅宽敞明亮的阁楼上,穿着华贵讲究。在北方城市纽约,黑人钢琴家已经凭借高超的琴艺跻身上流社会,成为学识、地位、金钱、关系等权力符号的拥有者。但这种平静的空间-生存关系却被谢利的一个大胆决定打破。谢利决定放弃高薪和安逸,与自己的三重奏团队深入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美国南部开启巡演之旅。这可以说是谢利对自己物理生存空间的一个主动选择,一次生存体验之旅也由此展开。
南部巡演途中,除了坐车、住旅店、餐厅吃饭,就是单调的钢琴演奏会,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暗涌总在静流之下。在物理空间的流动和生活场域的变化之中,挑战与挫折接连发生。西服店中,谢利无法试穿新衣。白人酒吧里,谢利被羞辱和殴打。白人贵族家中,谢利不被允许使用厕所……在一个个被打上种族主义烙印的生活场域中,白人至上成为第一准则,学识、才华、修养、头衔等瞬间苍白无力。影片中有一幕谢利因与一白人男子发生关系,被赤身裸体地关押在警察局。这一幕除了让人唏嘘之外,也给人深深的悲凉和无奈之感。伴随身体而生的黑人肤色让谢利没有丝毫辩驳的机会,失去话语权的他变成一个十足的弱者,不得不忍受警察的蔑视、嘲弄以及对物理空间的入侵。
地域迁转,场域变换,那个坐在王座上高高在上的谢利已经被扒得一丝不挂,落入人间烟火,甚至是人间炼狱。如果把谢利视为反种族主义的斗士,他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征服了像纽约那样的北方都市,为自己赢得了地位、金钱、头衔、话语权,但在种族歧视如顽固肌瘤般存在的南方城市,谢利几乎被碾压到尘埃里。作为为数不多的黑人精英,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开疆辟土,升级自己的战斗空间和抗争领域。美国南部在谢利心中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地理空间,为他带来的是一场生存体验之旅,也是一场挑战与征服之旅。
社会空间的更迭:从孤单飘离到真实融合
社会性是空间的另一属性。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之中。就个体而言,社会空间以社会关系为基础。谢利虽然是跻身上流社会的天才钢琴家,拥有地位、金钱、名誉等,但他同时也是离异人士,与一名男仆相伴生活,私生活孤寂而寡淡。作为一位声名远播的伟大钢琴家,他虽然可以去白宫演奏,享受白人的赞誉和邀请,但却无法真正被白人接纳。另外,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与黑人族群天然相隔,不吃炸鸡,不爱赌博,不懂黑人音乐,因此也无法融入黑人世界。在他尽力维持的高贵自尊之下其实隐藏着深深的孤独感和游离感。影片中有一幕谢利在下榻旅店的露台上独自啜饮威士忌,楼下则是正在与两名女子把酒言欢的另外两名三重奏乐手。夜幕之下,谢利的孤寂感被刻画得格外深沉、真实。
关键词:种族主义;空间;绿皮书;种族压迫
《绿皮书》是第91届奥斯卡的大赢家,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收入囊中。它同时也备受中国观众的喜爱,不管在票房收入上,还是豆瓣评分上都有不俗的表现。该影片的名字来源于美国历史上曾出现的一本黑人出行指南《绿皮书》,书中记录了美国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整个电影以公路电影的形式,围绕一黑一白两人在美国南部的音乐巡演之旅展开。黑人钢琴家唐·谢利与白人司机托尼前往种族主义和种族压迫盛行的美国南部各州。两人在异于主流社会的身份错位之中,在伴随场景更迭的体验探索之中,突破种种差异,历经重重波折,最终建立起真挚纯粹的友谊。整个故事包含冲突、逗趣、温情、感动,但也深刻揭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和阶层问题。
时空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维度,但长期以来,空间一直被视为是死寂的、固定的、静止的、非辩证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文化思想界发动空间理论转向,对当代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政治及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出版的《空间的生产》(1974)为空间问题的深入思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空间是一种历史建构。它提出了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s)、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三合一的空间辩证法。“空间实践”侧重感性经验的物质性空间(感知的),“空间表征”侧重象征想象的精神性空间(构想的),“表征空间”侧重于物质性与精神性,感知与想象的合一,这种合一构成人类实际生存其中的体验性空间(体验的)。因此,列斐伏尔的空间理念是三位一体的,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重属性。
《绿皮书》虽然是采用白人托尼的视角进行拍摄,但黑人唐·谢利的身世命运、性格特征、精神世界充满冲突和张力,值得深入分析。由于空间體验决定着人的生存体验方式,本文试从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以空间叙事为线索,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维度,层层分析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身份认同焦虑和自我和解过程,研究唐·谢利是如何在流动的物理空间和更迭的社会空间中通过主动的实践改造实现精神空间的转变,唤起人们对个体自我身份认同,各种族和阶层间融合共处等问题的关注。
物理空间的流动:从高高在上到落入烟火
作为人类生产实践的场所,空间是人类总是以具体感性的方式呈现在人的面前,因此具体感性的空间存在也就是不脱离特定的地域、地方、地点和场所的空间存在。(《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P64》)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物理空间可以简单理解为生活场域。作为一部典型的公路片,《绿皮书》的整个故事围绕一段旅程展开,空间叙事线索清晰。夜总会、餐厅、家、乡村、酒吧、警署……分别构成剧中人物的生活场域,即生存体验空间。
黑人钢琴家谢利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三重博士头衔,一年内两次受邀到白宫演奏,居住在卡内基音乐厅宽敞明亮的阁楼上,穿着华贵讲究。在北方城市纽约,黑人钢琴家已经凭借高超的琴艺跻身上流社会,成为学识、地位、金钱、关系等权力符号的拥有者。但这种平静的空间-生存关系却被谢利的一个大胆决定打破。谢利决定放弃高薪和安逸,与自己的三重奏团队深入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美国南部开启巡演之旅。这可以说是谢利对自己物理生存空间的一个主动选择,一次生存体验之旅也由此展开。
南部巡演途中,除了坐车、住旅店、餐厅吃饭,就是单调的钢琴演奏会,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暗涌总在静流之下。在物理空间的流动和生活场域的变化之中,挑战与挫折接连发生。西服店中,谢利无法试穿新衣。白人酒吧里,谢利被羞辱和殴打。白人贵族家中,谢利不被允许使用厕所……在一个个被打上种族主义烙印的生活场域中,白人至上成为第一准则,学识、才华、修养、头衔等瞬间苍白无力。影片中有一幕谢利因与一白人男子发生关系,被赤身裸体地关押在警察局。这一幕除了让人唏嘘之外,也给人深深的悲凉和无奈之感。伴随身体而生的黑人肤色让谢利没有丝毫辩驳的机会,失去话语权的他变成一个十足的弱者,不得不忍受警察的蔑视、嘲弄以及对物理空间的入侵。
地域迁转,场域变换,那个坐在王座上高高在上的谢利已经被扒得一丝不挂,落入人间烟火,甚至是人间炼狱。如果把谢利视为反种族主义的斗士,他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征服了像纽约那样的北方都市,为自己赢得了地位、金钱、头衔、话语权,但在种族歧视如顽固肌瘤般存在的南方城市,谢利几乎被碾压到尘埃里。作为为数不多的黑人精英,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开疆辟土,升级自己的战斗空间和抗争领域。美国南部在谢利心中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地理空间,为他带来的是一场生存体验之旅,也是一场挑战与征服之旅。
社会空间的更迭:从孤单飘离到真实融合
社会性是空间的另一属性。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之中。就个体而言,社会空间以社会关系为基础。谢利虽然是跻身上流社会的天才钢琴家,拥有地位、金钱、名誉等,但他同时也是离异人士,与一名男仆相伴生活,私生活孤寂而寡淡。作为一位声名远播的伟大钢琴家,他虽然可以去白宫演奏,享受白人的赞誉和邀请,但却无法真正被白人接纳。另外,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与黑人族群天然相隔,不吃炸鸡,不爱赌博,不懂黑人音乐,因此也无法融入黑人世界。在他尽力维持的高贵自尊之下其实隐藏着深深的孤独感和游离感。影片中有一幕谢利在下榻旅店的露台上独自啜饮威士忌,楼下则是正在与两名女子把酒言欢的另外两名三重奏乐手。夜幕之下,谢利的孤寂感被刻画得格外深沉、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