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更好的安置“留守孩子”,让“留守孩子”不再留守,解决此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对当下“留守孩子”的管理,安徽省肥西县的铭传乡摸索了一套管理“留守孩子”的经验。
一封感谢信
2006年1月6日,铭传乡南分路中心学校收到一封家长来信:
尊敬的领导您们好:
我是黄晓燕的家长,迫于生计,我们不得不为生活奔波而在外打工。我的孩子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亲情缺失更增添了她的孤独感,我们给她优越的生活却不能给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她的状况曾令我们担忧又无可奈何。现在我们放心了,你们为“留守孩子”安排了“代管家长”,我女儿在她“代管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下,变得活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看到她的变化,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恩。
千言万语汇集一句话:做父母的感激不尽,谢谢您们对留守孩子的关注和关爱。感谢!
黄晓燕家长
2005年12月28号
现在的南分路乡和聚星乡已经合并更名为铭传乡,是著名淮军将领刘铭传的家乡,这里作为大别山余脉,低山丘陵,是典型的农业乡,长年多旱少雨,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和外出务工。像黄晓燕这样父母都在外务工的全乡有2224对夫妇,其中留守在家的孩子约4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14%,并且逐年增加。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关心,“留守孩子”成长过程中凸现出一系列问题。
据黄晓燕的“代管家长”江莲老师介绍说,黄晓燕像大多数“留守孩子”一样,因长期不跟人交流,她的性格比较内向,而且缺乏自信,在班里寂寞的像个影子,每天形单影只,不敢跟老师说话,偶尔有问题请教老师,也是让同学代传。
当江莲被学校安排做这个孩子的“代管家长”时,她就犯难了,因为从小黄晓艳的父母就在外务工,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而且还都是文盲。除了管黄晓燕吃穿外,其他就不管了。因长期亲情缺失,黄晓燕变得脆弱又敏感,直接给她关怀的话,她不但不会接受还会越走越远。虽然学校给她安排了“代管家长”,但她还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依然影子一样的生活着。江莲知道,对黄晓燕的管理要不动声色地进行。
一天中午放学,江莲叫住要回家的黄晓燕,笑着说要请她帮忙做点事,这令黄晓燕大为惊奇,因为从没有老师单独找过她。江莲把她带到自己在学校的宿舍,让她帮着摘菜、洗菜,整理房间,江莲又留她吃了饭,两个人在干活的过程中聊得不亦乐乎。江莲发现,黄晓燕也很健谈,而且聪明伶俐。从那以后江莲又找黄晓燕帮了几次“忙”。两颗心越贴越近,渐渐黄晓燕已经把江莲当亲人一样看了,接着江莲又悄悄找授意班里几个同学主动找黄晓燕交流,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
“代管家长”的亲情滋润和同学们友情的浇灌,在黄晓燕身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她像换了个人似的,再不是那个寂寞的影子了,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天使。
在学校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黄晓燕,这个清秀文静的女孩看起来很明朗,有这个年龄所特有的青春和活力。“是我的‘代管家长’把我改变了,我以前从来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和熟人说话也脸红。”黄晓燕对记者说这些话时,表达很清楚,表情也很自然。连记者都不敢相信,黄晓燕以前是那么寞落自闭的孩子。难怪黄晓燕的家长会那么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亲情”融化寂寞的心
“妈妈……”这声饱含深情的呼喊,并不是来自于儿女对母亲的称呼。而是一个15岁的女孩对她的“代管家长”黄云南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这次真情流露的场景是在一个谈话的电视节目里,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你说你的‘代管家长’像你的妈妈,你能当面喊她一声妈妈吗?”15岁的任以俊突然情不自禁流着泪喊出了声“妈妈”。
对于已是一个孩子母亲的黄云南来说,听到“妈妈”这个呼喊已不会脸红心跳了,但听到这声喊声,她还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任以俊来现在是南分路中心学校初三(4)班一名学生,自父母外出打工的那天起,这个昔日的快乐公主就变成了一只沉默的羔羊。尽管爷爷奶奶极尽所能也不能给予她超越父母的情爱。本来任以俊是班里的活跃分子,不仅成绩好,人际关系也很好,还颇有文艺天分。是老师心中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可是自从她的父母在2004年外出务工后,她的成绩便一落千丈,每天精神恍惚,老是沉浸在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画面里,时而偷笑,时而伤感。和同学们的关系也逐渐疏远,班里的活动也不参加了。她的变化引起了她初一(4)班班主任黄南云的注意,任以俊的变化让她惋惜而又心痛。她决定要让这个孩子振作起来。这时候学校开始为这些“留守孩子”安排“代管家长”,黄云南便主动要求把任以俊安排给她。
和黄晓燕一样,任以俊也特别敏感的,而且比较早熟,她怕别人接近她,任何关爱和帮助她都认为是同情,拒不接受。
黄南云悄悄安排了班里的学生主动用友谊来温暖她寞落的心,让她没有寂寞和思念父母的时间和空间。等她的情绪稳定了,黄南云再利用自己女性特有的温柔和体贴,像母亲一样对她进行亲情抚慰。她打听到任以俊平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京酱肉丝,她每次留任以俊吃饭时,必定做这个菜。动员她在自己家里给父母打电话,还鼓励她定期给父母写信,渐渐的,任以俊了解了父母外出务工的苦衷和辛劳,并为自己的不懂事惭愧不已。
现在的任以俊已经恢复了已往的快乐,并且更懂事了。有一次任以俊在黄云南家给父母打电话,黄云南听到任以俊哽咽的声音:“妈妈,他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别累着,要吃好的注意营养,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来报答你们的……”听到女儿这么懂事,任以俊的父母在电话那头高兴感动得泣不成声,因为女儿终于长大了,懂事了。电话旁边的黄云南也被她们母女情深感动得落下了眼泪,也高兴她这个“代管家长”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
现已读初三的任以俊每年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连续两届担任卫生委员,初二时被学校评为“十佳好少年”;初三上学期运动会上,任以俊以写稿最多、写搞最好,被评为“优秀小记者”,2005年七月又被评为全乡的“十佳留守孩子”。
三年了,黄云南做任以俊的“代管家长”已经三年了,三年来黄云南一直按照学校要求跟任以俊的父母联系,通报和交流任以俊的情况,每次黄云南把任以俊情况向她的父母汇报时,她的父母总会再电话那头说一句:孩子交给你们,我们就放心了,我们没什么好说的,心中只有感恩。
“留守孩子”档案
在铭传乡,像黄晓燕和任以俊这样父母都在外务工的“留守孩子”有4百多个。几乎每个“代管家长”和其所代管的“留守孩子”之间都有一段感人故事,一份真挚情感。“代管家长”主要是负责了解掌握“留守孩子”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日常行为和思想状况,关心“留守孩子”的饮食起居,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经常与他们交流,还要及时跟孩子的父母联系,交流孩子成长和学习上的问题。老师主要负责学校里事,放学以后或节假日那就是由另一支队伍组成的“代管家长”管理了。他们是志愿者、共青团员、乡村干部、“五老”等组成的。这样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有“家长”看管。
铭传乡现已建立了410份档案。在南分路中心学校,记者看到了摆在桌上厚厚的上百本“留守孩子”档案。记者打开了一本档案,看到里面满满的材料,有“留守孩子”登记表;“代管家长”工作手册;成长记录袋等十几份材料。其中成长记录袋的东西最丰富,有孩子的日记,行为表现、操行评定、测试成绩、试卷等10多份记录。
和“留守孩子”档案摆在一起的,还有几本写着“留守孩子心语笔谈”的档案。南分路中心学校校长徐俊向记者介绍说,农村的孩子大都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直接找他们谈心,他们什么也不说,只好让他们写在纸上,让老师回答,这样他们是很容易接受的。
记者看了几份笔谈记录,从记录里可以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对生活、学习、亲情和社会等充满困惑,而“代管家长”用这种笔谈方式给他们的人生上了一课。
记录一:
三(1)班周振国心语:我的父母为什么要离婚?为什么要离我而去?
“代管家长”笔谈:并非所有人的婚姻都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孩子你应该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虽然他们离婚了,但他们还是爱你的,你永远是他们值得骄傲的儿子。你并没有因为父母离异而失去父母,相反,今后你有可能又多了一个爱你的新爸爸、新妈妈。不要沮丧,孩子,生活充满阳光,前途一片光明。
记录二:
八(1)陶慧娟心语:我的父母长期不在家,可我一点也不想他们,是不是我们没有感情?
“代管家长”笔谈:确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依靠长期相处为基础的。孩子,你的父母为了生活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你应从心理上理解他们。“血是浓于水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骨肉亲情是斩不断的,这份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会因空间的阻隔而变化的。
记录三:
八(3)班任军心语:这几年来,我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自从学校开展了“代管家长”活动后,我得到了代管家长父母般的关爱,老师,您要工作要照顾家庭,还要管我们,您累吗?
“代管家长”笔谈:你看过你父母的劳累吗?他们抱怨吗?不,因为他们看到你健康快乐地成长,再累也会感到欣慰,作为老师,作为你的“代管家长”,我的心情也和你父母一样,你的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关爱你们既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无怨无悔。
其实不只任军一个人问:“‘代管家长’,你累吗?”许多人都会问,记者也同样问了代管三个“留守孩子”的黄云南老师。黄云南的回答也许可以代表所有“代管家长”的心声:“一开始我的确是把这件事当作任务来执行的,但在与孩子们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我逐渐喜欢上了这些可爱的孩子。我也是个做母亲的人,所以我更理解那些父母的苦衷,也就更爱这些孩子。当任以俊喊我妈妈的那一刻,我觉得她就是我‘孕育’的另一个孩子。为自己的孩子做事,做父母的永远都不会感到累的。”
从“隔代监管生”说起
在铭传乡,每个学校从老师到校长一个都不能少,每人都是2-5 个“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
可以说,铭传乡关爱“留守孩子”的工程,没有黄云南这些富有爱心的“代管家长”是完成不了的,这个工程也因为他们而更显的人性化,亲情化。
提起这个关爱工程的策划,南分路中心学校的校长徐俊最有发言权了,因为这个工程是他带领全乡教师摸索出来的。
2004年,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有一个小学的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农村父母都出去务工的人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这些老人大多是文盲,只管孩子吃穿,不管也管不了这些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导致这些孩子逃学、顽劣、说谎、打架等。这个问题一提出,许多老师都说有同感。既然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心学校领导当即决定成立研究小组,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时全国还没有“留守孩子”这一说法,经过研究,他们决定把这个研究课题命名为“隔代监管生”。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关于“留守孩子”的经验和模式:推行“代管家长”制、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实行一对一“帮扶”(让非留守孩子帮助留守孩子)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孩子”工程,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成熟的管理体系,被许多地方当作成功的经验来推广。
现在整个铭传乡,每个“留守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档案,每个“留守孩子”都有自己的“代管家长”,每个“留守孩子”都有自己“结对子”的同学和伙伴。铭传乡外出务工的人,根本不会整天牵挂着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政府和学校呵护得很好。他们能做的,就是安心务工努力挣钱,尽快回乡加入铭传乡的发展和建设当中。
这样,政府学校和家长之间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勾画出了一副和谐社会的图景。
这个和谐社会的图景代表的是铭传乡政府和全乡人民的共同意志,这种意志从《致全乡广大外出创业人员及其“留守孩子”的一封信》中可见一斑:
广大外出创业人员及其“留守孩子”们:
你们好:
你们辛苦了!一直以来,你们抛家别子,远赴他乡,舍弃亲情,艰苦创业,工作生活在各个地方和不同的岗位,为促进我乡劳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乡党委历来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了关爱“留守孩子”的工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们都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故乡水,……为了富民强县,打造肥西第三大旅游乡镇,希望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能积极向你们的同事、朋友、老板、亲戚等宣传铭传乡,介绍他们来家乡投资,为家乡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同时,也希望你们事业成功之后,回家乡投资建设,为民造福……
乡团委、中心校、妇联、关工委
2005年4月28日
一封感谢信
2006年1月6日,铭传乡南分路中心学校收到一封家长来信:
尊敬的领导您们好:
我是黄晓燕的家长,迫于生计,我们不得不为生活奔波而在外打工。我的孩子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亲情缺失更增添了她的孤独感,我们给她优越的生活却不能给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她的状况曾令我们担忧又无可奈何。现在我们放心了,你们为“留守孩子”安排了“代管家长”,我女儿在她“代管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下,变得活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看到她的变化,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恩。
千言万语汇集一句话:做父母的感激不尽,谢谢您们对留守孩子的关注和关爱。感谢!
黄晓燕家长
2005年12月28号
现在的南分路乡和聚星乡已经合并更名为铭传乡,是著名淮军将领刘铭传的家乡,这里作为大别山余脉,低山丘陵,是典型的农业乡,长年多旱少雨,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和外出务工。像黄晓燕这样父母都在外务工的全乡有2224对夫妇,其中留守在家的孩子约4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14%,并且逐年增加。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关心,“留守孩子”成长过程中凸现出一系列问题。
据黄晓燕的“代管家长”江莲老师介绍说,黄晓燕像大多数“留守孩子”一样,因长期不跟人交流,她的性格比较内向,而且缺乏自信,在班里寂寞的像个影子,每天形单影只,不敢跟老师说话,偶尔有问题请教老师,也是让同学代传。
当江莲被学校安排做这个孩子的“代管家长”时,她就犯难了,因为从小黄晓艳的父母就在外务工,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而且还都是文盲。除了管黄晓燕吃穿外,其他就不管了。因长期亲情缺失,黄晓燕变得脆弱又敏感,直接给她关怀的话,她不但不会接受还会越走越远。虽然学校给她安排了“代管家长”,但她还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依然影子一样的生活着。江莲知道,对黄晓燕的管理要不动声色地进行。
一天中午放学,江莲叫住要回家的黄晓燕,笑着说要请她帮忙做点事,这令黄晓燕大为惊奇,因为从没有老师单独找过她。江莲把她带到自己在学校的宿舍,让她帮着摘菜、洗菜,整理房间,江莲又留她吃了饭,两个人在干活的过程中聊得不亦乐乎。江莲发现,黄晓燕也很健谈,而且聪明伶俐。从那以后江莲又找黄晓燕帮了几次“忙”。两颗心越贴越近,渐渐黄晓燕已经把江莲当亲人一样看了,接着江莲又悄悄找授意班里几个同学主动找黄晓燕交流,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
“代管家长”的亲情滋润和同学们友情的浇灌,在黄晓燕身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她像换了个人似的,再不是那个寂寞的影子了,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天使。
在学校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黄晓燕,这个清秀文静的女孩看起来很明朗,有这个年龄所特有的青春和活力。“是我的‘代管家长’把我改变了,我以前从来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和熟人说话也脸红。”黄晓燕对记者说这些话时,表达很清楚,表情也很自然。连记者都不敢相信,黄晓燕以前是那么寞落自闭的孩子。难怪黄晓燕的家长会那么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亲情”融化寂寞的心
“妈妈……”这声饱含深情的呼喊,并不是来自于儿女对母亲的称呼。而是一个15岁的女孩对她的“代管家长”黄云南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这次真情流露的场景是在一个谈话的电视节目里,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你说你的‘代管家长’像你的妈妈,你能当面喊她一声妈妈吗?”15岁的任以俊突然情不自禁流着泪喊出了声“妈妈”。
对于已是一个孩子母亲的黄云南来说,听到“妈妈”这个呼喊已不会脸红心跳了,但听到这声喊声,她还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任以俊来现在是南分路中心学校初三(4)班一名学生,自父母外出打工的那天起,这个昔日的快乐公主就变成了一只沉默的羔羊。尽管爷爷奶奶极尽所能也不能给予她超越父母的情爱。本来任以俊是班里的活跃分子,不仅成绩好,人际关系也很好,还颇有文艺天分。是老师心中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可是自从她的父母在2004年外出务工后,她的成绩便一落千丈,每天精神恍惚,老是沉浸在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画面里,时而偷笑,时而伤感。和同学们的关系也逐渐疏远,班里的活动也不参加了。她的变化引起了她初一(4)班班主任黄南云的注意,任以俊的变化让她惋惜而又心痛。她决定要让这个孩子振作起来。这时候学校开始为这些“留守孩子”安排“代管家长”,黄云南便主动要求把任以俊安排给她。
和黄晓燕一样,任以俊也特别敏感的,而且比较早熟,她怕别人接近她,任何关爱和帮助她都认为是同情,拒不接受。
黄南云悄悄安排了班里的学生主动用友谊来温暖她寞落的心,让她没有寂寞和思念父母的时间和空间。等她的情绪稳定了,黄南云再利用自己女性特有的温柔和体贴,像母亲一样对她进行亲情抚慰。她打听到任以俊平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京酱肉丝,她每次留任以俊吃饭时,必定做这个菜。动员她在自己家里给父母打电话,还鼓励她定期给父母写信,渐渐的,任以俊了解了父母外出务工的苦衷和辛劳,并为自己的不懂事惭愧不已。
现在的任以俊已经恢复了已往的快乐,并且更懂事了。有一次任以俊在黄云南家给父母打电话,黄云南听到任以俊哽咽的声音:“妈妈,他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别累着,要吃好的注意营养,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来报答你们的……”听到女儿这么懂事,任以俊的父母在电话那头高兴感动得泣不成声,因为女儿终于长大了,懂事了。电话旁边的黄云南也被她们母女情深感动得落下了眼泪,也高兴她这个“代管家长”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
现已读初三的任以俊每年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连续两届担任卫生委员,初二时被学校评为“十佳好少年”;初三上学期运动会上,任以俊以写稿最多、写搞最好,被评为“优秀小记者”,2005年七月又被评为全乡的“十佳留守孩子”。
三年了,黄云南做任以俊的“代管家长”已经三年了,三年来黄云南一直按照学校要求跟任以俊的父母联系,通报和交流任以俊的情况,每次黄云南把任以俊情况向她的父母汇报时,她的父母总会再电话那头说一句:孩子交给你们,我们就放心了,我们没什么好说的,心中只有感恩。
“留守孩子”档案
在铭传乡,像黄晓燕和任以俊这样父母都在外务工的“留守孩子”有4百多个。几乎每个“代管家长”和其所代管的“留守孩子”之间都有一段感人故事,一份真挚情感。“代管家长”主要是负责了解掌握“留守孩子”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日常行为和思想状况,关心“留守孩子”的饮食起居,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经常与他们交流,还要及时跟孩子的父母联系,交流孩子成长和学习上的问题。老师主要负责学校里事,放学以后或节假日那就是由另一支队伍组成的“代管家长”管理了。他们是志愿者、共青团员、乡村干部、“五老”等组成的。这样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有“家长”看管。
铭传乡现已建立了410份档案。在南分路中心学校,记者看到了摆在桌上厚厚的上百本“留守孩子”档案。记者打开了一本档案,看到里面满满的材料,有“留守孩子”登记表;“代管家长”工作手册;成长记录袋等十几份材料。其中成长记录袋的东西最丰富,有孩子的日记,行为表现、操行评定、测试成绩、试卷等10多份记录。
和“留守孩子”档案摆在一起的,还有几本写着“留守孩子心语笔谈”的档案。南分路中心学校校长徐俊向记者介绍说,农村的孩子大都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直接找他们谈心,他们什么也不说,只好让他们写在纸上,让老师回答,这样他们是很容易接受的。
记者看了几份笔谈记录,从记录里可以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对生活、学习、亲情和社会等充满困惑,而“代管家长”用这种笔谈方式给他们的人生上了一课。
记录一:
三(1)班周振国心语:我的父母为什么要离婚?为什么要离我而去?
“代管家长”笔谈:并非所有人的婚姻都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孩子你应该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虽然他们离婚了,但他们还是爱你的,你永远是他们值得骄傲的儿子。你并没有因为父母离异而失去父母,相反,今后你有可能又多了一个爱你的新爸爸、新妈妈。不要沮丧,孩子,生活充满阳光,前途一片光明。
记录二:
八(1)陶慧娟心语:我的父母长期不在家,可我一点也不想他们,是不是我们没有感情?
“代管家长”笔谈:确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依靠长期相处为基础的。孩子,你的父母为了生活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你应从心理上理解他们。“血是浓于水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骨肉亲情是斩不断的,这份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会因空间的阻隔而变化的。
记录三:
八(3)班任军心语:这几年来,我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自从学校开展了“代管家长”活动后,我得到了代管家长父母般的关爱,老师,您要工作要照顾家庭,还要管我们,您累吗?
“代管家长”笔谈:你看过你父母的劳累吗?他们抱怨吗?不,因为他们看到你健康快乐地成长,再累也会感到欣慰,作为老师,作为你的“代管家长”,我的心情也和你父母一样,你的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关爱你们既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无怨无悔。
其实不只任军一个人问:“‘代管家长’,你累吗?”许多人都会问,记者也同样问了代管三个“留守孩子”的黄云南老师。黄云南的回答也许可以代表所有“代管家长”的心声:“一开始我的确是把这件事当作任务来执行的,但在与孩子们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我逐渐喜欢上了这些可爱的孩子。我也是个做母亲的人,所以我更理解那些父母的苦衷,也就更爱这些孩子。当任以俊喊我妈妈的那一刻,我觉得她就是我‘孕育’的另一个孩子。为自己的孩子做事,做父母的永远都不会感到累的。”
从“隔代监管生”说起
在铭传乡,每个学校从老师到校长一个都不能少,每人都是2-5 个“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
可以说,铭传乡关爱“留守孩子”的工程,没有黄云南这些富有爱心的“代管家长”是完成不了的,这个工程也因为他们而更显的人性化,亲情化。
提起这个关爱工程的策划,南分路中心学校的校长徐俊最有发言权了,因为这个工程是他带领全乡教师摸索出来的。
2004年,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有一个小学的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农村父母都出去务工的人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这些老人大多是文盲,只管孩子吃穿,不管也管不了这些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导致这些孩子逃学、顽劣、说谎、打架等。这个问题一提出,许多老师都说有同感。既然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心学校领导当即决定成立研究小组,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时全国还没有“留守孩子”这一说法,经过研究,他们决定把这个研究课题命名为“隔代监管生”。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关于“留守孩子”的经验和模式:推行“代管家长”制、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实行一对一“帮扶”(让非留守孩子帮助留守孩子)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孩子”工程,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成熟的管理体系,被许多地方当作成功的经验来推广。
现在整个铭传乡,每个“留守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档案,每个“留守孩子”都有自己的“代管家长”,每个“留守孩子”都有自己“结对子”的同学和伙伴。铭传乡外出务工的人,根本不会整天牵挂着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政府和学校呵护得很好。他们能做的,就是安心务工努力挣钱,尽快回乡加入铭传乡的发展和建设当中。
这样,政府学校和家长之间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勾画出了一副和谐社会的图景。
这个和谐社会的图景代表的是铭传乡政府和全乡人民的共同意志,这种意志从《致全乡广大外出创业人员及其“留守孩子”的一封信》中可见一斑:
广大外出创业人员及其“留守孩子”们:
你们好:
你们辛苦了!一直以来,你们抛家别子,远赴他乡,舍弃亲情,艰苦创业,工作生活在各个地方和不同的岗位,为促进我乡劳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乡党委历来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了关爱“留守孩子”的工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们都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故乡水,……为了富民强县,打造肥西第三大旅游乡镇,希望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能积极向你们的同事、朋友、老板、亲戚等宣传铭传乡,介绍他们来家乡投资,为家乡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同时,也希望你们事业成功之后,回家乡投资建设,为民造福……
乡团委、中心校、妇联、关工委
2005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