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说:“凡于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从圣哲的话语中可以确认音乐艺术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高中的音乐课,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将起着深远的影响。
一、突现学生主体,授课方法灵活得当
中学音乐教育面对的大都是十七、八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等,而应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主导性和示范性,而又不失亲和力。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时俱进,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等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教学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
二、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具体来说,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让学生具有较为准确的感觉和感受音乐的能力。
按理说,凡具有听觉的生物就该具有感觉音乐的能力,但这种感觉未必准确,因为音乐并非单指声音而言,它不仅包括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还包括声音所表达的气氛、感情、形象,平常所说的“对牛弹琴”,即指对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感情、形象的不理解,让学生对各种音乐符号的学习、记忆,以及视唱、听写练习等等,都是为了让学生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具有较为准确的感觉,这是音乐的基本常识,是理解音乐的基础。
对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感情、形象的感觉属于理解音乐的范畴,是感受音乐,因为只有理解音乐才有可能使精神受到陶冶,但由于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受环境和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段音乐对不同心情的学生来说,完全有可能引发出不同的心理反映,特别在不公开作品标题和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学生听后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是有道理的,而且的确引发出了符合本人心情的联想与想象,教师就应当给予承认,因为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引发听者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并非仅仅局限于该段音乐的标题。
三、关注校外音乐活动,提高审美素养
校外音乐活动是指学生在校外参与的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音乐会、歌星演唱会、文艺演出、各类音乐沙龙、家庭音乐活动以及歌厅、舞厅之类所举办的活动等等,不难看出,校外音乐活动良莠混杂,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是检验校内音乐教育成败的参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注意引导,随时调查关注。
由于高中学生内心情感逐渐丰富、精力充沛、喜欢追新求异、热爱艺术、追求形象美,但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情感变化较大,音乐鉴赏能力有待于提高,通常还不能分辨良莠、自觉抵制不良音乐文化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把学生校外音乐活动引向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中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反之学生会受到不良音乐文化的影响。因为当前社会传播媒体对流行音乐进行大肆“炒作”,一些文化经营单位从商业利益出发举办一些艺术质量低劣的文艺活动。特别是有一些流行歌曲,矫揉造作,趣味低级,某些歌手的演唱无病呻吟,他们靠现代化的包装吸引了一大批幼稚的青少年学生,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的接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分析各种形式的音乐,选择能够赏心悦目、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音乐艺术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分析音乐演唱、演奏艺术水平的高低,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不要盲目崇拜、追赶潮流。
总之,重视引导学生校外音乐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定会使每个学生受益终身。
一、突现学生主体,授课方法灵活得当
中学音乐教育面对的大都是十七、八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等,而应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主导性和示范性,而又不失亲和力。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时俱进,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等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教学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
二、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具体来说,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让学生具有较为准确的感觉和感受音乐的能力。
按理说,凡具有听觉的生物就该具有感觉音乐的能力,但这种感觉未必准确,因为音乐并非单指声音而言,它不仅包括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还包括声音所表达的气氛、感情、形象,平常所说的“对牛弹琴”,即指对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感情、形象的不理解,让学生对各种音乐符号的学习、记忆,以及视唱、听写练习等等,都是为了让学生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具有较为准确的感觉,这是音乐的基本常识,是理解音乐的基础。
对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感情、形象的感觉属于理解音乐的范畴,是感受音乐,因为只有理解音乐才有可能使精神受到陶冶,但由于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受环境和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段音乐对不同心情的学生来说,完全有可能引发出不同的心理反映,特别在不公开作品标题和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学生听后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是有道理的,而且的确引发出了符合本人心情的联想与想象,教师就应当给予承认,因为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引发听者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并非仅仅局限于该段音乐的标题。
三、关注校外音乐活动,提高审美素养
校外音乐活动是指学生在校外参与的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音乐会、歌星演唱会、文艺演出、各类音乐沙龙、家庭音乐活动以及歌厅、舞厅之类所举办的活动等等,不难看出,校外音乐活动良莠混杂,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是检验校内音乐教育成败的参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注意引导,随时调查关注。
由于高中学生内心情感逐渐丰富、精力充沛、喜欢追新求异、热爱艺术、追求形象美,但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情感变化较大,音乐鉴赏能力有待于提高,通常还不能分辨良莠、自觉抵制不良音乐文化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把学生校外音乐活动引向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中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反之学生会受到不良音乐文化的影响。因为当前社会传播媒体对流行音乐进行大肆“炒作”,一些文化经营单位从商业利益出发举办一些艺术质量低劣的文艺活动。特别是有一些流行歌曲,矫揉造作,趣味低级,某些歌手的演唱无病呻吟,他们靠现代化的包装吸引了一大批幼稚的青少年学生,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的接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分析各种形式的音乐,选择能够赏心悦目、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音乐艺术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分析音乐演唱、演奏艺术水平的高低,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不要盲目崇拜、追赶潮流。
总之,重视引导学生校外音乐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定会使每个学生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