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应创设情境,从教材和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唯有坚持习作兴趣的培养,才可能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螺旋式进步。
关键词:作文;激趣;生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针对如何选题、如何立意、怎样布局谋篇,甚至如何开头结尾,指导得细致入微。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按自己讲的方法写作文,一定能写一篇“合格”的作文。但事与愿违,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不是空洞无物,就是没有新颖的立意和真情实感的流露,甚至有的学生呆坐一节课,无法写出一句话。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知情感从何而发。
严格意义上说,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都是习作启蒙,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使其体验口头与书面表达,进而在实践中学习并形成简单的习作技能,所以,语文课程标准里将小学三个学段的作文都定位为习作,而非写作,教学定位为习作教学,而非写作教学。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情境激趣
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带入虚拟的场景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如播放与习作主题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里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句,意境优美,动静结合,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此时如果让学生运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写一个场面,学生一定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课堂引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对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具体途径可以是:
1.从优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而且要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加以运用。
2.从典型段落入手
课文中有很多段落是非常有特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为自己所用。在反复诵读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
3.从读后感入手
课文学完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抓住感悟点,写写读后感。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加强学生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认识,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三、生活提趣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时时记得让学生取材于生活。习作主题确定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提取出来,再加以组合,最终内化为习作素材。要想取材于生活,需要做到:
1.生活中留意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因此,在作文教学时,应该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事物的演变过程,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走出课堂,去观察大自然的花鸟虫鱼,倾听自然界草长莺飞,欣赏田园风光等。
2.生活中重视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俗话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有内容可写,就要将五彩缤纷的生活内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库。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因此,语言的积累不应局限于有限的课堂,而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跟周围的人、物、事接触,每天都接受到众多的语言信息,尤其是我们身边人的口头语言,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采撷到语言的精华。在积累时,可以将生活中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一段段精妙的语句及时地记录下来,将其贮存于学生的语言仓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采蜜本”,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精彩语言。一学期下来,学生的“采蜜本”上记满了成语、名言警句、广告语等。另外,周末还可以布置学生和家长一同上街购物、上菜市场买菜,体验生活,积累市侩语言;鼓励学生大量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积累生活语言,随听随记,随见随记。这样,一个爱积累的好习惯悄然形成,学生的语言储备一天天增多,说起话来自然能够言之有物,语文素养就能提高,动起笔来就会下笔如有神,并且写出来的文章定会文采飞扬。
3.实践中提炼生活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有意识的提炼。同样,作文的实践过程反过来也可以反哺生活,扩大生活的内涵和外延,提炼生活的精华,提升人文素养,从而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基于这种认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作文实践课,让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在寻找写作灵感积累作文素材的同时,发现生活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欣赏生活的美,进而乐于表达。
总之,作文教学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诸能力中的难点,习作启蒙既要立足学情,以趣为导向展开教学,又要将习作常识的渗透贯穿于习作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刘绍玲.关于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作文教学研究,2007(1).
[2]时金芳.作文教学问题归因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关键词:作文;激趣;生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针对如何选题、如何立意、怎样布局谋篇,甚至如何开头结尾,指导得细致入微。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按自己讲的方法写作文,一定能写一篇“合格”的作文。但事与愿违,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不是空洞无物,就是没有新颖的立意和真情实感的流露,甚至有的学生呆坐一节课,无法写出一句话。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知情感从何而发。
严格意义上说,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都是习作启蒙,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使其体验口头与书面表达,进而在实践中学习并形成简单的习作技能,所以,语文课程标准里将小学三个学段的作文都定位为习作,而非写作,教学定位为习作教学,而非写作教学。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情境激趣
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带入虚拟的场景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如播放与习作主题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里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句,意境优美,动静结合,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此时如果让学生运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写一个场面,学生一定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课堂引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对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具体途径可以是:
1.从优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而且要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加以运用。
2.从典型段落入手
课文中有很多段落是非常有特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为自己所用。在反复诵读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
3.从读后感入手
课文学完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抓住感悟点,写写读后感。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加强学生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认识,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三、生活提趣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时时记得让学生取材于生活。习作主题确定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提取出来,再加以组合,最终内化为习作素材。要想取材于生活,需要做到:
1.生活中留意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因此,在作文教学时,应该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事物的演变过程,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走出课堂,去观察大自然的花鸟虫鱼,倾听自然界草长莺飞,欣赏田园风光等。
2.生活中重视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俗话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有内容可写,就要将五彩缤纷的生活内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库。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因此,语言的积累不应局限于有限的课堂,而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跟周围的人、物、事接触,每天都接受到众多的语言信息,尤其是我们身边人的口头语言,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采撷到语言的精华。在积累时,可以将生活中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一段段精妙的语句及时地记录下来,将其贮存于学生的语言仓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采蜜本”,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精彩语言。一学期下来,学生的“采蜜本”上记满了成语、名言警句、广告语等。另外,周末还可以布置学生和家长一同上街购物、上菜市场买菜,体验生活,积累市侩语言;鼓励学生大量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积累生活语言,随听随记,随见随记。这样,一个爱积累的好习惯悄然形成,学生的语言储备一天天增多,说起话来自然能够言之有物,语文素养就能提高,动起笔来就会下笔如有神,并且写出来的文章定会文采飞扬。
3.实践中提炼生活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有意识的提炼。同样,作文的实践过程反过来也可以反哺生活,扩大生活的内涵和外延,提炼生活的精华,提升人文素养,从而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基于这种认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作文实践课,让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在寻找写作灵感积累作文素材的同时,发现生活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欣赏生活的美,进而乐于表达。
总之,作文教学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诸能力中的难点,习作启蒙既要立足学情,以趣为导向展开教学,又要将习作常识的渗透贯穿于习作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刘绍玲.关于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作文教学研究,2007(1).
[2]时金芳.作文教学问题归因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