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对1260名上海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工资岗位的要求也更加理性。指出高校、社会、家庭应有机的结合,共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作者简介:李玲丽(1986-),女,浙江桐乡人,上海电力学院数理学院,助教。(上海?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26-03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本人。2009年由美国引起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而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中小企业相继倒闭破产;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减少甚至不招收大学应届毕业生。这无疑对本已十分严峻的国内就业形势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时至毕业生就业高峰期,为了缓解就业难问题,各级政府及高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措施力保大学生能充分就业。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与命运,更对我国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发展变化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大学招生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但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仍然是计划经济的状态,国家对于大学生毕业的分配采用统分统包的政策。这样以来,考上大学便意味着有了一份工作,一份保障。铁碗饭的概念根深蒂固。在当时的年代高学历是诱人的,它往往意味着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国家取消了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终生职业的观念被彻底打破。大学生就业开始进入市场,实行双向选择。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前提下,外资企业在中国蓬勃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走向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要找一份工作相对还是容易的。就业去向开始多元化,许多大学生放弃了当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开始了自由化、个性化的就业之路。
  1999年,中国开始实行扩招,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开始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就变得越来越突出。高中升入大学的比率大大增加,研究生的比例也大幅度的提高。而相对而言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便加大了大学生在就业阶段的困难。然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发展远远好于农村。其次,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四个直辖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再次,扩招带来的负面效果开始呈现。具体表现为: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不断下滑,研究生是放养式的培养,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本科生则仍侧重于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最后,“80后”、“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从出生、成长等各个方面与60年代、7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业观点的差异也就不言而喻。工作稳定、收入高、福利好一度成为众多大学生的择业首选,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新世纪大学生的就业观点变得更加理性。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分析
  1.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最想去的是电力、石化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待遇相对较高,且工作较为稳定,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其次的则是金融、证券等行业,这些行业周期性较强,易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行业的不确定性是很强的,但是从长远看,这些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近几年由于公务员待遇提高及工作性质比较稳定,出现了考公热的现象。有些热门职位甚至达到了几千比一,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及高校的高度重视,考公热的背后,暴露出大学生片面的看待了公务员的性质,认为一旦考上便可以一劳永逸,这种不正确的观点导致许多大学生盲目的投入到公考大军中。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呈多元化的趋势,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现阶段对于行业的选择方面还是做了一定的准备,能够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有机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行业,进行合理的引导。
  2.大学生对于专业对口的态度调查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再过分的强调专业对口,在金融危机下先就业在择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学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定的经验在另做选择。
  3.大学生就业途径的调查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参加学校及社会上的招聘会,是眼下大学生求职的首要途径。其次则是从网站、报纸、电视上搜集就业信息。学生们反馈来的消息认为:就社会跟学校招聘会相比,校内招聘会的求职成功率较高。原因很简单,一般来校进行招聘的企业,都是由校就业办沟通过的,确有用人需求,真实性容易得到保证,就算用人单位出现单方面悔约的事情,还会有学校出面进行协调。学生的利益容易得到保让。而社会上的招聘单位则鱼龙混杂,管理部门不可能对每次来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从而导致有损学生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4.工作地及期望薪资调查
  金融危机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一些学生对于工作的地点、收入等要求仍然偏高。狭隘的就业观点仍然存在。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仍将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工作的首选。在调查的1000多人中,仅有6%的学生愿意去中西部地区就业。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开展的“2004 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表明:“愿意去西部就业的仅为3%,乐于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的仅为22%。”[1]雷树彬2005年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探析后发现,农村大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就业方向,把握自己的定位,不好高骛远,愿意从基层干起。[2]这固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同时也反应出大学生对于工作起点的要求较高。同样是工作,若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前途肯定好于去经济中等和不发达地区。而在20世纪70年代,无数的大学生及有志青年响应了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现在,就连从中西部地区考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仍不会将回到老家作为择业的首选。在问及上海生源学生是否愿意去外地工作时,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宁愿上海一千元,不要外地五千块”的概念在上海籍学生当中非常普遍。近些年尽管社会、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鼓励大学生从基层做起,但是基本上外地生源学生响应较多,而本地生源却非常的少。   5.大学生就业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创业态度的调查
  注:此表格左半部分为多选,右半部分为单选
  在调查中我们得出一个普遍结论:学生们对于专业对口这个概念已经淡化了,不会只找本专业内的工作,但是也有学生坦言:好的专业找工作确实要相对容易的多。当初报考选专业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家长包办的。一些冷门的专业无人问津,家长并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当初报考时非常热门的专业在四年后并不一定有好的就业形势。而在学校方面,部分大学为了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与实际相脱节,盲目的设置专业进行招生,配套的师资力量、教育内容的选择及培养方式方法方面并没跟上,对专业的发展前景也没有做出理性的判断。造成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缺乏个性,在人才市场中没有竞争力。为此大学在设置新专业进行招生时应充分考虑日后的就业情况,避免由此带来的就业难问题。
  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家里有关系的学生基本都能较快的找到工作。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家里托关系、向用人单位的主管部门“通路子”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在我们的调查当中,“学习成绩在好,也比不上家里有一个好爸爸”的思想在大部分学生中存生。学生们普遍反应:周围同学家里有关系的,找起工作来要容易很多。同时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户籍因素仍然困扰着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用人单位弄不到户口指标如果接收了非本地生源的毕业生,无法为其办理社保等一系列的福利,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损失。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处于萌芽阶段的创业一再被提上日程,大学生创业不仅有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带动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当然创业是需要成本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距离创业有一定的差距,无法承担创业失败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先就业,再创业的观点被大学生们普遍接受。近日国家及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创业。高校也邀请了部分专家前来学校进行政策的宣讲。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再次被带动,但是真正能将创业进行到底的还是少数。
  三、分析与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高校的持续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教育资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与社会需求之间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避免可能会出现的学位证书“膨胀”、学历“贬值”以及大学生失业等社会问题。扩招后,进入大学的门槛相对降低,高校相应的教学、师资等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跟上,以至于进入大学后,部分大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兴趣,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应该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协调。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较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较明显,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应放慢,使供需矛盾有缓冲的机会。[3]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当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大学生活相对轻松,自己对自己要求不高的话,上完课就没什么特别的事情。甚至有些自制力差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导致学业荒废。在大学中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仍以考试为主,大学生对于考试往往也是“临阵磨枪”,考前教师划划重点,自己背一下,基本就可以通过考试了。这样对待学习跟考试,就更不用提有着明确的就业目标了。据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
  其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人数居高不下,与中西部地区毕业生少人问津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众所周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优秀人才的到来反过来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是产生了恶性循环,这些地区原来属于劳动剩余型经济,但缺乏发展的条件使其无法吸引足够的劳动力。实际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并非供过于求,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只要大学生对工作不挑不拣,找到一份工作并不是十分困难的。
  四、结束语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求职技能与技巧方面的辅导,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及就业市场的变化,近几年多数大学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能真正发挥就业指导作用、传授学生求职技能的却非常少。相当一部分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重点成了仅仅办理第三方见证协议书、对外联系用人单位的事务。相对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传授学生求职及面试技能等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到位。此外,高校及学生本人都将就业仅仅视为毕业班学生的事情,殊不知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因此搞好就业工作就必须从低年级抓起。此外,对于在找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学校还应提供心理帮助,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依靠。避免因就业难而出现的一些极端事件,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编辑部.2004 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6.
  [2]雷树彬.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企业家天地,2005,(3):87-88.
  [3]王郊仿,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战略性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54-57.
  [4]谢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6-03-31.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rn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期刊
一、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综观rn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1979年上半年,、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拉开了中国现代广告的序幕.rn
2018年2月9日,新加坡国会通过《网络安全法案》,旨在加强保护提供基本服务的计算机系统,防范网络攻击.法案提出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的监管框架,并明确了CII所有者确保
期刊
摘要:离退休党员是离退休人员中的特殊群体,离退休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支部中的特殊领域。在对离退休党员群体的特点进行分析,明晰其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探索,不断创新离退休党建管理模式,努力提高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离退休;党建;管理模式;党支部  作者简介:高红峡(1969-),女,河南三门峡人,北京化工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处长,讲师;王立军(1977-),男,
摘要:如何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探讨了在当前信息爆炸、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工作  作者简介:柴文学(1969-),男,河南内乡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贾小兵(1980-),男,河南许昌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力工程学院,讲师。(湖北?宜昌?443000
期刊
摘要:手机媒体已经渗透到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包括人际关系、专业学习、健康安全和思想状态。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需要积极利用手机媒体,将手机媒体和传统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文明使用手机,增强自律意识。  关键词:手机媒体;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侯雁伶(1982-),女,山西大同人,大同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助教;寇福明(1970-),男,山西大同人,大同大学外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为我国扩大本科教育规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独立学院大学生因社会原因及其自身原因在就业中承受着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压力。毕业学生是否接受过“职业化”教育已经是很多企业作为甄选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如何大力开展职业化教育以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已成为独立学院思考的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独立学
当前英国的政策十分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支持这些政策的主要经济思想就是人力资本理论和“市场化”概念.由于研究生层次所设课程的收费差别很大,因此,部分时间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