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众银行已经形成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平台金融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定位为大众客户、小微客户与金融机构的“连接者”
开业不足一年,年轻的微众银行便遭遇挑战,管理层变动、合作银行关闭“核身”接口、业务模式被质疑,一系列棘手的难题扑面而来,这家被寄予很高期望的金融改革“急行军”,一时间被推至风口浪尖。
《财经》记者获悉,监管部门已经于10月12日批复微众银行新任行长的任职资格,微众银行原监事长李南青正式出任微众银行行长。而招商银行“核身”接口关闭事件,双方仍在沟通,尚未达成实质性进展。
2014年下半年,中国银监会先后批准五家民营银行启动筹建,民营银行改革试点获得历史性突破。从业务模式看,这五家银行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传统型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互联网银行(浙江网商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民营资本热情高涨,五家机构很快正式开门迎客。在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的大潮下,尤其是网络银行的面世,引发了金融界高度关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简称“微众银行”)孕育于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背靠腾讯公司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不一样的历史使命。
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说,“我不认为我们在做一家传统银行,微众银行彻头彻尾是一家互联网平台,一家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平台。”微众银行是大众客户、小微客户与金融机构的“连接者”,更具体点说,微众银行是技术支持、风险服务、产品设计的提供商,是数据分析的顾问公司,通过输出这些服务,推动合作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目标客群。
基于这一角色定位和业务理念,微众银行迅速启动搭建自己的业务架构。今年5月,微众银行推出首款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微粒贷”。8月中旬,微众银行APP上线,并推出首批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目前已经形成了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平台金融三足鼎立的格局,业务架构雏形初步显现。
以微粒贷为例,运行近五个月以来,累计放贷额达到30亿元,贷款余额20多亿元。采取白名单邀请制,贷款信用表现良好,30天以上逾期不足千分之三。作为微众银行首款产品,市场表现超出预期,产品形态、业务模式亦趋于稳定。目前微众银行有多款产品正在内测,基于网络银行概念的产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然而,一切并非预想的那样顺风顺水。很快微众银行陷入行长离职和合作银行关闭接口的漩涡。一时间,外界传言四起。9月底,在深圳桃园路微众银行总部办公室,顾敏接受《财经》记者专访,详细阐述了微众银行选择平台化银行模式背后的逻辑、业务拓展和发展规划。同时,他也直面行长离职风波、招行“核身”接口关闭事件、公司内部激烈的文化碰撞等各种敏感话题。
顾敏曾在中国平安供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保险行业从业经历。眼前的顾敏,没有传统的银行家西服革履的深色职业装,也不打领带,一身休闲服装扮,看上去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创业者“IT男”。言谈间,他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直率爽朗。有别于传统金融业,他习惯于将微众银行称之为“公司”。
“这一年团队磨合很痛苦,内部激烈的文化碰撞无时不在。”他坦承,互联网文化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和产品创新,而金融则强调风险最小化,两者天然难以共存,这两种思维模式只有在经历充分争论和吵架后,一点一点磨合,只有在团队稳定前提下,两种思维模式逐渐寻求平衡,才能形成最终的默契。
互联网银行的出现,会对现有监管制度到底带来哪些冲击和挑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顾敏表示,外界惯性思维认为,监管部门很保守,其实恰恰相反,各级监管部门都很开放。所谓监管挑战或者外部环境制约,主要体现在现有部分监管制度和规章条文,与互联网银行的发展需要不适应,例如,微众银行需要一小时内查询20万笔个人征信数据,但现有央行征信中心的系统很难支撑这种业务,都是诸如此类的问题。
近日,银监会城市银行部主任凌敢撰文称,下一步银监会将完善民营银行监管框架,督促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强化关联交易、流动性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支持各家银行实现特色化市场定位,鼓励培育经营特色,研究民营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政策。
《财经》:微众银行前行长曹彤离职后,外界关心这种人员变动,是否意味着公司战略和发展思路转变?
顾敏:创业团队一定会经历很多酸甜苦辣,高低起伏,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反而比较奇怪。所谓管理团队变动,其实就是曹行长离职。但微众银行的发展思路,没有因此发生任何改变。
最具体的表现是,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到访微众银行,当时我们那份向总理汇报的材料,今天上午(9月24日)我又向深圳市市长递交了一遍,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报告,同样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只是内容更加丰富,措施更具体。自今年1月以来,微众银行除了员工数量和产品计划时间点更新外,发展战略和方向没有任何调整。
曹彤是我亲自邀请他来到微众银行的,去年下半年我们一拍即合。如今我还是一半“打工”,一半“创业”,而曹彤选择了一条更为完整的创业道路,我和曹彤的能力很像,大家擅长的领域差不多。
《财经》:擅长哪一领域?
顾敏:如果这样讲,我会变得有点自我表扬(笑)。
这么讲,曹行长有几点特质,其中一点是他能够在很多非常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两人对于微众银行如何发展,很多看法也非常一致。
今年初,曹彤就有了去单独创业的想法,此后我们有过很多次深入讨论,目前他的创业方向,有部分是他的想法,也有部分是我给他的建议。
《财经》:既然有这么多相像的地方,那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搭档,为什么他会做出了新的选择?
顾敏:就因为是志同道合,所以在微众银行我们才能合作得很好。只不过他现在想明白了,走了一条创业道路。
对于他离开的原因,我看到了几种解读,第一种说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遇到瓶颈,当然互联网银行有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但是他的离开是不是代表互联网银行有问题呢,我觉得这不太对。第二种说法是,他跟团队的其他人不合,外界说“平安系”过于强势,其实外界在讲“平安系”的时候,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在微众银行的团队里面,如果将曾在招商和中信工作的人加起来,占到整个微众银行高管团队的一半以上。公司高管一共12个人,有6位来自“招商+中信”。至于“平安系”和“招行系”内斗的传言,这些都是阴谋论,只是外界比较喜欢看而已。 《财经》:现微众银行监事长李南青已接任行长一职,你怎么看未来与他的合作?
顾敏:从分工看,包括风险、运营、财务、人事等,所有前台业务都由我负责,行长负责中后台业务。我认为,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主要责任人,当然应该要深入业务。
李南青的做事风格是跟我完全相反,他比较稳重,思考问题非常周全,而我性子比较急,什么都想要快。如果你把我看成一个往前冲的人,他会是在后面拉住我的人。曹彤离职后,我建议他出任行长,公司股东和董事会都接受他出任行长。从银行内部来说,需要有这样的平衡,这也是我们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财经》:“微粒贷”产品今年7月上线以来,目前运营情况如何?
顾敏:“微粒贷”产品已经在手机QQ和微信两大渠道接入,采用白名单邀请制。截至9月末,累计放贷近30亿元,贷款余额近20亿元,绝大多数客户选择10个月还款,所有借款客户在一个月以内还款的比例大概是15%到20%,以此推算,平均借款期限4个月左右。
贷款客户信用表现比我们原来预想好很多,30天以上逾期大概在千分之三以下,当然,这不能直接等于信用损失,因为一部分逾期贷款可能还可以回收。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们原来的假设,只要不借太多,就不应该假设那些客群的信用表现一定比别人差,如果借出二三十万元,面临损失的风险可能会较高,但是如果只借出5000元、1万元,客户的信用表现不一定会很差。
《财经》:“微粒贷”本质上是一款个人消费贷款产品,采用“联合放贷”的模式,这种联合是如何体现的?
顾敏:简单地理解:贷款由微众银行和合作银共同发放,合作银行收到利息后会分给微众银行一部分,这部分称为合作服务费,这种模式下,大部分收益由同业银行享有。微众银行扮演的角色是产品、风险管理等技术的输出者。
当然,微众银行也提供部分放贷资金,目前微众银行提供资金的比例约为20%,合作银行大概是80%以上。之所以现在要出资20%,是因为模型表现还不稳定,与合作银行的信任关系尚未充分建立,未来希望比例从20%降到5%以下,甚至降到1%以内。
目前,微众银行已经与上海银行、包商银行等3家银行接通,与7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合同,希望今年底合作银行达到10家,明年扩展到四五十家左右。
《财经》:与银行谈判过程中,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顾敏:中小型银行非常积极,大行则相对比较谨慎。因为大行本身在互联网领域的业务能力和自身获得零售客户方面的能力很强,微众银行为它们产生的额外价值没有那么明显,而中小规模银行跟我们合作较多,一些中型规模以上城商行,还有小型股份制银行,中型规模以上的农商行以及一些外资银行,出于拓展零售业务的诉求,与我们合作的意愿强烈。
我想强调的是,微众银行不会将这些贷款放在自己资产负债表中,这与微众银行的业务模式直接关联。等这些业务成熟后,会走所谓“联合贷款”的模式。当然,跟合作银行签的合约并不局限于“微粒贷”的联合贷款,未来在消费金融领域,还会有两款新产品面世。
《财经》:“联合贷款”意味着微众银行更多地充当着“连接者”和“输出者”的角色,怎么理解“连接”、“输出”的具体内涵?
顾敏:所谓“连接”,即微众银行是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者,是一些拥有用户、场景但却缺乏金融能力的平台,与具有资金能力却缺乏客户的机构的连接者,第二种连接模式,我们将其称之为平台金融。
所谓“输出”,微众银行可输出三样东西,第一输出用户,例如跟上海银行合作时,上海银行实际上是从微众拿到了客户完整的数据;第二输出科技,现在微众银行有近500名科技人员,微众银行基于去IOE的科技平台做了大量投入,在同业领域中,数据科技方面明显领先;第三输出新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手段,微众银行基于社交数据的风险管理手段,有助于丰富传统信贷的信用管理手段。
《财经》:8月底,微众银行推出手机APP,并开始代销除银行理财以外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微众银行对这块有哪些计划和设想?
顾敏:自微众银行推出代销理财产品功能后,已经先后代理销售了保险、基金、券商等多款资产管理产品,代销理财的情况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每款产品都会很快销售一空。起初我们假设客户对产品兴趣不高,将产品收益几乎都让利给了消费者。
但是,第一期产品只销售半天就售罄,后来几款产品越来越夸张,基本都是秒杀,这时候我们才觉得不对,产品收益率定得太高。通过这样不停地测试,微众银行会形成基于APP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曲线,再根据这个曲线再去找产品。绝对不存在外界想象的,我们采用了饥饿营销的手段。
微众银行不会自己创设理财产品,我们希望成为纯粹的理财代销平台。到目前为止,微众银行尚未被允许通过远程方式进行银行理财产品面签,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尚且不能代销。公司计划明年初推出新功能,直接让合作金融机构在微众银行APP里面开店,这就意味着微众银行可能连代销都不做了,可以把它看成是理财的淘宝,不同金融机构都可以开店。
《财经》:此类理财产品的代销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线上、线下代销体系,请问微众银行的优势是什么?
顾敏:最大的优势是成本。
同样的理财产品,在物理网点的销售成本可能要达到100个BP左右,或者起码50个BP。经过我们测算,当微众银行此类业务形成规模效应后,只需要支付20个BP左右的成本,这样就会产生80个BP的收益差,反映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就是0.8%的差异,这部分差值一部分会反映在理财产品收益中,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另一部分会体现为微众银行的收入。
《财经》:从目前看,微众银行已经形成了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平台金融三足鼎立的格局,请您详细介绍“平台金融”的业务逻辑和设想。
开业不足一年,年轻的微众银行便遭遇挑战,管理层变动、合作银行关闭“核身”接口、业务模式被质疑,一系列棘手的难题扑面而来,这家被寄予很高期望的金融改革“急行军”,一时间被推至风口浪尖。
《财经》记者获悉,监管部门已经于10月12日批复微众银行新任行长的任职资格,微众银行原监事长李南青正式出任微众银行行长。而招商银行“核身”接口关闭事件,双方仍在沟通,尚未达成实质性进展。
2014年下半年,中国银监会先后批准五家民营银行启动筹建,民营银行改革试点获得历史性突破。从业务模式看,这五家银行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传统型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互联网银行(浙江网商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民营资本热情高涨,五家机构很快正式开门迎客。在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的大潮下,尤其是网络银行的面世,引发了金融界高度关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简称“微众银行”)孕育于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背靠腾讯公司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不一样的历史使命。
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说,“我不认为我们在做一家传统银行,微众银行彻头彻尾是一家互联网平台,一家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平台。”微众银行是大众客户、小微客户与金融机构的“连接者”,更具体点说,微众银行是技术支持、风险服务、产品设计的提供商,是数据分析的顾问公司,通过输出这些服务,推动合作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目标客群。
基于这一角色定位和业务理念,微众银行迅速启动搭建自己的业务架构。今年5月,微众银行推出首款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微粒贷”。8月中旬,微众银行APP上线,并推出首批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目前已经形成了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平台金融三足鼎立的格局,业务架构雏形初步显现。
以微粒贷为例,运行近五个月以来,累计放贷额达到30亿元,贷款余额20多亿元。采取白名单邀请制,贷款信用表现良好,30天以上逾期不足千分之三。作为微众银行首款产品,市场表现超出预期,产品形态、业务模式亦趋于稳定。目前微众银行有多款产品正在内测,基于网络银行概念的产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然而,一切并非预想的那样顺风顺水。很快微众银行陷入行长离职和合作银行关闭接口的漩涡。一时间,外界传言四起。9月底,在深圳桃园路微众银行总部办公室,顾敏接受《财经》记者专访,详细阐述了微众银行选择平台化银行模式背后的逻辑、业务拓展和发展规划。同时,他也直面行长离职风波、招行“核身”接口关闭事件、公司内部激烈的文化碰撞等各种敏感话题。
顾敏曾在中国平安供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保险行业从业经历。眼前的顾敏,没有传统的银行家西服革履的深色职业装,也不打领带,一身休闲服装扮,看上去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创业者“IT男”。言谈间,他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直率爽朗。有别于传统金融业,他习惯于将微众银行称之为“公司”。
“这一年团队磨合很痛苦,内部激烈的文化碰撞无时不在。”他坦承,互联网文化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和产品创新,而金融则强调风险最小化,两者天然难以共存,这两种思维模式只有在经历充分争论和吵架后,一点一点磨合,只有在团队稳定前提下,两种思维模式逐渐寻求平衡,才能形成最终的默契。
互联网银行的出现,会对现有监管制度到底带来哪些冲击和挑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顾敏表示,外界惯性思维认为,监管部门很保守,其实恰恰相反,各级监管部门都很开放。所谓监管挑战或者外部环境制约,主要体现在现有部分监管制度和规章条文,与互联网银行的发展需要不适应,例如,微众银行需要一小时内查询20万笔个人征信数据,但现有央行征信中心的系统很难支撑这种业务,都是诸如此类的问题。
近日,银监会城市银行部主任凌敢撰文称,下一步银监会将完善民营银行监管框架,督促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强化关联交易、流动性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支持各家银行实现特色化市场定位,鼓励培育经营特色,研究民营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政策。
“我和曹彤很像”
《财经》:微众银行前行长曹彤离职后,外界关心这种人员变动,是否意味着公司战略和发展思路转变?
顾敏:创业团队一定会经历很多酸甜苦辣,高低起伏,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反而比较奇怪。所谓管理团队变动,其实就是曹行长离职。但微众银行的发展思路,没有因此发生任何改变。
最具体的表现是,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到访微众银行,当时我们那份向总理汇报的材料,今天上午(9月24日)我又向深圳市市长递交了一遍,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报告,同样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只是内容更加丰富,措施更具体。自今年1月以来,微众银行除了员工数量和产品计划时间点更新外,发展战略和方向没有任何调整。
曹彤是我亲自邀请他来到微众银行的,去年下半年我们一拍即合。如今我还是一半“打工”,一半“创业”,而曹彤选择了一条更为完整的创业道路,我和曹彤的能力很像,大家擅长的领域差不多。
《财经》:擅长哪一领域?
顾敏:如果这样讲,我会变得有点自我表扬(笑)。
这么讲,曹行长有几点特质,其中一点是他能够在很多非常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两人对于微众银行如何发展,很多看法也非常一致。
今年初,曹彤就有了去单独创业的想法,此后我们有过很多次深入讨论,目前他的创业方向,有部分是他的想法,也有部分是我给他的建议。
《财经》:既然有这么多相像的地方,那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搭档,为什么他会做出了新的选择?
顾敏:就因为是志同道合,所以在微众银行我们才能合作得很好。只不过他现在想明白了,走了一条创业道路。
对于他离开的原因,我看到了几种解读,第一种说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遇到瓶颈,当然互联网银行有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但是他的离开是不是代表互联网银行有问题呢,我觉得这不太对。第二种说法是,他跟团队的其他人不合,外界说“平安系”过于强势,其实外界在讲“平安系”的时候,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在微众银行的团队里面,如果将曾在招商和中信工作的人加起来,占到整个微众银行高管团队的一半以上。公司高管一共12个人,有6位来自“招商+中信”。至于“平安系”和“招行系”内斗的传言,这些都是阴谋论,只是外界比较喜欢看而已。 《财经》:现微众银行监事长李南青已接任行长一职,你怎么看未来与他的合作?
顾敏:从分工看,包括风险、运营、财务、人事等,所有前台业务都由我负责,行长负责中后台业务。我认为,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主要责任人,当然应该要深入业务。
李南青的做事风格是跟我完全相反,他比较稳重,思考问题非常周全,而我性子比较急,什么都想要快。如果你把我看成一个往前冲的人,他会是在后面拉住我的人。曹彤离职后,我建议他出任行长,公司股东和董事会都接受他出任行长。从银行内部来说,需要有这样的平衡,这也是我们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探路“联合放贷”
《财经》:“微粒贷”产品今年7月上线以来,目前运营情况如何?
顾敏:“微粒贷”产品已经在手机QQ和微信两大渠道接入,采用白名单邀请制。截至9月末,累计放贷近30亿元,贷款余额近20亿元,绝大多数客户选择10个月还款,所有借款客户在一个月以内还款的比例大概是15%到20%,以此推算,平均借款期限4个月左右。
贷款客户信用表现比我们原来预想好很多,30天以上逾期大概在千分之三以下,当然,这不能直接等于信用损失,因为一部分逾期贷款可能还可以回收。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们原来的假设,只要不借太多,就不应该假设那些客群的信用表现一定比别人差,如果借出二三十万元,面临损失的风险可能会较高,但是如果只借出5000元、1万元,客户的信用表现不一定会很差。
《财经》:“微粒贷”本质上是一款个人消费贷款产品,采用“联合放贷”的模式,这种联合是如何体现的?
顾敏:简单地理解:贷款由微众银行和合作银共同发放,合作银行收到利息后会分给微众银行一部分,这部分称为合作服务费,这种模式下,大部分收益由同业银行享有。微众银行扮演的角色是产品、风险管理等技术的输出者。
当然,微众银行也提供部分放贷资金,目前微众银行提供资金的比例约为20%,合作银行大概是80%以上。之所以现在要出资20%,是因为模型表现还不稳定,与合作银行的信任关系尚未充分建立,未来希望比例从20%降到5%以下,甚至降到1%以内。
目前,微众银行已经与上海银行、包商银行等3家银行接通,与7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合同,希望今年底合作银行达到10家,明年扩展到四五十家左右。
《财经》:与银行谈判过程中,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顾敏:中小型银行非常积极,大行则相对比较谨慎。因为大行本身在互联网领域的业务能力和自身获得零售客户方面的能力很强,微众银行为它们产生的额外价值没有那么明显,而中小规模银行跟我们合作较多,一些中型规模以上城商行,还有小型股份制银行,中型规模以上的农商行以及一些外资银行,出于拓展零售业务的诉求,与我们合作的意愿强烈。
我想强调的是,微众银行不会将这些贷款放在自己资产负债表中,这与微众银行的业务模式直接关联。等这些业务成熟后,会走所谓“联合贷款”的模式。当然,跟合作银行签的合约并不局限于“微粒贷”的联合贷款,未来在消费金融领域,还会有两款新产品面世。
《财经》:“联合贷款”意味着微众银行更多地充当着“连接者”和“输出者”的角色,怎么理解“连接”、“输出”的具体内涵?
顾敏:所谓“连接”,即微众银行是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者,是一些拥有用户、场景但却缺乏金融能力的平台,与具有资金能力却缺乏客户的机构的连接者,第二种连接模式,我们将其称之为平台金融。
所谓“输出”,微众银行可输出三样东西,第一输出用户,例如跟上海银行合作时,上海银行实际上是从微众拿到了客户完整的数据;第二输出科技,现在微众银行有近500名科技人员,微众银行基于去IOE的科技平台做了大量投入,在同业领域中,数据科技方面明显领先;第三输出新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手段,微众银行基于社交数据的风险管理手段,有助于丰富传统信贷的信用管理手段。
业务架构初显
《财经》:8月底,微众银行推出手机APP,并开始代销除银行理财以外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微众银行对这块有哪些计划和设想?
顾敏:自微众银行推出代销理财产品功能后,已经先后代理销售了保险、基金、券商等多款资产管理产品,代销理财的情况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每款产品都会很快销售一空。起初我们假设客户对产品兴趣不高,将产品收益几乎都让利给了消费者。
但是,第一期产品只销售半天就售罄,后来几款产品越来越夸张,基本都是秒杀,这时候我们才觉得不对,产品收益率定得太高。通过这样不停地测试,微众银行会形成基于APP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曲线,再根据这个曲线再去找产品。绝对不存在外界想象的,我们采用了饥饿营销的手段。
微众银行不会自己创设理财产品,我们希望成为纯粹的理财代销平台。到目前为止,微众银行尚未被允许通过远程方式进行银行理财产品面签,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尚且不能代销。公司计划明年初推出新功能,直接让合作金融机构在微众银行APP里面开店,这就意味着微众银行可能连代销都不做了,可以把它看成是理财的淘宝,不同金融机构都可以开店。
《财经》:此类理财产品的代销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线上、线下代销体系,请问微众银行的优势是什么?
顾敏:最大的优势是成本。
同样的理财产品,在物理网点的销售成本可能要达到100个BP左右,或者起码50个BP。经过我们测算,当微众银行此类业务形成规模效应后,只需要支付20个BP左右的成本,这样就会产生80个BP的收益差,反映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就是0.8%的差异,这部分差值一部分会反映在理财产品收益中,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另一部分会体现为微众银行的收入。
《财经》:从目前看,微众银行已经形成了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平台金融三足鼎立的格局,请您详细介绍“平台金融”的业务逻辑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