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左”“右”是两个有着丰富意义的文字,在人们心中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右尊左卑和左尊右卑,都与“人类中心论”思想密切相关。
关键字:左 右 文化 尊卑 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左右的分工,“左”“右”二字最早是分别专指左手和右手的。例如男子狩猎或出征,多数是用右手执工具或武器,而女人多数是用左手抱孩子,右手料理家务。其实,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存在“左”“右”二字。最初的字形是模仿人的左手右手握东西的样子。
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而文字则以书写符号的形式标记语言,从而完善和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符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左”“右”二字的构形及其承载的意义中,可以透视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概貌。时代赋予了“左”“右”二字特定的涵义,而这些涵义也正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思想。尊卑思想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证。
在古代,人们为了生存,不仅要劳动,而且还要与来犯者发生战争,或者要防御野兽的侵扰。他们除了使用一些原始简单的劳动工具以外,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因此古人对自己的手有深刻的认识,造字时“左”“右”都是手持工具状。通常都是右手为主,左手起辅助作用,《说文》解:“右,手口相助也”,“左,手相左助也”,形成分工定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右手更灵活,能做更多的事,其功能远远超过左手,这种自然分工一直延续到现在。事实上,我们都能感到右手能做的事情多于左手,一般人用右手的频率也要高于左手。翻阅《说文解字》后,我们发现以“又”部(右手)作为形符造出的字很多,说明了右的重要性。而“左”部中只有一个“卑”字。《说文解字》:“卑,贱也,执事者,从左甲。”段注上说:“古者尊右而卑左,故从左在甲下,甲象人头 。”这就明显表现了右的重要性,在人的观念中,“右”已经具有了尊贵高尚的涵义。
右尊左卑的现象在古代十分普遍,尤其官职上表现最为明显。通常把升官叫做“右移”,贬官称为“左迁”、“左降”、“左退”等。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下。’”中的“右”就是地位高。从廉颇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廉颇不服蔺相如。又如《陈丞相世家》中:“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右丞相”既然“位次第一”,这就十分明显地说明含“右”的职位高于含“左”的职位。而《琵琶行》中:“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此处的“左迁”就是指降职,贬官的意思。
右尊左卑反映在居所的位次则是:贫穷者居于住宅区的左边,富裕者居于住宅区的右边。《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古代闾是一个量词,二十五家为一闾。这里的“闾左”就是指穷人。
《鸿门宴》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这段话主要是说明右尊左卑在座次上的表现。座次一直都是重要的礼仪规范。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它既体现了等级差异,也体现了尊卑有别。我国古代房屋的朝向多是坐北朝南,这是由汉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一年四季都是在我国的南边,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汉民族的空间方位观念,就是从面南定位,左侧为东,右侧为西。按照古代的礼仪,帝王和臣子面对而坐时,应该是帝王面南,臣子面北;长者和后辈相对坐时,长者东向坐,后辈西向坐;而主人与宾客相对坐时,则是宾客东向,主人西向。因此左边就是指东席(坐东朝西),右边就是西席(坐西朝东)。根据古建筑朝向,我们来分析上段话中的座次问题。这里项羽、项伯居最尊东向位。范增地位仅次于项羽,是南向坐。项羽藐视刘邦,让他坐北向。张良地位就更低了,只能西向坐。在这样安排座的次序上,体现了项羽和刘邦双方力量的对比悬殊,同时也把项羽骄傲自大,王者至尊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个安排是符合右尊左卑的古代习俗的。
一言以蔽之,以右为尊,左为卑的观念早已形成并普遍流行,一直影响于后世。导致尊右思想流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第一,由于人的生理习惯,人们的右手通常比左手用起来更加方便有力。这在文章前面已经提过,不再赘述。
第二,参阅古籍,都是自右向左,竖版排列的。古代的竹册也是如此。因为古人的这种以右为先为上,以左为后为下的观念,制约和影响到了书写的内容和习惯。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总是影响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在汉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尊右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上文《鸿门宴》中的座次问题,我们从另一方面来分析。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项羽处于上风,安排座次时,他居中心,右手位是刘邦,左手位坐的是范增。范增的地位是高于刘邦的。因此,此处体现的是左尊右卑习俗。其实,不论尊左还是尊右的观念都体现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在这个前提下,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因时因境而变化。例如,老子《道德经》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老子指出君子平时以左为贵,到打仗时应以右为贵。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又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这就是说处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由此可见,尊左或尊右,都是根据情况变通的。又如《礼记·檀弓上》:“颜渊之丧,……孔子与门人立,供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吾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此处体现的就是左尊右卑。
还有一个例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就是让左边的位置空着,留给尊贵的客人。现在的成语“虚左以待”就是由此而来。表示自己尊重有才之人,礼贤下士。有的文章把这个当成尊左的例证,那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古代战车上一般是三个位置。御者在中间,便于驾驭。驾车时用右手挥动鞭子,对右边的人定会有影响,左边就相对要好些。右边是车右的位置,保护战车,定要手握武器护车御敌。身居右边,可以使右手得到最好的发挥。因此指挥者只能居于左边。所以这三个位置的安排仍然是尊右的习俗,因为人的右手功能大于左手。而尊者居左是“迫不得已”的。纵观“左”“右”所指的变化,都说明了无论是尊左还是尊右,都是中国古代森严等级制度的写照。
不过,由于文化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意识也出现了多元性,反映在“左”“右”的尊卑关系方面,就出现了尊卑互换和尊卑并用的现象。例如“左翼”、“左派”、“左脾气”和“左道旁门”中的“左”既可表正面意义,又可表负面意义。但“右”到了现代,除固有词组(如“无出其右”等)以外,既有中性意义,又有贬义,如“右首”“右边”和“右派”、“右倾”等,与“左”不相对称。因此,在当代社会也有尊左尊右不一情况。通常在国际场合是以右为尊,国内场合尤其是主席台位置是以左为尊。所以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国家主席出访美国时是走在奥巴马的右侧。国内会议时情况相反。最近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席台就是按照中间正位,再以左为尊的位次排列。还有,在签字仪式上,主方多是在左边,客方多居于右边。
然而,“左”“右”二词发展到今天,并非都表示尊卑观念。如“左右为难”这个词,就是“不管怎么做都有难处”的意思。(见《汉语大词典》)已经弱化了“左”“右”的原本涵义。当“左”“右”“二词同时出现时,通常“左”在前,“右”在后,像“左邻右舍”、“左膀右臂”、“左搂右抱”、“左思右想”、“左右逢源”、“左支右吾”、“左右开弓”……也有文章认为这是尊左的例证。而两词同时出现必有一先一后,可能与人们长期形成的言语习惯有关,不能简单地把次序和尊卑联系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它们已经淡化了表示尊卑的意义,但不可置疑的是,它们仍然有着古代尊卑观的遗存。
综上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左”“右”深刻反映了汉民族的尊卑文化观念。无论是右尊左卑還是左尊又卑,都是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也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制度社会的产物,是汉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张景贤.中国古代的尚左与尚右观念[J].历史教学,2000.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关键字:左 右 文化 尊卑 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左右的分工,“左”“右”二字最早是分别专指左手和右手的。例如男子狩猎或出征,多数是用右手执工具或武器,而女人多数是用左手抱孩子,右手料理家务。其实,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存在“左”“右”二字。最初的字形是模仿人的左手右手握东西的样子。
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而文字则以书写符号的形式标记语言,从而完善和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符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左”“右”二字的构形及其承载的意义中,可以透视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概貌。时代赋予了“左”“右”二字特定的涵义,而这些涵义也正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思想。尊卑思想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证。
在古代,人们为了生存,不仅要劳动,而且还要与来犯者发生战争,或者要防御野兽的侵扰。他们除了使用一些原始简单的劳动工具以外,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因此古人对自己的手有深刻的认识,造字时“左”“右”都是手持工具状。通常都是右手为主,左手起辅助作用,《说文》解:“右,手口相助也”,“左,手相左助也”,形成分工定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右手更灵活,能做更多的事,其功能远远超过左手,这种自然分工一直延续到现在。事实上,我们都能感到右手能做的事情多于左手,一般人用右手的频率也要高于左手。翻阅《说文解字》后,我们发现以“又”部(右手)作为形符造出的字很多,说明了右的重要性。而“左”部中只有一个“卑”字。《说文解字》:“卑,贱也,执事者,从左甲。”段注上说:“古者尊右而卑左,故从左在甲下,甲象人头 。”这就明显表现了右的重要性,在人的观念中,“右”已经具有了尊贵高尚的涵义。
右尊左卑的现象在古代十分普遍,尤其官职上表现最为明显。通常把升官叫做“右移”,贬官称为“左迁”、“左降”、“左退”等。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下。’”中的“右”就是地位高。从廉颇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廉颇不服蔺相如。又如《陈丞相世家》中:“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右丞相”既然“位次第一”,这就十分明显地说明含“右”的职位高于含“左”的职位。而《琵琶行》中:“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此处的“左迁”就是指降职,贬官的意思。
右尊左卑反映在居所的位次则是:贫穷者居于住宅区的左边,富裕者居于住宅区的右边。《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古代闾是一个量词,二十五家为一闾。这里的“闾左”就是指穷人。
《鸿门宴》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这段话主要是说明右尊左卑在座次上的表现。座次一直都是重要的礼仪规范。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它既体现了等级差异,也体现了尊卑有别。我国古代房屋的朝向多是坐北朝南,这是由汉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一年四季都是在我国的南边,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汉民族的空间方位观念,就是从面南定位,左侧为东,右侧为西。按照古代的礼仪,帝王和臣子面对而坐时,应该是帝王面南,臣子面北;长者和后辈相对坐时,长者东向坐,后辈西向坐;而主人与宾客相对坐时,则是宾客东向,主人西向。因此左边就是指东席(坐东朝西),右边就是西席(坐西朝东)。根据古建筑朝向,我们来分析上段话中的座次问题。这里项羽、项伯居最尊东向位。范增地位仅次于项羽,是南向坐。项羽藐视刘邦,让他坐北向。张良地位就更低了,只能西向坐。在这样安排座的次序上,体现了项羽和刘邦双方力量的对比悬殊,同时也把项羽骄傲自大,王者至尊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个安排是符合右尊左卑的古代习俗的。
一言以蔽之,以右为尊,左为卑的观念早已形成并普遍流行,一直影响于后世。导致尊右思想流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第一,由于人的生理习惯,人们的右手通常比左手用起来更加方便有力。这在文章前面已经提过,不再赘述。
第二,参阅古籍,都是自右向左,竖版排列的。古代的竹册也是如此。因为古人的这种以右为先为上,以左为后为下的观念,制约和影响到了书写的内容和习惯。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总是影响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在汉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尊右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上文《鸿门宴》中的座次问题,我们从另一方面来分析。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项羽处于上风,安排座次时,他居中心,右手位是刘邦,左手位坐的是范增。范增的地位是高于刘邦的。因此,此处体现的是左尊右卑习俗。其实,不论尊左还是尊右的观念都体现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在这个前提下,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因时因境而变化。例如,老子《道德经》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老子指出君子平时以左为贵,到打仗时应以右为贵。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又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这就是说处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由此可见,尊左或尊右,都是根据情况变通的。又如《礼记·檀弓上》:“颜渊之丧,……孔子与门人立,供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吾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此处体现的就是左尊右卑。
还有一个例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就是让左边的位置空着,留给尊贵的客人。现在的成语“虚左以待”就是由此而来。表示自己尊重有才之人,礼贤下士。有的文章把这个当成尊左的例证,那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古代战车上一般是三个位置。御者在中间,便于驾驭。驾车时用右手挥动鞭子,对右边的人定会有影响,左边就相对要好些。右边是车右的位置,保护战车,定要手握武器护车御敌。身居右边,可以使右手得到最好的发挥。因此指挥者只能居于左边。所以这三个位置的安排仍然是尊右的习俗,因为人的右手功能大于左手。而尊者居左是“迫不得已”的。纵观“左”“右”所指的变化,都说明了无论是尊左还是尊右,都是中国古代森严等级制度的写照。
不过,由于文化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意识也出现了多元性,反映在“左”“右”的尊卑关系方面,就出现了尊卑互换和尊卑并用的现象。例如“左翼”、“左派”、“左脾气”和“左道旁门”中的“左”既可表正面意义,又可表负面意义。但“右”到了现代,除固有词组(如“无出其右”等)以外,既有中性意义,又有贬义,如“右首”“右边”和“右派”、“右倾”等,与“左”不相对称。因此,在当代社会也有尊左尊右不一情况。通常在国际场合是以右为尊,国内场合尤其是主席台位置是以左为尊。所以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国家主席出访美国时是走在奥巴马的右侧。国内会议时情况相反。最近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席台就是按照中间正位,再以左为尊的位次排列。还有,在签字仪式上,主方多是在左边,客方多居于右边。
然而,“左”“右”二词发展到今天,并非都表示尊卑观念。如“左右为难”这个词,就是“不管怎么做都有难处”的意思。(见《汉语大词典》)已经弱化了“左”“右”的原本涵义。当“左”“右”“二词同时出现时,通常“左”在前,“右”在后,像“左邻右舍”、“左膀右臂”、“左搂右抱”、“左思右想”、“左右逢源”、“左支右吾”、“左右开弓”……也有文章认为这是尊左的例证。而两词同时出现必有一先一后,可能与人们长期形成的言语习惯有关,不能简单地把次序和尊卑联系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它们已经淡化了表示尊卑的意义,但不可置疑的是,它们仍然有着古代尊卑观的遗存。
综上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左”“右”深刻反映了汉民族的尊卑文化观念。无论是右尊左卑還是左尊又卑,都是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也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制度社会的产物,是汉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张景贤.中国古代的尚左与尚右观念[J].历史教学,2000.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