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走进任何一个昆曲演出现场,年轻的观众都多于年长的观众”
汪世瑜是现在国内昆曲界的泰斗级人物,他虽然早已不登台,但仍然参与创作许多昆剧演出,时常飞到各地讲学。2004年,他曾参与创作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说起当年大胆起用青年演员,汪世瑜有自己的理解。他表示,大部分的老一代昆曲演员年龄都较大,欣赏昆曲的观众年龄也较大,大多是退休之后,有了闲情逸致才品味昆曲。昆曲如果想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就一定要吸引年轻的观众,因此他们当年对《牡丹亭》的样式做了改变,“用青春的,有活力的,比较鲜艳的,有时代感的样式和曲目来演出,号召新的观众、年轻人喜欢,要用年轻靓丽的演员感召年轻、有文化的新观众”。几年演下来,事实证明这种实践非常有效果,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特别是大学里的学生。从那以后,大批青年昆曲演员逐渐浮出水面,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欣赏昆曲,就是现在走进任何一个昆曲演出现场,年轻的观众都多于年长的观众。
初中毕业后,汪世瑜和同学跑到昆山去玩,几个人就闹着玩似的吵着要考昆曲剧团,那次他就被后来的师父周传瑛看上,开始了昆曲生涯,他的所有唱腔、表演、文学学习都是师父手把手教出来的。在今天,这样“师父带徒弟”式的学习方式再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戏曲学校对学生的统一培养。有人担心年轻演员功力不够,而且都是从“流水线”般的学校培养出来,特色不鲜明。提到这点,汪世瑜进行了否认,说这些学生的功底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承认,从感情上讲,学校出来的肯定不如从小被师父带大的入室弟子,而且风格唱腔确实会有雷同。随即他又补充道,现在已经没有从小跟师父学戏这种学习形式了,但从戏曲学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会进行再拜师,分别跟着各个老师学习各家所长,这样的好处是这些学生往往具有扎实的基础,经老师点拨就能有非凡的表现,老师也比过去省时省力。
“懂的人会觉得很有意思,不懂的人就听不懂”
于是,等汪世瑜执导的厅堂版《牡丹亭》的时候他仍然起用了年轻演员,且演出形式很有意思。演出场地在一个小厅堂里,一场演出通常只有60个观众,最多也不过90,较高的票价限定了观众群,完全重现了古时南方文人、官家在自家庭院厅堂里演出昆曲的情形。厅堂版《牡丹亭》下个月就要演第600场了,这个数量对一个戏曲演出来说几乎是奇迹。汪世瑜也深深感叹,以前总觉得昆曲是应该由国家保护的艺术,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市场反响平平,然而这个由民间的、私人组织的演出居然经受住了市場的考验。他希望将来能让更多的昆曲进入市场,使之具有社会价值。
问他会不会担心这种演出形式会将昆曲的欣赏限定在一小部分人中,他表示这就是昆曲的效果,昆曲本身就是一门小众艺术。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逐渐关注昆曲,但要做到大众普及,一不可能,二没有必要。因为昆曲从一出现,就是一门高雅的、讲究文学的艺术形式,只在一小群上层人间流行。古代写剧本的人,或者是顶尖文人,或者是闲散的官家,他们都把昆曲当作休闲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就是玩儿,这种玩儿就是写诗、写赋,然后互相品评,只有懂的人才有能力写作和品评。因此在他看来昆曲的产生与用方言、山歌组成的娱乐的民间地方戏完全不同。这些东西流传到今天,也只能给一小部分有文化的人欣赏,比如一句唱词里有几个典故,两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懂的人会觉得很有意思,不懂的人就听不懂,这对观众的文化水平、文学背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汪世瑜说,昆曲之所以是雅的艺术,就在于它的文学、音乐、美学、舞台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书卷气,这种书卷气其实跟大众是有距离的,让所有人感兴趣是不可能的。
汪世瑜是现在国内昆曲界的泰斗级人物,他虽然早已不登台,但仍然参与创作许多昆剧演出,时常飞到各地讲学。2004年,他曾参与创作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说起当年大胆起用青年演员,汪世瑜有自己的理解。他表示,大部分的老一代昆曲演员年龄都较大,欣赏昆曲的观众年龄也较大,大多是退休之后,有了闲情逸致才品味昆曲。昆曲如果想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就一定要吸引年轻的观众,因此他们当年对《牡丹亭》的样式做了改变,“用青春的,有活力的,比较鲜艳的,有时代感的样式和曲目来演出,号召新的观众、年轻人喜欢,要用年轻靓丽的演员感召年轻、有文化的新观众”。几年演下来,事实证明这种实践非常有效果,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特别是大学里的学生。从那以后,大批青年昆曲演员逐渐浮出水面,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欣赏昆曲,就是现在走进任何一个昆曲演出现场,年轻的观众都多于年长的观众。
初中毕业后,汪世瑜和同学跑到昆山去玩,几个人就闹着玩似的吵着要考昆曲剧团,那次他就被后来的师父周传瑛看上,开始了昆曲生涯,他的所有唱腔、表演、文学学习都是师父手把手教出来的。在今天,这样“师父带徒弟”式的学习方式再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戏曲学校对学生的统一培养。有人担心年轻演员功力不够,而且都是从“流水线”般的学校培养出来,特色不鲜明。提到这点,汪世瑜进行了否认,说这些学生的功底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承认,从感情上讲,学校出来的肯定不如从小被师父带大的入室弟子,而且风格唱腔确实会有雷同。随即他又补充道,现在已经没有从小跟师父学戏这种学习形式了,但从戏曲学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会进行再拜师,分别跟着各个老师学习各家所长,这样的好处是这些学生往往具有扎实的基础,经老师点拨就能有非凡的表现,老师也比过去省时省力。
“懂的人会觉得很有意思,不懂的人就听不懂”
于是,等汪世瑜执导的厅堂版《牡丹亭》的时候他仍然起用了年轻演员,且演出形式很有意思。演出场地在一个小厅堂里,一场演出通常只有60个观众,最多也不过90,较高的票价限定了观众群,完全重现了古时南方文人、官家在自家庭院厅堂里演出昆曲的情形。厅堂版《牡丹亭》下个月就要演第600场了,这个数量对一个戏曲演出来说几乎是奇迹。汪世瑜也深深感叹,以前总觉得昆曲是应该由国家保护的艺术,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市场反响平平,然而这个由民间的、私人组织的演出居然经受住了市場的考验。他希望将来能让更多的昆曲进入市场,使之具有社会价值。
问他会不会担心这种演出形式会将昆曲的欣赏限定在一小部分人中,他表示这就是昆曲的效果,昆曲本身就是一门小众艺术。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逐渐关注昆曲,但要做到大众普及,一不可能,二没有必要。因为昆曲从一出现,就是一门高雅的、讲究文学的艺术形式,只在一小群上层人间流行。古代写剧本的人,或者是顶尖文人,或者是闲散的官家,他们都把昆曲当作休闲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就是玩儿,这种玩儿就是写诗、写赋,然后互相品评,只有懂的人才有能力写作和品评。因此在他看来昆曲的产生与用方言、山歌组成的娱乐的民间地方戏完全不同。这些东西流传到今天,也只能给一小部分有文化的人欣赏,比如一句唱词里有几个典故,两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懂的人会觉得很有意思,不懂的人就听不懂,这对观众的文化水平、文学背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汪世瑜说,昆曲之所以是雅的艺术,就在于它的文学、音乐、美学、舞台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书卷气,这种书卷气其实跟大众是有距离的,让所有人感兴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