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改革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课堂不再是老师的权威和枯燥的单行道。于是,如何使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真正地学会学习,成了教师共同的研究话题。其中突破口之一,便是兴趣,这是人类学习进取的原动力。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最有效地实践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途径。本文致力于研究将后现代的多元化、游戏化、无厘头元素融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不走寻常路,探寻一种师生同乐的课堂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后现代;历史;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读大学时,我接触了“后现代”这一名词。这是一种产生于经济发达的后工业化社会,强调“怎么都行”的多元化、游戏、模仿、无厘头、一切平等的反传统反权威的文化价值观。工作后,我步入教师行列,正撞上了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新课改。新课改中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在研究学情的同时,猛然想起了这种文化现象“后现代”。因为深圳是个快节奏的城市,又毗邻香港,较早地受到各种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影响,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必然比内地的孩子成熟得多,尤其是这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年少轻狂、叛逆不羁的年龄,他们没有经历过生存的烦忧,又是经济腾飞的受益者,所以更显得肆无忌惮:他们对于传统知之甚少,而对于流行却如数家珍。面对如此的学情,我大胆地引进“后现代”理念,试想着迎合这种不看重传统只关注当前的学生心态,也将教学“后现代化”。
一、教学语言的无厘头
也许是传统的历史课堂太一板一眼,教师的语言也太过书面严肃,学生才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我便在不影响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融入一些流行元素,如网络语、俚语、英语口头禅等。记得在讲授八年级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时,讲到人类起源的历史,我便学着电影《东成西就》的台词:“longlongago,在你们N久以前的祖先小的时候,大概连他自己都记不清的什么时候,他们从一个地方站了起来,从此他们成了真正的人……”学生们刚刚还一头忙乱,这会儿都饶有兴趣地跟着我,学着怪里怪气的“longlongago”去找寻正确的时间。而平时课上,对于他们正确的回答,我会赞以“Bingo(好)”,对于他们错误的答案,我会摇头说:“你们太Out了,小心被时代给唾弃咯!”或直接给予“NO”的否定。正因为课堂的轻松气氛,另外还能让他们听到熟悉的只在朋友间流传的口头禅,这就减少了他们对历史课堂的排斥感和距离感。
二、适当“揶揄”学生的错误
对学生不严肃,渐渐成了我一向的风格。但并不意味着对他们要求不严格,他们的错误我仍然不能小视之。记得在一次针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课堂考查中,学生错误百出,直让我哭笑不得。但我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一一把错误严重的同学揶揄了一番:如有一个同学把“婆罗门”的“婆”字写成了“皮”字底,我便嘲笑说:“有同学家的婆婆皮特别厚啊,居然有两层皮!”只见那孩子自个儿都笑翻了个儿。另一个同学,把“刹帝利”的“刹”写成了“杀”,我便叫起了他:“某某同学,你要杀什么啊,还不爱带工具,难不成你已练就了化骨绵掌,纯手工的?”我边说边指着“刹”字的利刀旁,那孩子会意地撅撅小嘴,还给了我一个“化骨绵掌”,全场哗然。而更有几个同学把最关键的“种姓制度”的“姓”字写成了“性”,我便开玩笑的说:“我看,你们要是再写错,直接跟我姓得了。”结果我逮到一个开小差的同学来写,真就犯了第二次错,大家都嚷嚷着让他跟我姓。我为了保留他面子,也就帮他敷衍过去了。没想到,课后他还跑来向我要QQ号,我便又趁机嘲了他:“你决定跟我姓啦,但是跟我姓可不能丢我的脸噢。”那孩子脸红扑扑地点点头。再之后,他在我的课上不再说小话开小差了,也许正是那次的“改姓”让他觉得跟老师的距离比别人近了,而这也正是他可以跟其他同学炫耀的资本。
三、弱化自己的权威
传统老师的形象有一种权威感,让人敬畏。但是新课改下,老师的地位已经改变了,而且教室也不再是一个不允许任何错误的地方。所以,有时我在写板书的时候,碰到关键字,我会边写边喊着:“快快快,快帮老师看看,我有没有写错啊?”甚至有时我就将这种找错误的任务特定地交给几个调皮不认真的同学,他们往往对这项简单而又能让我出洋相的工作乐此不疲,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也变得乐于“犯错误”了。记得一次课间,其中一个最调皮的学生还跑来考查我,问道:“老师,你记不记得大众传媒都有哪几方面的功能啊?”我故作为难说:“老师也记不全呢,你告诉我吧?”那孩子不屑地看着我:“那老师你还能给我们上课?”我趁机教育了他一番:“对吧,老师跟你一样,一偷懒就什么都不会了,你看看这点不能学吧!”他得意地笑了,还非常自信地告诉我大众传媒都有哪几方面的功能,而且记得又好又准确,让我都很难想象他曾是一个连班主任都头疼的调皮孩子。
所以,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比研究教材更重要。这一点我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是深刻体会到了。学识对于老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更欣然接受老师的这些学识。将“后现代”引入课堂,我仍在不断的尝试,其间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成功的是学生认可我,也认可我的课堂;失败的是,有时由于一时的语误,也曾误导了学生。所以,一种教学风格的养成,还需要长期的锤炼和反思,虽然“后现代”让教学语言更贴近学生生活,但绝不能让教学内容肤浅化。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这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如今在新课程新理念下,老师的地位已不再是占据主导、深具权威,一切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那么,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老师需要深入学生群体,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甚至学会他们的语言,深谙他们的思维,真正做到与他们平起平坐,平等往来,让老师真正能削去身份,削去权威,与他们打成一片。我想,这才是“后现代”与“新课程新理念”相通的地方吧,即反传统反权威,只要能达到目的,怎么都行,那就让我们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吧!
参考文献:
①陈清侨编《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②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后现代;历史;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读大学时,我接触了“后现代”这一名词。这是一种产生于经济发达的后工业化社会,强调“怎么都行”的多元化、游戏、模仿、无厘头、一切平等的反传统反权威的文化价值观。工作后,我步入教师行列,正撞上了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新课改。新课改中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在研究学情的同时,猛然想起了这种文化现象“后现代”。因为深圳是个快节奏的城市,又毗邻香港,较早地受到各种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影响,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必然比内地的孩子成熟得多,尤其是这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年少轻狂、叛逆不羁的年龄,他们没有经历过生存的烦忧,又是经济腾飞的受益者,所以更显得肆无忌惮:他们对于传统知之甚少,而对于流行却如数家珍。面对如此的学情,我大胆地引进“后现代”理念,试想着迎合这种不看重传统只关注当前的学生心态,也将教学“后现代化”。
一、教学语言的无厘头
也许是传统的历史课堂太一板一眼,教师的语言也太过书面严肃,学生才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我便在不影响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融入一些流行元素,如网络语、俚语、英语口头禅等。记得在讲授八年级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时,讲到人类起源的历史,我便学着电影《东成西就》的台词:“longlongago,在你们N久以前的祖先小的时候,大概连他自己都记不清的什么时候,他们从一个地方站了起来,从此他们成了真正的人……”学生们刚刚还一头忙乱,这会儿都饶有兴趣地跟着我,学着怪里怪气的“longlongago”去找寻正确的时间。而平时课上,对于他们正确的回答,我会赞以“Bingo(好)”,对于他们错误的答案,我会摇头说:“你们太Out了,小心被时代给唾弃咯!”或直接给予“NO”的否定。正因为课堂的轻松气氛,另外还能让他们听到熟悉的只在朋友间流传的口头禅,这就减少了他们对历史课堂的排斥感和距离感。
二、适当“揶揄”学生的错误
对学生不严肃,渐渐成了我一向的风格。但并不意味着对他们要求不严格,他们的错误我仍然不能小视之。记得在一次针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课堂考查中,学生错误百出,直让我哭笑不得。但我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一一把错误严重的同学揶揄了一番:如有一个同学把“婆罗门”的“婆”字写成了“皮”字底,我便嘲笑说:“有同学家的婆婆皮特别厚啊,居然有两层皮!”只见那孩子自个儿都笑翻了个儿。另一个同学,把“刹帝利”的“刹”写成了“杀”,我便叫起了他:“某某同学,你要杀什么啊,还不爱带工具,难不成你已练就了化骨绵掌,纯手工的?”我边说边指着“刹”字的利刀旁,那孩子会意地撅撅小嘴,还给了我一个“化骨绵掌”,全场哗然。而更有几个同学把最关键的“种姓制度”的“姓”字写成了“性”,我便开玩笑的说:“我看,你们要是再写错,直接跟我姓得了。”结果我逮到一个开小差的同学来写,真就犯了第二次错,大家都嚷嚷着让他跟我姓。我为了保留他面子,也就帮他敷衍过去了。没想到,课后他还跑来向我要QQ号,我便又趁机嘲了他:“你决定跟我姓啦,但是跟我姓可不能丢我的脸噢。”那孩子脸红扑扑地点点头。再之后,他在我的课上不再说小话开小差了,也许正是那次的“改姓”让他觉得跟老师的距离比别人近了,而这也正是他可以跟其他同学炫耀的资本。
三、弱化自己的权威
传统老师的形象有一种权威感,让人敬畏。但是新课改下,老师的地位已经改变了,而且教室也不再是一个不允许任何错误的地方。所以,有时我在写板书的时候,碰到关键字,我会边写边喊着:“快快快,快帮老师看看,我有没有写错啊?”甚至有时我就将这种找错误的任务特定地交给几个调皮不认真的同学,他们往往对这项简单而又能让我出洋相的工作乐此不疲,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也变得乐于“犯错误”了。记得一次课间,其中一个最调皮的学生还跑来考查我,问道:“老师,你记不记得大众传媒都有哪几方面的功能啊?”我故作为难说:“老师也记不全呢,你告诉我吧?”那孩子不屑地看着我:“那老师你还能给我们上课?”我趁机教育了他一番:“对吧,老师跟你一样,一偷懒就什么都不会了,你看看这点不能学吧!”他得意地笑了,还非常自信地告诉我大众传媒都有哪几方面的功能,而且记得又好又准确,让我都很难想象他曾是一个连班主任都头疼的调皮孩子。
所以,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比研究教材更重要。这一点我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是深刻体会到了。学识对于老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更欣然接受老师的这些学识。将“后现代”引入课堂,我仍在不断的尝试,其间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成功的是学生认可我,也认可我的课堂;失败的是,有时由于一时的语误,也曾误导了学生。所以,一种教学风格的养成,还需要长期的锤炼和反思,虽然“后现代”让教学语言更贴近学生生活,但绝不能让教学内容肤浅化。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这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如今在新课程新理念下,老师的地位已不再是占据主导、深具权威,一切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那么,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老师需要深入学生群体,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甚至学会他们的语言,深谙他们的思维,真正做到与他们平起平坐,平等往来,让老师真正能削去身份,削去权威,与他们打成一片。我想,这才是“后现代”与“新课程新理念”相通的地方吧,即反传统反权威,只要能达到目的,怎么都行,那就让我们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吧!
参考文献:
①陈清侨编《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②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