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在初读中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精读中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课内外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拓展探究与创新的时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 意义 激活课堂 尝试
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
探究性阅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探究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接受性阅读相比较,探究性阅读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探究性阅读,可使小学生加深对阅读对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里,不再是让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现成的教师或他人的阅读成果,而是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无疑,这样的阅读成果是自己的、独特的,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收获阅读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变接受性阅读教学法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文章的学生更需如此,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接受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究性阅读正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在听、说、读、写的真正实践中(不是老师口头重视的听、说、读、写)去学习、运用语文。
二、以探究性阅读激活语文课堂的尝试
1、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针对非探究的接受性阅读提出来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更是带着强烈探究意识的投入,所以教师不是给学生提问,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氛围,让学生自主的探究。
“学贵有疑” 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初知内容、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让学生封闭的自学、泛泛探索,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小学生身心特征,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然后针对研究点,质疑文本、主动探究,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并与同学、教师、集体交流。这样,确定的研究点便于学生腾出较多时间,围绕专题集中的自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反馈学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八册《西门豹》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的问题很多:西门豹是怎么了解实际情况的?巫婆和官绅是怎么害人的?西门豹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处死?……最后我让学生探究其中之一: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方法妙吗?为什么?学生针对这个研究点,仔细读文、主动提问、合作求答,从而理解了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全过程,还认识到西门豹的方法既惩治了恶人,又帮百姓认清了巫婆骗人钱财的实质,体会到西门豹不仅为官清廉正直,而且智慧过人。
2、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离开了开放的情境,学生将无法主动获得新体会、新见解,也就谈不上探究。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的选择,教师只是伙伴、参与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创性,但又要引导学生吸取他人(包括教师、学生、书本等)的已有成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深入地探究。
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要充分,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体会,只有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有话可说,而不是千人一面的人云亦云。其次,生生、师生、生与集体间的交流要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意发扬民主,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而且应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如教学《西湖的“绿”》时,我抓住学生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心理,让学生自读课文、想象画面、畅谈感受,把阅读的时间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想象西湖的美景,畅谈读后的独特感受。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点主动探究、重新建构文本的新意。集中交流阶段,有的学生朗诵最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画,有的学生畅谈对西湖的印象……发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每个研究点都具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3、创设实践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时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离开了阅读实践,学生将没有探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到图书室、网络去收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以进一步的了解周总理其人。在学习了《海上日出》之后,可以带学生观察家乡的日出,写成观察日记。使阅读走向广阔的生活,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 意义 激活课堂 尝试
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
探究性阅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探究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接受性阅读相比较,探究性阅读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探究性阅读,可使小学生加深对阅读对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里,不再是让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现成的教师或他人的阅读成果,而是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无疑,这样的阅读成果是自己的、独特的,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收获阅读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变接受性阅读教学法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文章的学生更需如此,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接受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究性阅读正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在听、说、读、写的真正实践中(不是老师口头重视的听、说、读、写)去学习、运用语文。
二、以探究性阅读激活语文课堂的尝试
1、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针对非探究的接受性阅读提出来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更是带着强烈探究意识的投入,所以教师不是给学生提问,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氛围,让学生自主的探究。
“学贵有疑” 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初知内容、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让学生封闭的自学、泛泛探索,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小学生身心特征,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然后针对研究点,质疑文本、主动探究,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并与同学、教师、集体交流。这样,确定的研究点便于学生腾出较多时间,围绕专题集中的自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反馈学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八册《西门豹》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的问题很多:西门豹是怎么了解实际情况的?巫婆和官绅是怎么害人的?西门豹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处死?……最后我让学生探究其中之一: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方法妙吗?为什么?学生针对这个研究点,仔细读文、主动提问、合作求答,从而理解了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全过程,还认识到西门豹的方法既惩治了恶人,又帮百姓认清了巫婆骗人钱财的实质,体会到西门豹不仅为官清廉正直,而且智慧过人。
2、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离开了开放的情境,学生将无法主动获得新体会、新见解,也就谈不上探究。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的选择,教师只是伙伴、参与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创性,但又要引导学生吸取他人(包括教师、学生、书本等)的已有成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深入地探究。
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要充分,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体会,只有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有话可说,而不是千人一面的人云亦云。其次,生生、师生、生与集体间的交流要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意发扬民主,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而且应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如教学《西湖的“绿”》时,我抓住学生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心理,让学生自读课文、想象画面、畅谈感受,把阅读的时间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想象西湖的美景,畅谈读后的独特感受。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点主动探究、重新建构文本的新意。集中交流阶段,有的学生朗诵最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画,有的学生畅谈对西湖的印象……发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每个研究点都具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3、创设实践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时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离开了阅读实践,学生将没有探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到图书室、网络去收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以进一步的了解周总理其人。在学习了《海上日出》之后,可以带学生观察家乡的日出,写成观察日记。使阅读走向广阔的生活,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