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主要手段。健康教育的突出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教育人们的不健康行为,以达到最佳状态。心肌梗塞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故而,对心肌梗塞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1 心肌梗塞病人的特点
1.1 发病特点
1.1.1 与天气气候有关。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受到以下几种特征性气候的影响:高气压控制;有降温过程;气候日差变化大等,故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发病率最高。
1.1.2 与性别年龄有关。心肌梗塞的发病男性高于女性为1.9:1,女性绝经后才有可能发作心肌梗塞。发病高峰为心肌梗塞60岁,冠心病69岁。
1.1.3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可以在进餐时、大便时、也可能在睡眠时。病情变化急骤,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提示及时就诊十分重要。
2 健康教育的实施
根据笔者多年对众多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认为应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2.1院前教育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病情变化急剧,及时诊断与正确处理对病人转归极为重要。为了缩短患者发病至就医的时间,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有关知识,强调发病后立即就医。对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应常备急救药物在身边,遇到有不适自服药物,然后即可就诊。这可大大提高心肌梗塞救治的成功率。由于溶栓术在临床的普及,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康复带来了福音。但溶栓术对发病在6小时内的患者效果较好,超过6小时的心肌梗塞患者冠脉再通率低。这也提示患者应及早就医。故而院前教育突出一个“早”字。
2.2入院后的教育
2.2.1环境与情绪: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患急性心肌梗塞后入住监护室,由于对治疗的休息环境的生疏,更会增加其紧张情绪而对预后十分不利。因此,应加强解释工作。护士要保持镇定从容的姿态,用亲切的语气向患者介绍病室的环境:告诉患者进行一些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及意义;告知患者情绪与疾病的关系。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解释教育,以舒缓其紧张情绪,利于治疗。
2.2.2 冠心病有关知识的介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适当时机,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肌梗塞的知识。如导致心悸梗塞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目前临床用的治疗手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如何配合治疗与护理等。随着心肌梗塞发病率年轻化和发病率的增高,普及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2.3 通过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习惯,由于病人工作需要、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良习惯,这对于疾病的回复及预防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和加重病情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吸烟、大量饮酒、精神过度紧张、暴饮暴食及大便用力等。我们要详细讲解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对健康的危害,针对不同个体帮助他们去除不良嗜好,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的预防疾病。
2.2.4溶栓术与服药教育。
(1)心肌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绞痛,而硝酸酯类是抗心绞痛的主要药物,因此,交给患者药物的应用和保护方法十分重要。如硝酸甘油要放在随身可及的地方,以备急用。教给病人长效药和短效药的用法和剂量:要舌下含服,最多连服三次;用药期间,在病情允许时要保持足够的日常活动和适当锻炼,作为预防治疗;同时要教导病人没有胸痛发作时,不能借用药物增加活动量;药片要放在棕色玻璃瓶内,避免潮热和光照,外出时要随身携带等。
(2)溶栓术是治疗心肌梗塞的主要而有效的手段,在溶栓前要告诉病人溶栓的目的、方法和治疗,容溶栓剂的品种和用量,溶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溶栓后要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如胸痛、心率异常、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护士。告诉患者溶栓后要绝对卧床24小时,至少三天后方可下床活动。对于有明显并发症或心率持续在90次持续在90次/分以上者要延长卧床时间,避免过早下床而加重病情。
3 健康教育的方法
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我们在实施健康教育时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
3.1健康性教育。我们收集和制作了数本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宣传资料和图片,有计划对患者进行宣教。对于首次住院、住院时间較长、同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在病情允许时请他们看宣传资料。由于这些资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发生、发展、如何配合治疗与护理等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对于以后的救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针对性教育。由于收住监护室的患者病情较重,不宜集中教育,故我们多采取随机性、针对性宣教形式。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情及不同的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使所有患者最大程度了解自己的病情,以促早日康复。
3.3通过家属对患者进行间接性教育。我们收治的患者中有的年老迟钝,有的是农牧区民族牧民,有的来自外地带有浓重的方言,不宜听懂护士的讲解。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向其家属进行教育,然后由他们向患者本人讲解。这样患者既容易接受又感到亲切,从而也促进了疾病的恢复。
3.4问答式教育。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我们对有一定理解能力的患者采取问答式的教育。这样既可加深患者的印象,又可及时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因视力、病情、体位及文化程度而影响阅读的患者,一问一答式的教育,可直接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和一些预防的常识。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的实施,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病人变被动接受治疗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1 心肌梗塞病人的特点
1.1 发病特点
1.1.1 与天气气候有关。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受到以下几种特征性气候的影响:高气压控制;有降温过程;气候日差变化大等,故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发病率最高。
1.1.2 与性别年龄有关。心肌梗塞的发病男性高于女性为1.9:1,女性绝经后才有可能发作心肌梗塞。发病高峰为心肌梗塞60岁,冠心病69岁。
1.1.3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可以在进餐时、大便时、也可能在睡眠时。病情变化急骤,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提示及时就诊十分重要。
2 健康教育的实施
根据笔者多年对众多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认为应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2.1院前教育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病情变化急剧,及时诊断与正确处理对病人转归极为重要。为了缩短患者发病至就医的时间,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有关知识,强调发病后立即就医。对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应常备急救药物在身边,遇到有不适自服药物,然后即可就诊。这可大大提高心肌梗塞救治的成功率。由于溶栓术在临床的普及,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康复带来了福音。但溶栓术对发病在6小时内的患者效果较好,超过6小时的心肌梗塞患者冠脉再通率低。这也提示患者应及早就医。故而院前教育突出一个“早”字。
2.2入院后的教育
2.2.1环境与情绪: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患急性心肌梗塞后入住监护室,由于对治疗的休息环境的生疏,更会增加其紧张情绪而对预后十分不利。因此,应加强解释工作。护士要保持镇定从容的姿态,用亲切的语气向患者介绍病室的环境:告诉患者进行一些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及意义;告知患者情绪与疾病的关系。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解释教育,以舒缓其紧张情绪,利于治疗。
2.2.2 冠心病有关知识的介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适当时机,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肌梗塞的知识。如导致心悸梗塞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目前临床用的治疗手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如何配合治疗与护理等。随着心肌梗塞发病率年轻化和发病率的增高,普及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2.3 通过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习惯,由于病人工作需要、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良习惯,这对于疾病的回复及预防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和加重病情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吸烟、大量饮酒、精神过度紧张、暴饮暴食及大便用力等。我们要详细讲解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对健康的危害,针对不同个体帮助他们去除不良嗜好,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的预防疾病。
2.2.4溶栓术与服药教育。
(1)心肌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绞痛,而硝酸酯类是抗心绞痛的主要药物,因此,交给患者药物的应用和保护方法十分重要。如硝酸甘油要放在随身可及的地方,以备急用。教给病人长效药和短效药的用法和剂量:要舌下含服,最多连服三次;用药期间,在病情允许时要保持足够的日常活动和适当锻炼,作为预防治疗;同时要教导病人没有胸痛发作时,不能借用药物增加活动量;药片要放在棕色玻璃瓶内,避免潮热和光照,外出时要随身携带等。
(2)溶栓术是治疗心肌梗塞的主要而有效的手段,在溶栓前要告诉病人溶栓的目的、方法和治疗,容溶栓剂的品种和用量,溶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溶栓后要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如胸痛、心率异常、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护士。告诉患者溶栓后要绝对卧床24小时,至少三天后方可下床活动。对于有明显并发症或心率持续在90次持续在90次/分以上者要延长卧床时间,避免过早下床而加重病情。
3 健康教育的方法
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我们在实施健康教育时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
3.1健康性教育。我们收集和制作了数本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宣传资料和图片,有计划对患者进行宣教。对于首次住院、住院时间較长、同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在病情允许时请他们看宣传资料。由于这些资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发生、发展、如何配合治疗与护理等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对于以后的救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针对性教育。由于收住监护室的患者病情较重,不宜集中教育,故我们多采取随机性、针对性宣教形式。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情及不同的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使所有患者最大程度了解自己的病情,以促早日康复。
3.3通过家属对患者进行间接性教育。我们收治的患者中有的年老迟钝,有的是农牧区民族牧民,有的来自外地带有浓重的方言,不宜听懂护士的讲解。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向其家属进行教育,然后由他们向患者本人讲解。这样患者既容易接受又感到亲切,从而也促进了疾病的恢复。
3.4问答式教育。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我们对有一定理解能力的患者采取问答式的教育。这样既可加深患者的印象,又可及时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因视力、病情、体位及文化程度而影响阅读的患者,一问一答式的教育,可直接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和一些预防的常识。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的实施,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病人变被动接受治疗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病人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