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与神圣的诗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ongyo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看港产片的朋友来说,如果不提及《投奔怒海》《胭脂扣》《阮玲玉》这些脍炙人口的港产片,也许大家未必会认识邱刚健这个人物,这些电影正好证明了邱刚健这位编剧的才华,也令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港产片编剧。然而电影剧本很少印刷成书,所以一般人只能安于影像的呈现。不过,由于邱刚健在2013年亡故,他生前写的戏剧作品和诗歌被辑录成书。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电影编剧不单写过一些剧本和小说,还写了不少诗,而且诗的意境很高。
  目前市面上能找到的,主要是诗集《再淫荡出发的时候》和《亡妻,Z,和杂念》,这本《美与狂》除了辑录了邱刚健的诗歌外,还有他早前写的一些实验性很强的剧本,时人好友对他的忆述和评价等,恰好展现了邱刚健在整体方面的才华。从少年时开始,邱已表现出于现代诗和戏剧的浓厚兴趣,1965年时与友人将贝克特的前卫戏剧《等待戈多》改写成中文剧本上演。书中没有收录此剧剧本(不能不说是一遗憾),但记录了1969年文艺界李国威、关永圻和陆离对他的专访,还有本地及外国评论家对此剧的一些意见。书中也收录不少对于他日后电影剧本的评论,实在难得。
  由于本身的文艺气质,邱刚健一开始就对电影圈子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他不习惯那里的人事和环境,除了困在家里一直写剧本外,也没有和导演等关键人员接触,书中李时雍写的《疏离的邱刚健》,可作参考。这不单关乎文艺气质,也与邱生于鼓浪屿,少时才来到香港生活有点关系。书中似乎没有截然分明的年表描述出邱的生平,但旁人的描述多多少少刻画出个中梗概。邱年轻时和刘大任改写《等待戈多》后就加入了邵氏,后来去了台湾写电影剧本,再把台湾的实验电影技巧带回香港。两人一直保持鱼雁往还,思考诗歌、戏剧等的创作问题。虽然他的剧本写得很好,其实最惊艳的,反而是他的现代诗。
  邱刚健的现代诗揉合了宗教(天主教)和性的意象,在作者的小心营构下,既突显一种神圣的性的形象,也是作者的忏情告白,诗中除了性与爱之外,还有对中国的想象,对时局的思索。当时的朝鲜战争和越战,刺激着香港知识界和文艺界的同仁。在诗中,诗人将性爱和对世界的关怀,既恣肆又自然地结合起来,有时是以宗教与社会题材融合,最终让读者觉得三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也仿佛任何禁忌在直率的语言面前都不可回避。
  诗没有明显指称其描写场景为宗教的死亡抑或性交场面,但作者诉诸简单直接的语言令诗句刚健有力,而且邱喜欢以描写强烈的身体动作突显宗教感,这些动作或许具备性暗示,但最终指向的是人与神的关系。《洗手》中的最后一节“但是我已经进入,祢的光呢/祢的光呢﹖但是我已经游出/记得祢曾一度用洪水统治”未能会勾起读者的遐想,反而是重新思考《创世纪》中的“大洪荒”。
  香港文学一般着重生活细节,像邱这样富有强烈宗教感的诗人剧作家,并不多见,他的剧本《先知》一剧开场时的布景,是类似教堂尖塔的两个屋顶。从其不少诗作和《先知》等剧本中,我们可以找到圣父、圣子与子宫的形象,他有些诗似乎是构想凡夫俗子在身体上与上帝亲近的经验,以及对于圣母无玷受孕的想象。在他的文学想象里,上帝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在肉体上与淫荡的女人亲近、交合。在《创世纪》里,夏娃引诱男人吃禁果犯罪,以致双双被上帝赶离伊甸园,邱的创作似乎要让作为罪人的女人得与上帝重新贴近。
  邱早年已经吸收很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元素,如西方现代诗、荒谬剧、新小说等,而同代人当中其实有不少人这样做,但大家都没能进入现代主义文学的最深处,邱刚健亦然。毕竟,汉语诗太抒写直观,太有忧患意识,较少超脱和玄妙。但即使如此,邱的诗读来仍异于台湾的现代诗,也许是因为写电影剧本的缘故,他以更直接的语言和动作描述而令诗作变得有力。
  毕竟,现代主义文学需要近乎宗教哲学的个人意识,邱反而是陷入西方现代文学太深,他晚年时曾在诗中夫子自道:“我最近对周围的生命,生活都要靠读书、读诗、看电影、看电视”,如果不是读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的话,他会连木兰花和玉兰花也分不出来。文学和电影会否反过来主导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态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只能说,文人都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个人空间里,其文学养分自然靠阅读来维持,这也是写作在超越写实和保持养分之间的挣扎。邱的诗别出心裁,读起来毕竟带点即兴、玩笑的感觉,当中亦可见有他翻译的欧美现代诗歌,尤其是美国诗人Hart Crane的影响。这些特质令邱刚健的文字创作更像一颗彗星,发出独特的、令人惊艳的光芒。
其他文献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老师,祝贺《跟着部首去认字》(以下简称《认字》)正式出版。  吴永亮(以下简称吴):谢谢。  记:我从书的作者简介上看到,你是军校毕业,并非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我很好奇你是如何走上研究文字的工作。  吴:首先声明一点,我是业余爱好,凭兴趣使然,对汉字理解很是肤浅。不过,我对汉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我识字经历的话,可从网上查看我写的《三本书教我认三遍汉字》。
期刊
京东2月份简/繁体书畅销榜及推荐
期刊
目前就读成功大学台湾文学所博士班的张郅忻,原生家庭是个客家大家族,大阿妗(客家话中,“阿妗”指婶婶)是越南人,小阿妗是印度尼西亚人,妹妹嫁给了南非人,父母离异后父亲再娶,继母拥有阿美族血统,而后有了客家结合阿美的妹妹。家庭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她家俨然就是个“联合国”。张郅忻出版的第一本书籍《我家是联合国》,内容即是描写在这个大家庭里,不论是以客家家族事务为主题也好,或是因婚姻扩大的家族枝叶观察,她作
期刊
2015年11月7日,世界瞩目的“马习会”在新加坡圆满举办。这不仅是两岸分治六十六年来政治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亦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历史性突破。  台海之间自1949年以来始终处于政治与军事对峙的状态,信息与交流完全封锁阻绝,以至形成两岸间紧张的敌对关系。随着1987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探亲且国民党在2008年又重新执政,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展开积极且频繁的合作与交流,双边主管两
期刊
什么是经济增长?为什么它只发生在历史长河的一些节点上?传统意义上的解释都强调了体制、地理、金融和心理因素。麻省理工学院知名物理学家塞萨尔·伊达尔戈却一反常态地认为,想要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还需要走出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信息、关系网和复杂的自然科学中寻求答案。在新著《增长的本质》一书中,伊达尔戈结合经济增长及物理学这两个看似分离的领域,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理论。  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
期刊
《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是由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策划编辑的第三部华文女作家作品选集(前两部文集为《漂鸟——加拿大华文女作家选集》(2009)、《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2012),三部文集涵盖了北美的加拿大,东南亚和欧洲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三部文集以文学的形式记载了华人移民海外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而第三部文集的出版更标志着海外华文文学已随着时代车轮的转动快步地进入了一个
期刊
前人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件和隆重庆典等,会把文学作品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后,就成了碑帖。碑帖,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是一种既有文化历史内涵,又包含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的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
期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翰墨瑰宝”特辑《四欧宝笈》  推荐理由:时隔七十年,万众瞩目秘本首次全面公开,色艺双绝。  (台北)戴胜山房出版《洛神赋十三行》  推荐理由:原汁原味“原装本”,准确再现原石拓本细节面貌,小中见大。  西泠印社出版“碑帖善本精华”系列推荐理由:名馆名本名家跋文,摄制精到,风神俊朗。  作家出版社出版《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  推荐理由:国宝级孤本首次原色面世,资料丰富,值得
期刊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海啸之后,越来越多人发现“全球性的贫富两极分化”正在蔓延,看似让世界更平等的全球化现象,其实制造了更多的不平等,世界被撕裂,社会在分化,冲突在升高,问题在恶化,我们居住在一个《分裂的全球》,当前的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迁、网络安全性、流行疾病、移民与金融不正义等五大问题的冲击,令全球局势屡屡处于紧张状态,且从1999年以降已经爆发过多起金融海啸以及地区型的国家革命/冲突。  Ia
期刊
见过熊亮在“一席”的演讲视频,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一件事,是他在开场时描述他的童年时光,也是他开始画画最初。熊亮的老家在嘉兴,在故家的阁楼上,有一问小小的画室。父母并不干涉他在画室里画什么。我就想到临水的阁楼上,低矮昏暗的空间,一个趴在桌上画画的背影,河水上的波光透过窗户映到天花板。纯属个人的想象。  另一件事,是他说离家在深圳的十年,混乱的环境,言语中隐退了一些故事。这原本没有什么,可是当我翻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