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学困生;情感交流;兴趣;目
标;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30—01
许多人都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智力上是存在差异的。但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关系,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许多却是有毅力、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因此,良好的智力固然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则是“补拙”的重要保证。
学困生的落后并非与生俱来的,也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从初中阶段的学习来看,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知识深度、广度的增加及知识疏漏的增多所带来的压力,使部分学生逐渐降低了学习热情,淡失学习兴趣,视学习为枯燥无味的负担,也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原本就薄弱的意志,怕吃苦受累,不拼搏进取,固守自封而无力自拔。
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我认为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并帮他们发挥其自身的积极因素,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感。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深化情感交流,改变学困生学习心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理解并尊重学困生。
尊重学生并不难,要尊重那些不爱学习甚至根本不学习的“顽劣之徒”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班有一位女生,或整天沉默寡言,拒人于千里之外,或歇斯底里,甚至有时在课堂上突然“发狂”,令师生侧目。经多方了解无果后,我便和她私下交流,才得知父母离异对她打击很大,但她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这件事,所以做出冷淡或强势的样子保护自己。经过多次交流和对她的反复开导、鼓励,她开始慢慢地正视这件事并审视自己。渐渐地,她开始进步了,不仅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半学期后,她逐渐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对待这样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存在于教师心目中的,是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个体。教师要不断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所思所忧,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学校、学习的感召力。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开展兵教兵、小组合作等帮扶活动,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尽可能地消除他们羞怯、自卑等心理障碍,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主动接受教师的正面引导,从而改变已形成的不良学习状态和心态,逐步掌握各阶段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达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确立目标,挖掘学习的原动力
学困生其实也有进步的愿望,他们只是难以克服自身的诸多不足,而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必要的目的教育、形势教育及榜样的熏陶、感染及多种帮扶措施外,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所学知识的特点与实效,尽可能多地创设或模拟真实情境,结合实践活动,同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无疑能提升他们对学习的新奇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
与此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困生确立一个个切实可行的近景性目标不可或缺。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分层设立目标,并分层达标,让学困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感受成功的体验。被肯定、被赞赏和被尊重等愉快的情绪体验能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学习的欲望,为远景性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奠定基础。
三、鼓励勤学多思,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思考是求知的火花。学困生由于基础不扎实,知识缺漏多,等、靠、躲、惰现象较严重,缺乏独立思考意识,自卑、怕羞、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以致错误不能及时得到发现、纠正而形成恶性循环。我在教学中不会由于学困生反应慢而将他们拒于提问行列之外,而是注意提问的层次、深度、方式,既注意兼顾大多数学生,又积极创设切合后进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其置身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景中,达到“心求通,口欲言”,鼓励他们积极踊跃发言。这样,学困生的创造性思维便可在这“愤”与“悱”的情景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也才有可能树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学困生亦然。只要能够让他们充满自信,勤学苦练、善思多问,不断战胜自卑、怯儒、懒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走出“学困”泥沼,并为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助他们一步步靠近梦想。
编辑:郭裕嘉
标;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30—01
许多人都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智力上是存在差异的。但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关系,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许多却是有毅力、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因此,良好的智力固然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则是“补拙”的重要保证。
学困生的落后并非与生俱来的,也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从初中阶段的学习来看,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知识深度、广度的增加及知识疏漏的增多所带来的压力,使部分学生逐渐降低了学习热情,淡失学习兴趣,视学习为枯燥无味的负担,也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原本就薄弱的意志,怕吃苦受累,不拼搏进取,固守自封而无力自拔。
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我认为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并帮他们发挥其自身的积极因素,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感。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深化情感交流,改变学困生学习心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理解并尊重学困生。
尊重学生并不难,要尊重那些不爱学习甚至根本不学习的“顽劣之徒”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班有一位女生,或整天沉默寡言,拒人于千里之外,或歇斯底里,甚至有时在课堂上突然“发狂”,令师生侧目。经多方了解无果后,我便和她私下交流,才得知父母离异对她打击很大,但她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这件事,所以做出冷淡或强势的样子保护自己。经过多次交流和对她的反复开导、鼓励,她开始慢慢地正视这件事并审视自己。渐渐地,她开始进步了,不仅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半学期后,她逐渐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对待这样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存在于教师心目中的,是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个体。教师要不断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所思所忧,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学校、学习的感召力。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开展兵教兵、小组合作等帮扶活动,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尽可能地消除他们羞怯、自卑等心理障碍,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主动接受教师的正面引导,从而改变已形成的不良学习状态和心态,逐步掌握各阶段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达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确立目标,挖掘学习的原动力
学困生其实也有进步的愿望,他们只是难以克服自身的诸多不足,而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必要的目的教育、形势教育及榜样的熏陶、感染及多种帮扶措施外,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所学知识的特点与实效,尽可能多地创设或模拟真实情境,结合实践活动,同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无疑能提升他们对学习的新奇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
与此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困生确立一个个切实可行的近景性目标不可或缺。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分层设立目标,并分层达标,让学困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感受成功的体验。被肯定、被赞赏和被尊重等愉快的情绪体验能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学习的欲望,为远景性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奠定基础。
三、鼓励勤学多思,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思考是求知的火花。学困生由于基础不扎实,知识缺漏多,等、靠、躲、惰现象较严重,缺乏独立思考意识,自卑、怕羞、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以致错误不能及时得到发现、纠正而形成恶性循环。我在教学中不会由于学困生反应慢而将他们拒于提问行列之外,而是注意提问的层次、深度、方式,既注意兼顾大多数学生,又积极创设切合后进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其置身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景中,达到“心求通,口欲言”,鼓励他们积极踊跃发言。这样,学困生的创造性思维便可在这“愤”与“悱”的情景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也才有可能树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学困生亦然。只要能够让他们充满自信,勤学苦练、善思多问,不断战胜自卑、怯儒、懒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走出“学困”泥沼,并为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助他们一步步靠近梦想。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