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诵读就是将原本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的阅读语言。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浓烈,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大学语文教学中《蒹葭》诵读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语文 《蒹葭》 诵读法
语文作为大学基本教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诵读法作为大学语文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诗歌等的语句用法和内容含义,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阂排除,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意境、文章含义。诵读无非就是将原本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若将其与大学语文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自然就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一、强调学生直观感受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法需要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诵读法能使学生通过整篇的阅读获得一定的直观感受,掌握文章的整体思维和印象,但是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直观感受,需要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一步一步掌握和了解文章中的意境和深层含义。因此,在学生实际诵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第一次诵读要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第二次要掌握文章的文体形式,第三次要了解文章的大体纲要,第四次要读出整篇文章的语言句法。这种一遍又一遍的诵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
譬如:在《蒹葭》的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诵读之后再齐读、再诵读,让学生不断地诵读,最终能够背诵下来。当然在学生读完一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并且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蒹葭》的内容。问题可以围绕着《蒹葭》的相关内容,如“《蒹葭》所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学生则会回答“秋天的清晨”。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如“《蒹葭》所采取的语言手法有哪些?”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学习感受。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对于文章的感知是需要从感性认知慢慢转变为理性认知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主体感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不断地对文章进行诵读,通过诵读将自己的思维进行整合,而并不只是听取教师的意见和讲解。另外,采用诵读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通过诵读掌握文章深层含义,将感受、体验、记忆进行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积累到更加丰富的语言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比如:在《蒹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教学思想,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和讨论,可适当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齐声诵读之后开展讨论活动,积极地探讨和想象《蒹葭》中的场景,逐渐将整篇诗歌中的故事场景化,之后再让学生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这样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生入境体验
作者的情感都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仔细诵读,慢慢入境,就能逐渐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蒹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层次教学法,将整首诗划分成三个部分,每个章节再划分为四个层次,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可以将前两句作为一个层次,为学生展现河上秋色图,再通过教师逐步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追求爱情却无法触碰的情境;将三四句作为一个层次,让学生理解主人公站在河畔周围,凝视着河对岸的伊人,却只能日夜思念;之后的四句作为共同的层次,能让学生理解文章两种不同的情境。这种诵读的方式十分简便,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大意,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诵读法在大学语文《蒹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诵读法是提升语文质量的有效途径,将其应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直观的体验,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在《蒹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齐读、自由读的方式来领悟文章含义,并且要不断地进行诵读,适当地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诵读的次数逐渐增加,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霞.“大学语文”课程实践素质教育理念的途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02):73-76.
[2]周胜敏.从《蒹葭》论诵读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5):120,122.
[3]梁冬华.大学语文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1-6.
[4]梁冬华.打破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新探[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80-84.
【关键词】大学语文 《蒹葭》 诵读法
语文作为大学基本教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诵读法作为大学语文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诗歌等的语句用法和内容含义,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阂排除,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意境、文章含义。诵读无非就是将原本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若将其与大学语文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自然就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一、强调学生直观感受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法需要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诵读法能使学生通过整篇的阅读获得一定的直观感受,掌握文章的整体思维和印象,但是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直观感受,需要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一步一步掌握和了解文章中的意境和深层含义。因此,在学生实际诵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第一次诵读要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第二次要掌握文章的文体形式,第三次要了解文章的大体纲要,第四次要读出整篇文章的语言句法。这种一遍又一遍的诵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
譬如:在《蒹葭》的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诵读之后再齐读、再诵读,让学生不断地诵读,最终能够背诵下来。当然在学生读完一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并且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蒹葭》的内容。问题可以围绕着《蒹葭》的相关内容,如“《蒹葭》所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学生则会回答“秋天的清晨”。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如“《蒹葭》所采取的语言手法有哪些?”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学习感受。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对于文章的感知是需要从感性认知慢慢转变为理性认知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主体感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不断地对文章进行诵读,通过诵读将自己的思维进行整合,而并不只是听取教师的意见和讲解。另外,采用诵读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通过诵读掌握文章深层含义,将感受、体验、记忆进行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积累到更加丰富的语言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比如:在《蒹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教学思想,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和讨论,可适当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齐声诵读之后开展讨论活动,积极地探讨和想象《蒹葭》中的场景,逐渐将整篇诗歌中的故事场景化,之后再让学生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这样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生入境体验
作者的情感都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仔细诵读,慢慢入境,就能逐渐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蒹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层次教学法,将整首诗划分成三个部分,每个章节再划分为四个层次,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可以将前两句作为一个层次,为学生展现河上秋色图,再通过教师逐步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追求爱情却无法触碰的情境;将三四句作为一个层次,让学生理解主人公站在河畔周围,凝视着河对岸的伊人,却只能日夜思念;之后的四句作为共同的层次,能让学生理解文章两种不同的情境。这种诵读的方式十分简便,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大意,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诵读法在大学语文《蒹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诵读法是提升语文质量的有效途径,将其应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直观的体验,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在《蒹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齐读、自由读的方式来领悟文章含义,并且要不断地进行诵读,适当地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诵读的次数逐渐增加,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霞.“大学语文”课程实践素质教育理念的途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02):73-76.
[2]周胜敏.从《蒹葭》论诵读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5):120,122.
[3]梁冬华.大学语文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1-6.
[4]梁冬华.打破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新探[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