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知识传授、智能训练、德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德育于知识教学。
我认为,地理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激发情感,唤起责任,驱动行为,达到德育的内化。我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探讨。
1.把握教材载体,挖掘德育精髓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的因素,突出了时代性的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行为方式的主体化,教学内容的人性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意识地扩充教学领域,拓宽学生视野,结合教材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魅力,使课堂教学自然融入人文氛围之中,增强人文意识,给学生一定的感染和熏陶,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
2.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
地理教学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要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提高道德水平。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深刻的认知,既是智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感情的沃土,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如在讲解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通过活动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纬度较高或纬度较低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内陆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岛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土范围,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伟大”“热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3.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每一个人对自己生长的家乡,总怀有一种天然质朴、有如子女对母亲般的感情,古今中外各个民族都有这种眷恋乡土的共同心理特征。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是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爱家乡之情人皆有之。
因此,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4.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教育
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可以把学习内容适当地拓宽与延伸,教师应结合各地的乡土地理实情,或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因时而异地建立有关的课外兴趣小组。
我在汶川大地震后,利用学校附近的地震监测站的资源,建立了地震监测小组,该小组得到科委和地震监测站等有关科研单位的支持,包括技术指导和仪器设备,一些同学说:“我们虽然还在学习,但能用我们的知识为地震测报贡献一点力量,使我们感到很自豪。”这个小组的同学对地震知识的学习十分认真,深受地震科研部门和群众的好评。
学校结合石林景区旅游景点成立的故事传说收集兴趣小组,开展的活动争取获得石林镇政府和旅游部门的支持,双休日和节假日,我们的学生当起了小导游。他们向游客介绍主要景观芦花湖、情侣石、万成奔腾、莲花争妍、香炉胜景、千塔雄矗、化石长廊、水上石林、天下第一石扇、地缝一线天等,还有多姿多彩、秀丽壮观的天门溶洞与地表石林交相辉映,浓郁、纯朴的苗家风情及婀娜多姿的民族歌舞使石林更添情趣。他们感到自豪,使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德育是地理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个环节,灵活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方法、途径,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地理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林中学)
我认为,地理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激发情感,唤起责任,驱动行为,达到德育的内化。我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探讨。
1.把握教材载体,挖掘德育精髓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的因素,突出了时代性的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行为方式的主体化,教学内容的人性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意识地扩充教学领域,拓宽学生视野,结合教材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魅力,使课堂教学自然融入人文氛围之中,增强人文意识,给学生一定的感染和熏陶,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
2.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
地理教学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要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提高道德水平。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深刻的认知,既是智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感情的沃土,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如在讲解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通过活动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纬度较高或纬度较低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内陆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岛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土范围,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伟大”“热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3.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每一个人对自己生长的家乡,总怀有一种天然质朴、有如子女对母亲般的感情,古今中外各个民族都有这种眷恋乡土的共同心理特征。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是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爱家乡之情人皆有之。
因此,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4.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教育
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可以把学习内容适当地拓宽与延伸,教师应结合各地的乡土地理实情,或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因时而异地建立有关的课外兴趣小组。
我在汶川大地震后,利用学校附近的地震监测站的资源,建立了地震监测小组,该小组得到科委和地震监测站等有关科研单位的支持,包括技术指导和仪器设备,一些同学说:“我们虽然还在学习,但能用我们的知识为地震测报贡献一点力量,使我们感到很自豪。”这个小组的同学对地震知识的学习十分认真,深受地震科研部门和群众的好评。
学校结合石林景区旅游景点成立的故事传说收集兴趣小组,开展的活动争取获得石林镇政府和旅游部门的支持,双休日和节假日,我们的学生当起了小导游。他们向游客介绍主要景观芦花湖、情侣石、万成奔腾、莲花争妍、香炉胜景、千塔雄矗、化石长廊、水上石林、天下第一石扇、地缝一线天等,还有多姿多彩、秀丽壮观的天门溶洞与地表石林交相辉映,浓郁、纯朴的苗家风情及婀娜多姿的民族歌舞使石林更添情趣。他们感到自豪,使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德育是地理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个环节,灵活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方法、途径,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地理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