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天,拼多多23岁女员工猝死的新闻令人心痛,也再次引发公众对互联网行业高强度工作制的热议。
据了解,这位1998年出生的女孩,在新疆地区多多买菜部门工作,倒在了凌晨1点半下班回家的路上。
事发之后,一名拼多多员工发帖称,多多买菜员工最长持续工作时间达到了30小时,比007还恐怖,基本睁眼工作,闭眼就睡觉。因为工作强度太大,所以离职率高,公司一边强制要求员工内部转岗,一边对外招人。
多多买菜是拼多多旗下的社区团购业务,我最近刚好在做社区团购的选题,对此深有感触。目前各家互联网公司正在社区团购领域激战,没有谁愿意掉队,他们要做的是用最短的时间开拓新城,迅速召集一批队伍马不停蹄地拉升订单、销售额,以及团长和自提点数量,这是一场流量和数据的比拼。
大多数这个领域的员工告诉我,“凌晨两三点钟睡觉很正常。”对这个行业的采访,通常都是约在凌晨。最晚的一次,从凌晨1点半持续到3点半。在采访的过程中,受访对象仍要时不时地回复手机里的消息,虽然他已经因为不堪高强度工作的重负,决定离开这个行业,但长期熬夜,生物钟已经难以调整。
感谢我的采访对象们,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还愿意腾出宝贵的时间和我进行深夜交谈。采访中,他们展现出的信任和善意,也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这大概是记者工作满足感的源头,让我可以忽略后期写稿的痛苦。
那次深夜采访后,我挂了电话,躺在床上,却难以入睡。凌晨4点,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很快收到一条评论,是一名刚下播的电商主播发的。看来,社区团购从业者的高强度只是互联网业冰山一角。
这个行业仿佛是一座永不停息的数据工厂,身在其中的每个人,既是数据的打造者,也是数据的奴仆。
地推是社区团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开拓的点位数量、团长数量,进而影响到用户数、平台流量。我问其中一名采访对象,如果把社区团购的地推“铁军”比喻为一种动物,你觉得是什么?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狼群、猎豹。但令我惊讶的是,他觉得是“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在他看来,这些岗位上的人是工具人,是数据民工,“没有尊严”。因为这并不是一份长期的有保障的工作,新城开拓完毕,数据稳定之后,这些岗位便不再需要,要被抛弃。
他厌恶这些公司的冷酷,却又得依靠他们谋生。这也是当下很多局中人的缩影。
我想起前幾年的无人货架,现在来看几乎已是历史。当时,这一领域吸引了大批资本进入,地推“铁军”深入到每个写字楼,拓展点位。很多人相信,这应该是下一个大流量入口。最后,一地鸡毛。
这些巨头盲目吗?他们希望寻找新的流量入口,确实有加入其中的理由。但是,他们把对企业增长的焦虑,转嫁给了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前阵子开会时,蒯老师提到当下对互联网反思的意义。的确,我们不否认科技的创新、探索,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不能一味地去抨击互联网对传统领域的影响,但任何创新至少不应该缺失温度。
据了解,这位1998年出生的女孩,在新疆地区多多买菜部门工作,倒在了凌晨1点半下班回家的路上。
事发之后,一名拼多多员工发帖称,多多买菜员工最长持续工作时间达到了30小时,比007还恐怖,基本睁眼工作,闭眼就睡觉。因为工作强度太大,所以离职率高,公司一边强制要求员工内部转岗,一边对外招人。
多多买菜是拼多多旗下的社区团购业务,我最近刚好在做社区团购的选题,对此深有感触。目前各家互联网公司正在社区团购领域激战,没有谁愿意掉队,他们要做的是用最短的时间开拓新城,迅速召集一批队伍马不停蹄地拉升订单、销售额,以及团长和自提点数量,这是一场流量和数据的比拼。
大多数这个领域的员工告诉我,“凌晨两三点钟睡觉很正常。”对这个行业的采访,通常都是约在凌晨。最晚的一次,从凌晨1点半持续到3点半。在采访的过程中,受访对象仍要时不时地回复手机里的消息,虽然他已经因为不堪高强度工作的重负,决定离开这个行业,但长期熬夜,生物钟已经难以调整。
感谢我的采访对象们,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还愿意腾出宝贵的时间和我进行深夜交谈。采访中,他们展现出的信任和善意,也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这大概是记者工作满足感的源头,让我可以忽略后期写稿的痛苦。
那次深夜采访后,我挂了电话,躺在床上,却难以入睡。凌晨4点,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很快收到一条评论,是一名刚下播的电商主播发的。看来,社区团购从业者的高强度只是互联网业冰山一角。
这个行业仿佛是一座永不停息的数据工厂,身在其中的每个人,既是数据的打造者,也是数据的奴仆。
地推是社区团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开拓的点位数量、团长数量,进而影响到用户数、平台流量。我问其中一名采访对象,如果把社区团购的地推“铁军”比喻为一种动物,你觉得是什么?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狼群、猎豹。但令我惊讶的是,他觉得是“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在他看来,这些岗位上的人是工具人,是数据民工,“没有尊严”。因为这并不是一份长期的有保障的工作,新城开拓完毕,数据稳定之后,这些岗位便不再需要,要被抛弃。
他厌恶这些公司的冷酷,却又得依靠他们谋生。这也是当下很多局中人的缩影。
我想起前幾年的无人货架,现在来看几乎已是历史。当时,这一领域吸引了大批资本进入,地推“铁军”深入到每个写字楼,拓展点位。很多人相信,这应该是下一个大流量入口。最后,一地鸡毛。
这些巨头盲目吗?他们希望寻找新的流量入口,确实有加入其中的理由。但是,他们把对企业增长的焦虑,转嫁给了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前阵子开会时,蒯老师提到当下对互联网反思的意义。的确,我们不否认科技的创新、探索,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不能一味地去抨击互联网对传统领域的影响,但任何创新至少不应该缺失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