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观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深刻理解培养正确政治观的重要意义,把握培养政治观的内容和方法,坚持知行统一、实践正确的政治行为,才能培养正确的政治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观 培养
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具有向善的本性促使他们不断追求优良、美好、至善的生活。人们群居互助,以谋自足;建立和参加各种层次的共同体,进行自我保持、追求至善生活,于是便形成了家庭、家族、村落、城邦,以及最高形式的社会共同体——国家[2]。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稳定的政治秩序不仅是制度上的合理结构,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指广大公民(人民)对其政治制度的内心认同和信仰[3]。即通过教育而使人民具有与政体一致的政治观和良好的政治素质,对国家的政治秩序稳定、政体的长久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政治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观,决定着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奋斗方向及人生发展道路。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政治教育和培训,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实现政治社会化,真正做到学政治、懂政治、讲政治,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正确认识政治的含义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一直普遍关心和研究“什么是政治”的问题,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对“政治”做过多种定义,但都未及深刻和全面。西方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荷马史诗》,政治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后发展衍生为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尚书》中已有“政治”的记载,主要是指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中国近代代表人物孙中山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把政治与经济、社会、阶级、革命、政权、国家、政党等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科学地阐述了“什么是政治”:
1、政治的基础是经济。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设施(即社会政治组织,包括政党、国家机关、社会政治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政治制度(即统治阶级以法律形式固定起来的本阶级的权力以及实现其统治的政权组织和结构、管理方式与方法的总和)。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的,它与阶级、阶级斗争紧密相联,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因为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利益,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利益是各阶级最基本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各阶级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阶级斗争,而政治斗争是最高形式。
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只有依靠国家机器来行使国家权力,才能对整个社会实施领导和管理,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自己的利益。国家政权作为一种政治权力,不仅具有权威性、主权性,而且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强制性。政治总是以权力作为它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切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都离不开国家,都以国家为主轴。
4、政治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取得政权前,无产阶级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主要是发挥政治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政治的内容不仅包含围绕国家权力的运行而开展的政治生活,也包含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国计民生等内容,政治文明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追求至善的精神。
综上所述,政治是一个同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的利益,借助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政治权力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权力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为那个阶级服务[1]。
深刻理解培养正确政治观的重要意义
政治观是指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亦即人们关于社会制度、政治生活、国家政权、各个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人们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政治观,坚持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也是个体政治观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国家要求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重要原理来具体分析各种政治现象、政治观点、政治思想和政治思潮,从而使个体政治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4]。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政治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开端,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培养正确的政治观是促进大学生顺利成才的坚强保障
在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突飞猛进,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不仅具备合格的道德、文化和身心素质,而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大学生培养科学、正确的政治观,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潮的冲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切实提高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培养正确的政治观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
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及各种思潮的冲击时,容易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近年来,受西方社会思潮及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潮影响,我国出现了一些宣扬政治多党制、经济私有化、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等的错误思潮(其实质就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化),对大学生政治观造成一定冲击。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价值取向西方化,政治认知模糊化,政治态度冷漠化、政治行为消极化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观,树立科学的政治理想,促进大学生把握自我、健康成长,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把握培养正确政治观的方法和内容
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品格,才能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坚持政治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使命。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认知。高校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大学生应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掌握科学的指导思想,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把握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2、确立价值取向,树立政治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学生应确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拥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认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并努力将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政治理想相统一,并为实现崇高的社会共同理想而奋斗。
3、增强政治责任感,培养政治热情。大学生由于政治理论及社会体验不足,政治热情主要以爱国主义情感为主,表现较被动;同时,受市场经济导致的观念世俗化影响,大学生中存在政治参与欲望减弱、政治冷漠现象。因此,大学生应培养政治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在合理的利益需求基础上,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担负社会进步的使命有机地统一起来,养成关心政治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投票选举、建言献策等政治活动和团委、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政治的热情。
4、适应社会规范,锤炼政治道德。随着大学生与社会互动频率的增长,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政治行为规范,出现个人与社会不协调的现象,如忽视政治道德、不择手段追求目的、重实惠而弃原则等。因此,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政治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觉的习惯,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提高政治道德境界,锤炼良好的政治品格,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遵循公理,坚持正义,才能真正使自己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5、调适政治心理,克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及自身认识上的偏差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在初涉社会政治领域时会产生一定的政治心理障碍,如政治理想化、政治狂热、政治回避等。培养正确的政治观是提高政治心理素质、克服政治心理障碍的必要途径。随着政治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大学生将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掌握正确的政治理论,从而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
6、坚持知行统一,实践政治行为。大学生要通过不断实践政治行为才能深化认知,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因此,大学生应在学校的组织和指导下,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公益劳动,规范政治行为(如选举、集会、游行等活动),积累政治经验,提高政治素质。在具体的政治问题、政治是非面前,大学生一定要头脑清醒,坚持崇高的政治理想、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态度,站到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把政治追求建立在现实、理智和科学的基础上,把握大学生活,走好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政治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亚里士多德(姚仁权编译).《政治学》,北京出版社,2007
[3]张彦.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专题,《中山大学教学课件》,2008
[4]徐义圣.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形成发展过及其教育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环植学院海南海口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观 培养
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具有向善的本性促使他们不断追求优良、美好、至善的生活。人们群居互助,以谋自足;建立和参加各种层次的共同体,进行自我保持、追求至善生活,于是便形成了家庭、家族、村落、城邦,以及最高形式的社会共同体——国家[2]。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稳定的政治秩序不仅是制度上的合理结构,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指广大公民(人民)对其政治制度的内心认同和信仰[3]。即通过教育而使人民具有与政体一致的政治观和良好的政治素质,对国家的政治秩序稳定、政体的长久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政治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观,决定着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奋斗方向及人生发展道路。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政治教育和培训,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实现政治社会化,真正做到学政治、懂政治、讲政治,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正确认识政治的含义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一直普遍关心和研究“什么是政治”的问题,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对“政治”做过多种定义,但都未及深刻和全面。西方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荷马史诗》,政治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后发展衍生为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尚书》中已有“政治”的记载,主要是指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中国近代代表人物孙中山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把政治与经济、社会、阶级、革命、政权、国家、政党等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科学地阐述了“什么是政治”:
1、政治的基础是经济。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设施(即社会政治组织,包括政党、国家机关、社会政治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政治制度(即统治阶级以法律形式固定起来的本阶级的权力以及实现其统治的政权组织和结构、管理方式与方法的总和)。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的,它与阶级、阶级斗争紧密相联,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因为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利益,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利益是各阶级最基本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各阶级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阶级斗争,而政治斗争是最高形式。
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只有依靠国家机器来行使国家权力,才能对整个社会实施领导和管理,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自己的利益。国家政权作为一种政治权力,不仅具有权威性、主权性,而且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强制性。政治总是以权力作为它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切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都离不开国家,都以国家为主轴。
4、政治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取得政权前,无产阶级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主要是发挥政治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政治的内容不仅包含围绕国家权力的运行而开展的政治生活,也包含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国计民生等内容,政治文明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追求至善的精神。
综上所述,政治是一个同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的利益,借助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政治权力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权力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为那个阶级服务[1]。
深刻理解培养正确政治观的重要意义
政治观是指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亦即人们关于社会制度、政治生活、国家政权、各个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人们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政治观,坚持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也是个体政治观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国家要求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重要原理来具体分析各种政治现象、政治观点、政治思想和政治思潮,从而使个体政治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4]。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政治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开端,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培养正确的政治观是促进大学生顺利成才的坚强保障
在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突飞猛进,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不仅具备合格的道德、文化和身心素质,而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大学生培养科学、正确的政治观,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潮的冲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切实提高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培养正确的政治观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
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及各种思潮的冲击时,容易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近年来,受西方社会思潮及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潮影响,我国出现了一些宣扬政治多党制、经济私有化、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等的错误思潮(其实质就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化),对大学生政治观造成一定冲击。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价值取向西方化,政治认知模糊化,政治态度冷漠化、政治行为消极化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观,树立科学的政治理想,促进大学生把握自我、健康成长,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把握培养正确政治观的方法和内容
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品格,才能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坚持政治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使命。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认知。高校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大学生应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掌握科学的指导思想,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把握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2、确立价值取向,树立政治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学生应确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拥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认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并努力将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政治理想相统一,并为实现崇高的社会共同理想而奋斗。
3、增强政治责任感,培养政治热情。大学生由于政治理论及社会体验不足,政治热情主要以爱国主义情感为主,表现较被动;同时,受市场经济导致的观念世俗化影响,大学生中存在政治参与欲望减弱、政治冷漠现象。因此,大学生应培养政治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在合理的利益需求基础上,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担负社会进步的使命有机地统一起来,养成关心政治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投票选举、建言献策等政治活动和团委、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政治的热情。
4、适应社会规范,锤炼政治道德。随着大学生与社会互动频率的增长,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政治行为规范,出现个人与社会不协调的现象,如忽视政治道德、不择手段追求目的、重实惠而弃原则等。因此,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政治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觉的习惯,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提高政治道德境界,锤炼良好的政治品格,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遵循公理,坚持正义,才能真正使自己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5、调适政治心理,克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及自身认识上的偏差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在初涉社会政治领域时会产生一定的政治心理障碍,如政治理想化、政治狂热、政治回避等。培养正确的政治观是提高政治心理素质、克服政治心理障碍的必要途径。随着政治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大学生将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掌握正确的政治理论,从而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
6、坚持知行统一,实践政治行为。大学生要通过不断实践政治行为才能深化认知,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因此,大学生应在学校的组织和指导下,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公益劳动,规范政治行为(如选举、集会、游行等活动),积累政治经验,提高政治素质。在具体的政治问题、政治是非面前,大学生一定要头脑清醒,坚持崇高的政治理想、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态度,站到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把政治追求建立在现实、理智和科学的基础上,把握大学生活,走好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政治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亚里士多德(姚仁权编译).《政治学》,北京出版社,2007
[3]张彦.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专题,《中山大学教学课件》,2008
[4]徐义圣.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形成发展过及其教育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环植学院海南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