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xu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视角下的纲要课教学,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内容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并建构起了“课堂教学+自学自讲+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三者之间互相补充,以期实现纲要课教学中理论维度和历史维度的有机统一,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程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木工程;专业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109-04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ntegrate relevant cont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nto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ours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alty of civil engineering. I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s a new teaching method of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in classroom,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These three parts supplement each other. It will be helpful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dimension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is method can also help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deeply and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Keywords: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ntent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检索文献,近年来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课)中融入专业课相关内容的教学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本文以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的纲要课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内容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建构起了“课堂教学+自学自讲+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以期通过相应章节的教学中融入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近代以来建筑形式的变迁、现今我国大型土木工程建设事业的蓬勃开展等土木专业相关内容,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理解,最终实现加强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教学目的。
  一、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
  土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知识教学占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绝大部分学时,目前有关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上述专业教学内容的微观角度出发,即通过相关工程案例中所蕴藏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讲授来帮助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形成思政协同育人效应。作者认为,纲要课教学中将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即将其置于近现代中国发展历程的宏观视角下,才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2]。相比于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纲要课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二)大学生认知状态的需要
  作者在讲授首课时便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了学生对近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掌握情况,得出的结果是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均是理科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关注度不高。虽然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极其便利,但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呈碎片化状态,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其背后所蕴藏的道理知之甚少。加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思想上的偏差,而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又易因枯燥、说教性强而不能够真正的入脑、入心。这就需要在纲要课教学中,融入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内容,通过对相关的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的分析,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观来看待历史与现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纲要课中融入土木工程专业内容的教学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认为,目前最符合教学规律的大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在一个共同空间进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再辅之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3]。作者深以为然,基于此,作者建构起了融入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自学自讲+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以期实现纲要课教学中理论维度和历史维度的有机统一。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作者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题来整合教学内容,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将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与纲要课进行有机结合。
  1. 从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中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增强文化自信”,要求不断传承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者在上编《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以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为载体,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切入点,通过ppt展示赵州桥、都江堰、故宫、长城、山西悬空寺、苏州园林、江西滕王阁等古代土木工程建设成果的图片,并引用我国老一辈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早在1946年就指出的:“中国的建筑与中国的文明同样古老。所有的资料来源如文字、图像及通过实测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从史前时期直到当代、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基本特征……这种体系竟能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和长达四千余年的时间中长存不败,且至今还在继续应用,而不易其基本特征。这一现象,只有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为,中国建筑本来就是这一文明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4]。
  通过展示图片及观看视频,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语,向同学们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同中华民族文化一样古老,这无不昭示着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作者认为,通过展现中华民族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并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为中国土木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 从近代以来建筑形式的变迁来破除“殖民有利,侵略有功”论
  马克思称近代中国的困境,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从现实来看,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权,但从文化传播角度上来看,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文明也大规模地传入了近代中国。网上流传这样一种观点,“侵略有功,殖民有利”,也就是说殖民侵略好,中国人应该感谢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入侵,尤其是殖民入侵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很显然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强盗逻辑。但对于身处现今和平世界,思想認识还未高度成熟的大一学生来说,是极易产生认识偏差的。尤其是作者所任教的高校地处长春,它曾是伪满洲国时期的国都,市中心现仍有诸多伪满时期的建筑遗存,它们坚固、耐用;南湖公园、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它们布局合理、风景优美。这极易给学生们带来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即日本在真心为长春人民谋福利,美化长春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城市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述相关观点时,向学生讲清日本人在长春大兴土木的目的,即日本人试图通过大兴土木来展现日本国建筑技术的优越性,让长春人深刻信服日本人不止是军事力量强,土木工程建设能力更强,并从心底里信服日本的殖民统治,长春的“满洲式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目的下诞生的。在教师的讲授下,学生认识到日本所谓的“建设”客观上丰富了长春的建筑风格,推动了东北地区建筑发展近代化的进程,但那也是日本殖民侵略者不自觉的行为使然,从而帮助学生破除殖民有利的单一视角,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并将这种看问题的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3. 从新时代土木工程建设的蓬勃开展中增强制度自信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蕴含着丰富的土木工程建设内容,可以与土木工程专业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事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诸如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鸟巢、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新疆段)、糯扎渡水电站工程等大型工程不胜枚举,新投入使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更是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并阐述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新疆段)是世界上首条穿越最长风区、最强风力、最大温差、最干旱气候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建成的高速铁路;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是目前我国最长的运营铁路隧道,也是首座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超长隧道,形成了高原特长隧道防灾救援技术、运营通风技术、长斜井隔板式通风技术等建设成套技术;糯扎渡水电站工程是我国最高、世界第三高土石坝,创新采用了人工碎石掺砾土料筑坝成套技术,最后总结这些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无不凝结着土木工程人的智慧与汗水,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从而加深学生的制度自信。
  (二)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为主体的自学自讲
  自学自讲环节,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为主体,教师辅之以指导。在这一过程中,经师生共同探讨,最终选定以“当历史照进现实——孙中山《建国方略》城市规划思想研究”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将学生分成六组以个案的形式对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展开合作研究,并最终形成自学自讲讲稿。这六个小组分别是:铁路城市建设研究小组、港口城市建设研究小组、上海城市建设小组、广州城市建设小组、南京城市建设小组、武汉城市建设小组。从内容选择上来看,铁路城市建设与港口城市建设研究小组进行的是宏观性研究,其他四组同学进行的是微观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期最大程度上呈现孙中山先生的城市规划思想。
  通过自学自讲,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实业救国思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赞叹于9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就已经提出了建设铁路城市、港口城市、沿江内陆城市,武汉三镇合一、工业城市、城市群建设、国际大都市、浦东开发、青藏铁路、广佛同城等城市规划思想。学生在赞叹孙中山先生所拥有的开阔视野、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认识到受历史环境的局限,当时的中国既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国人也无相应的建设理念,当初孙中山先生在融资革命中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别说完成自己的实业计划了。当前中国正处于区域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高峰期,孙中山先生所规划的城市体系为现代城市建设的远景勾划正在实现,皆因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现今的中国政治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经济上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以师生合作为主体的实践教學
  实践教学中,师生共同走进微观历史,探寻历史发展的足迹。教师在先期课堂教学中已对如何看待伪满时期的建筑遗存进行了讲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实践教学中,教师选定了长春市人民大街北端的春谊宾馆、伪满首都警察厅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人民广场西北角的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旧址,这三处建筑遗存最具代表性且三者之间距离较近。
  实践教学前,教师需对这三处建筑做一了解,包括:建筑年代、修建目的、建筑用途、用工用料等。实践教学中,教师向同学们讲述这些土木工程建设背后的历史,如春宜宾馆是中央通(今人民大街北段)上较早的建筑,最初的名字为“长春大和旅馆”,是日本人在东北设立的多家大和旅馆中的第一家,它是长春最早使用暖气供暖、最早使用水洗式厕所等设施的旅馆建筑。而其修建目的是日俄战争胜利后,为了向欧美各国证明自身不仅军事实力强大,经济实力也很强大。伪满首都警察厅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位于长春市人民广场西北角,这栋建筑历时4年修建完成,动用人数达63万人次之多,投入25万袋水泥,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因耗费用掉25万袋,耗资600万日元[5]。教师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伪满时期日本人大兴土木过程中,长春及周边地区人民被迫沦为劳工,生活极其困苦,现今所遗留的伪满时期建筑均是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东北人民的历史见证,从根本上破除“殖民有利,侵略有功”的思想。
  需要强调的是,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的纲要课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学顺序上,整个教学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自学自讲、实践教学每一环节均承担着因材施教教学的任务,各个环节之间彼此补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思想认知递进的关系。教师只有按照时间线索将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近代以来建筑形式的变迁、现今我国大型基建的蓬勃发展有机融入相应的专题教学中,将土木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命运相结合来讲述纲要课,才能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最接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二是在结合专业课内容的纲要课教学中,专业相关内容的选择需符合纲要课教学主旨,绝不能因专业知识内容的引入而冲淡其思想性,即通过专业内容的代入来讲述理论,使学生在故事中接受理论知识,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以实现真正地入脑、入心。
  三、结束语
  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纲要课教学无疑是一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从目前来看,纲要课教师面临着诸多难题:第一,如何处理好教师授课、自学自讲、教学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三者之间环环相扣、互相补充,以学生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螺旋上升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提出了挑战;第二,纲要课教师普遍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所教专业庞杂的问题,若要做到与所有学科相结合,恐精力有限;第三,从目前来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评仍以教学和科研为重要指标,如评教、论文、课题。但纲要课中融入专业课相关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所付出的却是一种难以量化的无形的精力投入,在现行的考评机制中难以进行评价。因此,一些纲要课教师或忙于知识教学、或忙于科研课题,留给思考教学内容的时间少之又少。为此,应在政策上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付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5-10.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2.
  [3]李芒.大学金课观——兼论大学教学的若干问题(一)[J].煤炭高等教育,2019(03):8-13.
  [4]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5]张贤达.人民大街那些特色老建筑[N].长春日报,2019-08-06(007).
其他文献
摘 要: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有过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要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1]文章根据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过硬的技术能力,依照《国标》、行业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挖掘本地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及办学的保障条件等几个方面出发,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为例,系统、科学地阐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数
期刊
摘 要:我国高校小语种专业建设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专业招生难、就业形式单一、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实习基地匮乏、国际化办学未能全面展开的问题。完善我国高校小语种教育,一要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二要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三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及实习机制建设,六要加强国际化交流。文章根据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
期刊
摘 要:采矿是国家基础行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采矿人应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担负起重要责任和使命。文章简明介绍了井巷工程建设古代发展简史与现代发展历程。结合当代井巷工程建设现状及对采矿人历史使命要求,提出井巷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将采矿发展史、英模先锋和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学习融入课堂,着重增强学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落实井巷工程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以专业知识教育为载体,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以《浮游选矿》课程为例,探索并发掘了四方面育人元素,通过浮游选矿的发展历史、技术应用、基本方法、发展前景等知识的梳理,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与能源结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为国家
期刊
摘 要:贯通培养项目的全称是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项目旨在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按照2+3+2的培养模式,学生经过两年基础教育、三年职业教育和两年本科教育的贯通培养,实现从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英语作为贯穿整个改革项目全过程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围绕学生英语
期刊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为更好地满足各行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素质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更好对接,信息化教学显得越发重要。为了促进高职英语教学,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进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文章分析了英语教学的现状,对数字网络平台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进行探讨,提出了高职英语在数字化网络平台下的教学策略,旨在做好高职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网络;高职英语;高职学
期刊
摘 要:实验技术队伍承担着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等多重任务,是高水平科研工作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2.0时代、“以本为本”教育理念及“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高标准与新要求。加快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提升青年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对高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目前高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文章以地方高校Z学院为个案,对该校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界定不清晰,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灵活性;培养过程实践性薄弱,双师和见习基地需不断完善;培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过程性监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突出
期刊
摘 要:建设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既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五讲五树”建设理念,讲学习,树规矩,用科学理论武装师生;讲政治,树理想,用共同目标激励师生;讲道德,树典型,用身边榜样感召师生;讲大局,树正气,用先进文化陶冶师生;讲和谐,树新风,用贴心服务关爱师生。为推动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做出了有益探
期刊
摘 要:校园归属感对在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养成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艺术类院校在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现状,清楚学生需求及认识,及时发现学校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促进艺术类院校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满意度;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