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制作活动,幼儿操作的大部分材料都是老师亲自准备好的,不需要孩子去准备、去了解,需要的是孩子的运用与创意。在课题研究中发现,让幼儿自己去大自然中采集自然物,同样也是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们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幼儿教育的特有自然资源,幼儿与自然是天生相通的,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特色资源调查,扩展孩子自主空间
我们身边的自然材料数之不尽,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功用,每一种材料都有它不同的教育价值。虽然小朋友生在农村,对本地资源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可利用自然物的名称、采收季节,小朋友还是比较模糊,为了能够在最适当的时候采集,我们设计了《园外自然材料》调查表,让大班幼儿围绕当地自然材料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有材料名称、可用部分、材料特性、基本制作方法、材料采收时间。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幼儿可以以图或符号记录,并在家长协助下比较完整填写调查表(见下表)。
园外自然材料(资源)调查表
经过一周的调查,一份份经孩子、家长共同完成的调查表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将孩子的调查表进行集中展示,由孩子进行调查汇报,根据调查和了解到的情况设计了统计汇总表,对家乡的资源进行分类汇总,按季节、时令列出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芦苇滩里的芦根、飘着柳絮的柳条、田野里五颜六色的花和各种形态的草等等;夏天是热情多姿的季节。饱满的豌豆蚕豆、清香的芦苇、金黄的麦秸、各色的瓜果蔬菜;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飘香的桂花、枸杞、稻草,路边的干草、江堤边的芦花、果园的果子、形态各异的树叶;冬天虽是万物冬眠的季节但还是有许多形态各异的枯枝、藤蔓。另按类别分为传统类(麦秸、稻草、芦苇、柳枝、竹篾、泥土等)、贝壳类(蚌壳、螺蛳壳、田螺壳、蟛蜞壳、蟹壳)、果实类(枸杞、瓜果等)、花木类(各类野花、干草、树枝、树叶等等)。
多途径采集 ——与自然亲密接触
通过以上调查,分类,发现采集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让幼儿去采集,对于成片生长的枸杞、蒲公英、狗尾巴草等,带领幼儿集体去采摘是比较合适的,其中最受小朋友喜欢的就属摘枸杞了。
深秋初冬,香山的一角,枸杞枝条上挂满了红的、橙色的枸杞,沉甸甸的,很是惹人,而这土生土长的植物学问可大了,这么好的生态自然材料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于是。我们先观察地形,找到离幼儿园最近、又有很多枸杞的地方,并排除危险因素。在采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通过图片介绍枸杞的基本知识,并介绍了如何进行采摘。当孩子们来到江堤上,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红红的枸杞时,多兴奋呀。还没开始采摘,孩子们就都忍不住大喊:“老师,这里有很多。”“老师,我看到了。”“老师,那里还有,这里也有。”“老师,他们一串一串地像灯笼,真好看”……,听着孩子们一句一句感叹的话,我庆幸我组织了这次活动。在采的过程中,幼儿观察到了枸杞的外形特点,果实的颜色、形状等,一个一个摘得可认真了,是那么小心翼翼,就怕自己太用力捏破了它们。孩子们每个枝条上的枸杞全都不放过,都被孩子们灵巧的小手摘进了口袋。连我们平时活动不专心、不爱参与的马翔、邹雨航小朋友特别卖力,摘得最多。我们把孩子们丰收的果实都集中到一起。“啊,真多呀!”孩子们高兴得直拍手。
从孩子们满足的笑容里,我们读出了孩子的心情,一定是美滋滋的。
有些材料采集比较困难的,老师无法照顾所有的孩子时,我们就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比如:端午节到了,为了让幼儿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我们在制作活动时安排了包粽子活动。粽叶生长在芦苇滩的芦杆上,想采它还是有点难度的,考虑到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采取小组形式,由一位老师和保育员带领幼儿分组采摘,这样,既保证了幼儿的安全问题,又让幼儿享受到了采摘的快乐。
《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有些采集的内容,如:芦花、蒲叶、柳条等,幼儿实在难以采摘,而且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又很高,只能依靠个别采摘,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在幼儿和家长的配合下,小朋友同样体验到了采集活动的乐趣。还增强了亲子之间的情感。
留住动人瞬间——分享采集成果
每次采集活动,我们都会摄下孩子们精彩的镜头:发现“宝贝的”、“成果显著的”、专心采摘的、合作进行的、奇思妙想的……回幼儿园,我们都把采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有秩序摆放在美工室、生态材料操作区,如:一篮篮的枸杞、一捆捆的芦杆、满筐的红薯,还有麦穗、麦秸等等。集体的采摘、带回的果实,摄下的精彩镜头,都让孩子享受到了采集的快乐,当我把幼儿采集时拍的照片放给幼儿看,孩子们看着自己的身影,嘴里交流着采摘的经验,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领略大自然的丰富多姿的过程中,更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特别是看到经过自己或其他孩子动手操作,创作出一件件稚气拙拙、生动可爱的作品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所有的这一切再一次让幼儿享受到采集的快乐,并使幼儿的自信心和创作欲望一次次得以提升。用稻草编织的小球,孩子们把它当毽子踢、赶小猪、玩得不亦乐乎;草垫子更是孩子们的新宠:当垫子坐、当轮胎滚、当粮食驮、当伞挡雨,等等,充分展示了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魅力。芦叶风车、芦叶龙、芦叶粽子、芦叶船等件件作品生动有趣;成熟的果实又在孩子手下生辉:黄瓜成了鳄鱼、土豆成了小动物的身体,茄子成了小船等等;萝卜经过孩子的加工成了可爱的小猪、小兔、小老鼠;狗尾巴草染色后变成了孔雀毛;稻草和麦秸被编织成装饰屋顶、亭子等。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也一再强调活教育、活教材,主张到田间,到自然界去,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在课题实施期间,我们多次组织幼儿进行园外采摘活动,小朋友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在大自然中尽享了采集活动的快樂,园外采摘活动既扩展了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又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幼儿园 江苏】
我们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幼儿教育的特有自然资源,幼儿与自然是天生相通的,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特色资源调查,扩展孩子自主空间
我们身边的自然材料数之不尽,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功用,每一种材料都有它不同的教育价值。虽然小朋友生在农村,对本地资源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可利用自然物的名称、采收季节,小朋友还是比较模糊,为了能够在最适当的时候采集,我们设计了《园外自然材料》调查表,让大班幼儿围绕当地自然材料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有材料名称、可用部分、材料特性、基本制作方法、材料采收时间。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幼儿可以以图或符号记录,并在家长协助下比较完整填写调查表(见下表)。
园外自然材料(资源)调查表
经过一周的调查,一份份经孩子、家长共同完成的调查表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将孩子的调查表进行集中展示,由孩子进行调查汇报,根据调查和了解到的情况设计了统计汇总表,对家乡的资源进行分类汇总,按季节、时令列出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芦苇滩里的芦根、飘着柳絮的柳条、田野里五颜六色的花和各种形态的草等等;夏天是热情多姿的季节。饱满的豌豆蚕豆、清香的芦苇、金黄的麦秸、各色的瓜果蔬菜;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飘香的桂花、枸杞、稻草,路边的干草、江堤边的芦花、果园的果子、形态各异的树叶;冬天虽是万物冬眠的季节但还是有许多形态各异的枯枝、藤蔓。另按类别分为传统类(麦秸、稻草、芦苇、柳枝、竹篾、泥土等)、贝壳类(蚌壳、螺蛳壳、田螺壳、蟛蜞壳、蟹壳)、果实类(枸杞、瓜果等)、花木类(各类野花、干草、树枝、树叶等等)。
多途径采集 ——与自然亲密接触
通过以上调查,分类,发现采集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让幼儿去采集,对于成片生长的枸杞、蒲公英、狗尾巴草等,带领幼儿集体去采摘是比较合适的,其中最受小朋友喜欢的就属摘枸杞了。
深秋初冬,香山的一角,枸杞枝条上挂满了红的、橙色的枸杞,沉甸甸的,很是惹人,而这土生土长的植物学问可大了,这么好的生态自然材料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于是。我们先观察地形,找到离幼儿园最近、又有很多枸杞的地方,并排除危险因素。在采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通过图片介绍枸杞的基本知识,并介绍了如何进行采摘。当孩子们来到江堤上,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红红的枸杞时,多兴奋呀。还没开始采摘,孩子们就都忍不住大喊:“老师,这里有很多。”“老师,我看到了。”“老师,那里还有,这里也有。”“老师,他们一串一串地像灯笼,真好看”……,听着孩子们一句一句感叹的话,我庆幸我组织了这次活动。在采的过程中,幼儿观察到了枸杞的外形特点,果实的颜色、形状等,一个一个摘得可认真了,是那么小心翼翼,就怕自己太用力捏破了它们。孩子们每个枝条上的枸杞全都不放过,都被孩子们灵巧的小手摘进了口袋。连我们平时活动不专心、不爱参与的马翔、邹雨航小朋友特别卖力,摘得最多。我们把孩子们丰收的果实都集中到一起。“啊,真多呀!”孩子们高兴得直拍手。
从孩子们满足的笑容里,我们读出了孩子的心情,一定是美滋滋的。
有些材料采集比较困难的,老师无法照顾所有的孩子时,我们就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比如:端午节到了,为了让幼儿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我们在制作活动时安排了包粽子活动。粽叶生长在芦苇滩的芦杆上,想采它还是有点难度的,考虑到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采取小组形式,由一位老师和保育员带领幼儿分组采摘,这样,既保证了幼儿的安全问题,又让幼儿享受到了采摘的快乐。
《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有些采集的内容,如:芦花、蒲叶、柳条等,幼儿实在难以采摘,而且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又很高,只能依靠个别采摘,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在幼儿和家长的配合下,小朋友同样体验到了采集活动的乐趣。还增强了亲子之间的情感。
留住动人瞬间——分享采集成果
每次采集活动,我们都会摄下孩子们精彩的镜头:发现“宝贝的”、“成果显著的”、专心采摘的、合作进行的、奇思妙想的……回幼儿园,我们都把采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有秩序摆放在美工室、生态材料操作区,如:一篮篮的枸杞、一捆捆的芦杆、满筐的红薯,还有麦穗、麦秸等等。集体的采摘、带回的果实,摄下的精彩镜头,都让孩子享受到了采集的快乐,当我把幼儿采集时拍的照片放给幼儿看,孩子们看着自己的身影,嘴里交流着采摘的经验,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领略大自然的丰富多姿的过程中,更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特别是看到经过自己或其他孩子动手操作,创作出一件件稚气拙拙、生动可爱的作品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所有的这一切再一次让幼儿享受到采集的快乐,并使幼儿的自信心和创作欲望一次次得以提升。用稻草编织的小球,孩子们把它当毽子踢、赶小猪、玩得不亦乐乎;草垫子更是孩子们的新宠:当垫子坐、当轮胎滚、当粮食驮、当伞挡雨,等等,充分展示了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魅力。芦叶风车、芦叶龙、芦叶粽子、芦叶船等件件作品生动有趣;成熟的果实又在孩子手下生辉:黄瓜成了鳄鱼、土豆成了小动物的身体,茄子成了小船等等;萝卜经过孩子的加工成了可爱的小猪、小兔、小老鼠;狗尾巴草染色后变成了孔雀毛;稻草和麦秸被编织成装饰屋顶、亭子等。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也一再强调活教育、活教材,主张到田间,到自然界去,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在课题实施期间,我们多次组织幼儿进行园外采摘活动,小朋友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在大自然中尽享了采集活动的快樂,园外采摘活动既扩展了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又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