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内涵不清、定位不准、描述笼统、评价乏力等问题,需要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结构、阶段目标结构、层次目标结构、区域目标结构和家庭目标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化、结构化、科学化。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要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完善为关键。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途径
  [作者简介]崔发周(1963- ),男,河北曲阳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河北 唐山 063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动力与运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1YJA880094,主持人:田秀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05-03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但是,由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为复杂又最为薄弱的一种类型,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不清、定位不准、描述笼统、评价乏力等问题。准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既是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
  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是根据系统科学思想和构成要素,对其内涵进行的详细分类规定。有的学者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分解为“国家层面的总目标(即国家关于高职的教育方针)、学校层面的分层和分类来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层面的基层目标(包括专业层面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细化目标和课程层面的具体目标)”,并认为“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所属分目标、基层目标及细化目标作用的发挥,下属目标作为总目标下的延伸,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和有机组合,各目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①。这种分类在理论上是符合逻辑的,对于培养目标的细化也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但从总体上看仍然过粗,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存在的观念和操作问题。下面根据实际需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以下划分:
  (一)专业学习目标结构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最早将学习目标区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这对于分析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②。尽管不同专业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可以通过分析以下三个领域的具体学习目标来了解其组成结构。
  1.职业态度目标。职业态度决定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否充分发挥,是用人单位评价培养质量的首要指标。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因此,培养符合企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态度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不同专业对于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有着不同要求,但有一些要求是所有职业人员应该共同具备的,如协同创新、爱岗敬业、节能环保、注重质量、用户至上、安全第一等。
  2.职业知识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从事一线工作的实践能力。但是,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一线工作者需要具备越来越多的技术知识,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逐渐降低。因此,对高职学生应该提出明确的、合理的知识学习目标,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能力就忽视技术理论的学习,更不能因此取消必要的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适当强化理论学习不会倒退到过去那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空对空”培养模式,反而会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3.职业技能目标。职业技能是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元素。由于企业发展方式及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许多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譬如,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技能已由传统的操作技能转变为程序修改和机床维修;电气维修人员要求能够进行单片机和PLC外围电路的故障排除等,这些技能要求都是传统的普通技术工人无法达到的。
  (二)阶段目标结构
  现代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型教育,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而不应局限于毕业时的就业需要。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一次性就业,而应该是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转换的需要。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目标显然是不同的,高职教育应该为各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毕业初期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首次就业是终生职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中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完成相应技术领域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初步检验、一般故障检修、基本工艺编制等方面的能力,胜任工艺员、质检员、安全员、领班以及高端设备操作工、维修工等岗位的工作。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这一阶段的目标。
  2.发展性目标。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增长,职业人员从事的活动将会从较低的技术难度逐步过渡到较高的技术难度,其工作岗位也将随之发生改变。按照系统科学思想,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明确毕业生在关键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如果仅将毕业时选择的工作岗位作为目标,就会出现短期行为,可能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譬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熏陶,就有可能终生无法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职业者可分为新手、有能力的初学者、成手、熟练人员和专家几个层次。③明确了发展性目标,对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不仅仅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还要满足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性目标也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知目标方面,不仅要求增加必要的通识性课程,还需要增加一些元认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多个岗位、多个企业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完全按照某个企业的“订单”进行培养;在情感目标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   3.终身性目标。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和社会的转型,现代职业人很难保证终生从事一种职业,更难保证终生在一个企业工作。因此,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职业通用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终生学习的需要。按照终生职业发展来设计培养目标,以下几种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是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在没有参照模式的条件下,依靠综合分析能力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快速学习能力,在工作环境发生改变时,能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迅速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三是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根据总体方案要求,高质量地按时完成预定任务,并与相关人员实现有效沟通;四是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按照效率最高的原则,制订工作计划,配置相关资源,协调工作过程,评价工作结果;五是环境保护能力,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利用职业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避免对社会造成危害,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三)层次目标结构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高度概括与逻辑凝练,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微观表现和具体落实。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逐层划分,形成一个树状结构,才能认清培养目标的全貌。因此,认清培养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联系,是保证培养目标合理性的重要方面。
  1.职业目标。高职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就是职业工作目标。高职教育通过提供实用性课程,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员以及高技术岗位的技术工人。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且信息化发展迅速,实际的职业需求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异。从一般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针对的职业层次主要有高级技术员、农艺师、护理师、营销师、基层管理人员以及高技术岗位的操作工等。明确职业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历史较短和职业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有的以培养工程师、设计师为目标,也有的以培养一般技术工人、普通宾馆服务员为目标,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譬如,初中毕业起点的中职学校和高中毕业起点的高职学校都在培养汽车修理工,二者都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显出现了培养目标的偏差。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描述一门课程所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是设计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与水平的基本单元。基于终身教育的思想,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通识课程目标、职业基础课程目标和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目标。通识课程目标主要是终身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社会知识与能力要求,反映跨职业的通用能力要求;职业基础课程目标反映相关职业(专业)的专门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是职业活动必备的知识能力;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目标是根据本职业领域先进技术水平所设定的能力要求,是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和实现职业发展的基础。过分强调通识课程目标和职业基础课程目标,容易混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区别,不利于彰显类型特色;过分强调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目标,则可能导致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就业目标而不利于终身职业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备的条件下,忽视技术理论的学习不利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方式转变。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单位教学时间内所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即课程实施的阶段性、单元性目标。职业目标和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者制定的,而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鉴于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和复杂性,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既不能迷失目标,又不能整齐划一。在普通课堂的理论课教学目标较为容易控制,但在技能教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的实践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监控都有待深入研究。
  (四)区域目标结构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着较大差别。东部地区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加大促使企业减少一线操作人员,利用自动化设备提高效率和质量,对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而大部分西部地区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区分不同区域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利于形成我国高职教育合理的目标结构,促进高职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
  1.发达地区目标。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衔接,培养以高级技术员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服务面向上由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培养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在培养规格上加大高新技术的比重,适应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的需要,譬如,加强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维修人才的培养;三是构建开放型的培养目标,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升入高一层次的院校继续深造。适度高移培养目标,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发达地区培养目标调整的基本特征。
  2.欠发达地区目标。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发展可能。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为经济建设提前储备必需的合格人才。但是,在人才数量和规格上过于超前,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很难实现。东西部之间高职教育的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在短期内很难让西部多数高职院校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别,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东部地区,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相对较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五)家庭目标结构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参加高职教育学习的学生多数来自乡镇,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对学习目标有着特定的要求。从家庭的角度认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职能,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1.生存目标。从家庭角度讲,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学习的首要目标是从事收入较高、职业较为稳定的工作,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失业家庭而言,高职学生的学费是一项较大的经济负担,通过学习获得满意职业是一个基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专业设置,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些较为艰苦而又人才紧缺的行业,如石油、地质、建筑、冶金等,对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
  2.发展目标。高职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及其家庭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实现学生本人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之中;二是通过组建新的家庭,使下一代子女成为城市人口,并接受良好的城市教育;三是实现学生父母的城镇养老,享受较好的医疗保健和文化服务。此外,作为城镇非农产业的从业者,高职毕业生可以为农村家庭成员和同乡提供比较可靠的经济信息,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农村籍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融入城镇生活做必要的准备。
  3.文化目标。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对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有显著作用。高职学生不仅要接受先进工业文化的熏陶,还要接受知识经济文化和民主社会文化的教育,成为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的新一代公民。高职院校应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培养,不能因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而妄自菲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化,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负责,将经济发展需要与学生的个人成长需要融为一体。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或者某个企业、某个学生发展的需要,都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上的缺陷。“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增强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但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高职院校应注意分析学生利益的长远性和全面性,不能将就业作为唯一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可以扩大就业选择范围,但若不能充分考虑近期就业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实现由“自然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跨越,职业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姓“高”姓“职”争论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结构的合理性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何处理近期就业与长远发展、“订单培养”与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注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
  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的关键要素。在近几年的高职教育改革中,重心在课程模式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但对培养目标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事实上不少高职院校是以“典型工作任务”倒推培养目标,这种做法不能不让人对培养方案乃至高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在合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为了体现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性、概括性和基础性,有必要作出以下三方面的改进: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既要有概括性的综述,又要有详细的具体说明,包括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目标、代表性家庭的需求目标以及区域需求目标,使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而不仅仅是作为教学管理者的一种工具;第二,在描述主要课程内容时,应该首先清晰而全面地描述课程目标,或者仅仅进行课程目标的描述,具体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描述,防止出现课程内容脱离目标或是先于目标的现象;第三,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应从培养目标的实现出发,具体说明应该具备的教学条件和保障措施,不能仅有教材教法的说明。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当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以后,就需要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三)管理机制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所有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受习惯思维的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在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这是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不完整、制定程序不科学、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基本原因。由于缺少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有效参与,许多高职院校开发的课程“见物不见人”,学生被当成了没有生命的工具,明显带有行为主义的色彩。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高职院校将已经出现偏差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改革成果和各项工作的参照,缺乏应有的矫正机制,在人员配置机制、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上使错误的理念和行为得到强化。适应我国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等学术性文件按程序进行严格审议,并充分听取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意见,从机制上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注释]
  ①周念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recid=&filename=2007047159.
  nh&dbname=CMFD2007&DbCode=CMFD&urlid=&yx=,2006-04-01.
  ②严雪怡.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课程分类、教育分类和教育目标分类[J].职教通讯,2009(7):7-8.
  ③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2-73.
其他文献
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出现,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人们对护理服务的期盼值越来越高,医疗护理服务与每位公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护理工作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伦理法
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客户对软件产品的需求逐日复杂且变更频繁,软件项目过程的规模化及团队化逐渐提到主要日程上来。为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产品可视性,完整性缺失,产品跟
2006年渤海L油田开展了早期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至今取得了一定的增油效果。目前陆地油田、渤海J油田高含水期聚合物驱的矿场试验中,见效后生产特征出现明显的含水下降漏斗或下降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紫斑、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常伴有关节肿痛
[摘要]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自1978年我省恢复中专招生考试制度以来,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经历了恢复上升、曲折发展、滑坡下降、改革调整和创新发展等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关键词]黑龙江 职业教育 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张立
通过构建IFI27L2分子的慢病毒干涉表达载体,建立IFI27L2表达下调的THP1、U937稳定细胞系。将携带特异性干涉IFI27L2的DNA片段克隆插入p LKO.1载体中,并制备携带不同干涉序列
以碳纳米管为载体支架,利用简便的化学沉积和热处理方法,将Fe2O3纳米颗粒负载在碳纳米管表面,得到磁性碳纳米管(Fe2O3/CNTs)。再利用溶胶-凝胶法包覆Ti O2纳米颗粒,制得一种新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于我院进行的10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
目的:分析中药不同剂型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分别让患者服用葡萄糖酸钙、补肾养血方和
利用自制全直径岩心夹持器,岩面贴合垫片模拟裂缝,计算选择符合XF油田低渗透天然裂缝及压裂缝的宽度,并研究弱凝胶对缝宽和裂缝形态的封堵效果.驱替试验表明,弱凝胶封堵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