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对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出建议。
摒弃“零和博弈”
潘家华认为,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的讲话有八大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本身所凸显的标志性意义。中国是第一大排放国、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释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推动巴黎协议达成的政治意愿和信心。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在联合国的气候变化会议上表明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积极态度和担当。
二是中国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是双赢的,这样一种信念可以引发更广泛的参与和更积极的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能够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知,应该说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
三是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应该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合作态度。
四是将中国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向全世界做了一个陈述,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努力是严肃认真的。
五是讲话强调了中国向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并将中国的经验与世界做了分享,即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低碳发展方面是领先的。
六是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尊重自然,而不是掠夺或破坏自然。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所谓的“普世价值”基本是不适用的,因为那是工业文明的理念。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道义旗帜”,发达国家要改变消费理念,发展中国家也要避免重走工业文明高碳发展的老路。
七是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和担当。在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6的情况下,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八是强调中国所做出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 (INDC)的目标是负责任的,是言出必行的,会以五年规划作为强制性目标来贯彻落实。
巴黎协议是起点
关于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取得的成果和影响,潘家华认为,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就是巴黎协议。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是除了少数最不发达国家以外,基本上所有国家都提交了INDC目标,参与的广泛性前所未有。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得到了部分落实。三是在协议达成后,对于如何不断提高目标,强化行动也会有相应的后续安排。四是一些非主权国家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工商企业也会在协议中得到体现,来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绩效。五是在巴黎协议后,对于各个国家的INDC会做相应的评估,以敦促各国执行。但以何种形式,由谁来评估,还会进行进一步谈判。
对中国而言,此次会议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可以让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二是将中国的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推向世界,对于中国“走出去”有很大推动作用。三是在落实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交的目标的同时,对于国内的节能减排和生态修复将产生积极的效果。四是有助于推动低碳消费转型。
绿色发展需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此潘家华认为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还将遇到很多挑战。首先,最大的挑战在于,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得到优化,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占65%左右,需要加速降低这一比重的进程。其次,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没有进入后工业化,这意味着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有43%,而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占比一般在25%甚至更低。尤其是目前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时间,这也是中国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承诺减排的绝对值,而是承诺了峰值的原因。最后,从消费来看,一些人群热衷于开汽车,住大房子,这固然是生活品质的象征,但另一方面也是高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扭转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一个严峻挑战。
这些挑战,正是未来中国加快绿色发展的着力点。比如,能源结构的调整,不仅有助于低碳发展,还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推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可以实现更大的就业容量,而且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从消费观念的转变来看,一方面需要人们提高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策法规的约束和导向。
摒弃“零和博弈”
潘家华认为,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的讲话有八大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本身所凸显的标志性意义。中国是第一大排放国、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释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推动巴黎协议达成的政治意愿和信心。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在联合国的气候变化会议上表明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积极态度和担当。
二是中国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是双赢的,这样一种信念可以引发更广泛的参与和更积极的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能够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知,应该说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
三是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应该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合作态度。
四是将中国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向全世界做了一个陈述,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努力是严肃认真的。
五是讲话强调了中国向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并将中国的经验与世界做了分享,即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低碳发展方面是领先的。
六是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尊重自然,而不是掠夺或破坏自然。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所谓的“普世价值”基本是不适用的,因为那是工业文明的理念。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道义旗帜”,发达国家要改变消费理念,发展中国家也要避免重走工业文明高碳发展的老路。
七是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和担当。在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6的情况下,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八是强调中国所做出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 (INDC)的目标是负责任的,是言出必行的,会以五年规划作为强制性目标来贯彻落实。
巴黎协议是起点
关于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取得的成果和影响,潘家华认为,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就是巴黎协议。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是除了少数最不发达国家以外,基本上所有国家都提交了INDC目标,参与的广泛性前所未有。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得到了部分落实。三是在协议达成后,对于如何不断提高目标,强化行动也会有相应的后续安排。四是一些非主权国家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工商企业也会在协议中得到体现,来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绩效。五是在巴黎协议后,对于各个国家的INDC会做相应的评估,以敦促各国执行。但以何种形式,由谁来评估,还会进行进一步谈判。
对中国而言,此次会议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可以让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二是将中国的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推向世界,对于中国“走出去”有很大推动作用。三是在落实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交的目标的同时,对于国内的节能减排和生态修复将产生积极的效果。四是有助于推动低碳消费转型。
绿色发展需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此潘家华认为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还将遇到很多挑战。首先,最大的挑战在于,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得到优化,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占65%左右,需要加速降低这一比重的进程。其次,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没有进入后工业化,这意味着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有43%,而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占比一般在25%甚至更低。尤其是目前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时间,这也是中国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承诺减排的绝对值,而是承诺了峰值的原因。最后,从消费来看,一些人群热衷于开汽车,住大房子,这固然是生活品质的象征,但另一方面也是高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扭转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一个严峻挑战。
这些挑战,正是未来中国加快绿色发展的着力点。比如,能源结构的调整,不仅有助于低碳发展,还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推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可以实现更大的就业容量,而且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从消费观念的转变来看,一方面需要人们提高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策法规的约束和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