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浩耕:品读《闲闲堂茶话》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鹏君把他的书斋取名为“闲闲堂”,把他的新书取名为《闲闲堂茶话》。该书精彩之处在于插进了他原创的60幅书画作品。读装帧精美之书,仿佛与他在“闲闲堂”同话共品“功夫茶”。
  享受闲适,是喝茶品茗的真谛所在。曹鹏君对于“闲”,还有更深一层的领悟。书中有一幅《江山风月》图,画上题跋:“江山风月闲者便是主人”。此句源自苏东坡,画家取其意作成画,这是一个智者对“闲”的悟得。
  


  当今茶文化流行,茶文化书籍层出不穷,但有相当一部分是“二手货”,是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而成的,原创而有学术与文化价值的不多。《闲闲堂茶话》说的多为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事。记闻述事是曹鹏君的强项,说古今茶事融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量,去安徽电视台客串节目。去拉萨讲学,到杭州灵隐寺游览,走访调研南方报业市场。参加扬州八怪国际研讨会,应新加坡书协邀请出访等等。许多茶话就从这里生发铺陈出来。如《茶花》一篇,作者首先从植物分类学上区分茶、山茶、油茶,又谈到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和由乔治·库克执导的电影《茶花女》,呈现了作者在文学、新闻、书画三者之间的融通之美。
  在《茶具》一篇中,作者讲到紫砂壶时有议:“真正上好茶具,只有常用,才最能发挥出价值”,“以收藏为目的买紫砂壶,连内壁的紫砂粉末都保持原样,那就有点辜负如此佳器了!唐诗有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知世上有多少能解此意者。”《闲闲堂茶话》中的这些篇章,对当今茶文化热中出现的各类现象发表意见。注入哲思,不时散射出思想之光。
  “茶的味道之中,包含着禅理,而禅的境界与精神实质,又充满着茶叶。”在《闲闲堂茶话》中还不时透发禅的理趣和智慧。曹鹏君那些出尘脱俗的诗意画,给人一种闲定的心情,带来诸多禅悦。画家在画的题跋中说:“茶有佛缘,非闲人不能解茶味。”这“茶味”即“禅味”。茶有佛缘,人生禅意。弘扬中华茶文化,就是要坚守精神优于物质的高贵性。
  人生如遥远的旅程,“闲闲堂”就是一处可供停靠休闲的地方,一处品尝茶的原味、本色、真香的地方。
其他文献
1975年,韩国南新安海域发现一艘轰动世界的元代沉船,韩国方面经过将近10年的水下考古探索,断定沉船是中国制造的中国船,推断年代为14世纪初(公元1310年~公元1325年)。出水的陶瓷器总数达到20661件,其中龙泉系青瓷12399件、景德镇系白瓷与青白瓷5303件、钧釉系694件、陶器2305件、杂釉2306件、黑釉系列509件。  全世界著名的陶瓷学家、陆地与海底考古学家、博物馆学者、收藏家
期刊
中国茶的制作历来重视阴阳五行之道,“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茶性”这一类的描绘似乎蕴含着诸多道家的精神。又有着浓厚的传统。或许,当初的炼丹与焙茶存在着莫大的关系。  最早安溪人做铁观音的时候,还用杂木烧炼的木炭焙茶,其炭相碰之时铿锵有声,密度坚硬。只是时至今日。当铁观音越来越走清香的路线时,炭焙几近绝迹。所以,茶中的炭香更多需要从武夷岩茶当中去寻找。  许多人一接触到岩茶,就觉得有一股特有的炭火
期刊
如果品茶却不懂得分辨茶的品种及其优劣,那就如同牛嚼牡丹,实在是无趣之极。而如果制茶却不能赋予每一款茶一个可以突出其特点的品名,而只用代码来代替,那就好比无睛之龙,只见其形,未见其神。制出一款好茶,若能再配上一个好品名,品之,则,必定能相得益彰,意韵更加深远。  时值暖冬时节,有幸应溪香茶业主人之邀,借前往品尝新上的秋茶之机也将其刚上市的数款风格迥异的新品逐一体验。在溪香茶业,笔者不仅为溪香茶叶绝佳
期刊
某日,被朋友约到一个名叫“天海堂”的茶庄,理由是能让我喝到与众不同的茶。好茶对于我是极有诱惑力的。故不到约定时间,我便提前到了那家茶庄,随后朋友才到,见我就笑道:“料定你要比我先到的。”  约好的人陆续来了。要在以前,我更喜欢独自一人细品。因为自从和茶打上交道后,我就觉得茶是好静的灵物,不管是生长着,还是被人存储着,茶都是在安静地酝酿着自己的滋味。后来,结识了一群好茶的朋友,时常被约到一起品茶,倒
期刊
茶师,这个职业在茶界并不陌生,但在外人看来,茶师却是一些似乎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只凭一双慧眼、一个鼻子和一张嘴,在一看二闻三品之间,就能决定一款茶的命运。乌龙茶专家、国家一级评茶师陈郁榕说:“茶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脉。”李宗垣说:“茶师是茶叶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优秀的茶师是如何炼成的?带着一份好奇,我们来到素有“茶师摇篮”之称的安溪,亲历了一次强强对抗的竞赛,在残酷的过程中体验茶师们成长
期刊
茶,南方之嘉木也。从商周时就作为重要的贡礼,奉于帝室贵胄的殿堂。  “南茶北酒”的戏称更显示出茶在中国民族文化上的显赫地位。  北京,五代之帝都,风生水起的中华宝地,在新时代更是引领亚洲经济的风向标。  作为一国之都,作为五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太多的传统文化都在这儿生根、繁荣、碰撞、壮大,茶也不例外。  给北京茶文化做一个概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非要有个总结性的描述,也只能说是首都城市文化集成的一个缩
期刊
一场写入安溪史志文献的雪灾,  一段有关“铁观音”由来的传说,  在1725年这个时间点神秘般地重合。  雪灾的降临和“铁观音”的诞生,两者是纯粹的巧合,还是有着本不为人知的因果联系,澳门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苏碧亮老师在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生态、健康、和谐”茶业论坛上的一篇论文,大胆地把史料和科学数据相结合,从史志研究、民间传说、气象学的角度,提出了剧雪年份诱发乌龙茶茶种变异,从而诞生了独具
期刊
当400年前装藏进佛像腹内的茶叶重见天日,在场的我们就像是乘坐时光隧道的列车回到了400年前。  2007年1月。韩国清州的一个寺刹,为了给佛像贴金,在佛像装藏专家太径师父的带领之下,人们在打开佛像装藏品的瞬间,发现了《蒙山法语》和人参、甘露、大豆、小米、麦子以及茶叶和沉香!    在佛像装藏品中发现了印有1957年潭阳秋月山《龙泉寺本》的《蒙山法语》谚解本,从而展露了400年前在佛像装藏品里一起
期刊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是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关于佳人罗敷的一段描写,罗敷所处的时代正是茗饮始兴的汉朝。西晋左思的《娇女》也曾描绘纨素、惠芳两姊妹“心为茶藓剧,吹嘘对鼎坜”的候茶情形,尽管作者对她们的服饰着墨寥寥,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原始“茶艺”画卷却栩栩如生。随着历史的更替递变,唐周防《调琴啜茗图》、宋徽宗《文会图》、宋女分茶画像砖等,无不
期刊
近日,本刊记者邂逅了一道很特别的普洱,茶有着比较特别的来历,在大西北存放的茶样有着美丽的外形与极为特别、优良的内质。几位茶人共同鉴评的时候,发现这泡极老的生普居然在泡出50道之后还有较浓的茶气,其茶汤尤为清澈动人,茶味浓烈,其鉴评的体验更为特别。  为此,谨将个人化的鉴品体验写出,与爱茶人一同欣赏。此后,本刊还将组织特别的鉴评活动专场与茶界专家一道发现、鉴赏,揭开这道普洱的神秘面纱。  我们终于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