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安第斯山脉从北向南,我的家族分布非常广泛.但凡有植物覆盖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高纬度的寒冷、高海拔的缺氧,都不会成为我们生存的障碍.虽然也有天敌的侵扰、人类的猎杀,但我的家族一直坚强地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你问我是谁?哦,我就是南美洲的“土著”,家养骆驼和羊驼的野生祖先——原驼.
诗歌是没有方向的,因为她指向所有的方向.从我们内心的渴求到外部现实的需要,从物质的表层到形而上的精神和灵魂,我们能够感受到词语与诗句表层的光辉,更能感受到诗歌无与伦比的力量.对个体而言,诗歌的力量可能是庞大或虚无的,对人类社会而言,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的今天,诗歌的力量似乎显得越来越弱.但是,人类总有醒悟的那一天,蓦然回首,你才会发现,诗歌是唤回人类最原始最宝贵情感的重要源泉.就像浪子,在挥霍掉所有的金钱与霓虹,真诚与背叛,蓦然回首,父还在那里,父携带着天幕和星辰,等候在那里.诗,就是
西北屯戍汉简私人书信中的习用语“辱”,在传世文献中也很常见,辞书一般认为其为谦辞,释为“承蒙”,此结论不妥.结合“辱”之本义以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实际用例,我们认为,“辱”应为敬词而非谦辞,可释为“屈尊”.
“采”字作为《说文解字》中的一个部首字,对其字形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下部首所属字.针对“采”字存在的一些争议,文章拟从“采”字的甲骨文字形、“采”字与“米”字字形的关系、“采”字与“番”字是否同字以及“采”字字形整体演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在厘清“采”字字形问题上更进一步.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鬑鬑”一词,以往学界存在“须发稀疏貌/须发稀疏的样子”的解读,文章根据西汉王褒《责须髯奴辞》对西汉成年男子胡须美丑的描述与《说文解字》故训,指出上述解读不正确,应解作须发长貌.文章同时讨论了诗中副词“颇”的作用,指出诗中副词“颇”的作用是表示不同.
在海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今天,编纂“低起点”“语别化”“本土化”的汉语学习型辞书已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对已出版的初级汉语学习型辞书展开充分调查,并以其中的五部为例,归纳出它们学习特征方面的优势及不足,以期为未来初级汉语学习型辞书编纂和出版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拟人隐喻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拟人隐喻包括以人体的形体为始源域的隐喻和以人体的活动为始源域的隐喻,它们的目标域主要为抽象的事物.汉语中大量丰富的拟人隐喻受到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厚重的中医药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