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全椒县优质粮产业发展现状,对其制约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优质粮产业的发展对策,以加快全椒县优质粮产业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 优质粮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安徽全椒
中图分类号 F31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78-02
近年来,全椒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加快推进优质粮产业建设,积极打造生态粮仓;着力实施粮食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多措并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优质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1 全椒县优质粮产业发展现状
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08年全椒县粮食总产稳定在41.3萬吨,连续5年大丰收,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水稻平均单产9 960kg/hm2,小麦平均单产4 875kg/hm2。
1.2 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实施水稻良种补贴和农产品优质化示范工程,加速了优新品种推广,改善了粮食品种多、乱、杂的格局,粮食作物优质率不断提高。到2008年全椒县优质水稻面积达3.30万公顷,优质率达96%;优质小麦面积达1.47万公顷,优质率达98%。
1.3 粮食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粮食规模经营迅速发展,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椒县6.66hm2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111户,经营土地规模1 600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其中33.33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达6户。
1.4 粮食产加销日趋紧密
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良好,粮食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到2008年,全椒县拥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能力22万吨,“金同牌”系列大米、“儒林牌”系列大米、“雁湖牌” 系列面粉等名牌粮食产品畅销县内外;粮食加工企业采取“企业 基地 农户”的经营方式,常年与农户签订水稻订单3.33万公顷,小麦订单1.33万公顷,粮食产加销衔接更加紧密。
2 制约因素
2.1 耕地资源约束增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大量增加,耕地资源约束性不断加大。2000~2008年,全椒县耕地面积净减少222.20万公顷;同时,由于施肥不当、水土流失和耕地“占优补劣”等因素影响,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高产粮田比例减少,耕地产出能力下降。到2008年全县中低产田约1.67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60%。
2.2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田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弱,历史欠帐多,建设步伐缓慢,农田设施老化不配套,抗灾减灾能力差。全椒县旱涝保收面积3.4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80%,农机装备水平不高,水稻机插秧面积仅有10%左右。
2.3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全椒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干旱、高温、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全椒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00万公顷,绝收面积4 000hm2,病虫害发生面积5.45万公顷次,防治面积5.73万公顷次。
2.4 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高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成本增加,造成种粮比较效益低。据测算,2008年全椒县水稻、小麦生产成本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8%、4.1%,现金收入只有4 500~7 500元/hm2。
2.5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影响,种粮劳力科技素质下降。据调查,全椒县35岁以下的农民有70%以上外出务工,农村人口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文盲占总数10%左右,绝大多数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接受各种培训的农民不足农民总数的10%。
2.6 技术推广服务滞后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基层农技人员力量薄弱。全椒县仅有25人在基层第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缺少基本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服务设施简陋,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服务能力不足。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粮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灾害能力
抓住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好时机,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加强推进标准粮田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灾、减灾和避灾能力。创新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基础条件。
3.2 强力推进生态粮仓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把生态粮仓建设作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中心工作,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财力,优化区域布局,按照“五定”(定区域、定品种、定技术规程、定责任、定市场)的要求,建立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高产核心示范区和高产攻关点;层层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带动的方式,促进平衡增产。
3.3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增强粮食发展后劲
严格制订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沃土工程实施的步伐,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等级,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绿肥、增加有机肥、秸秆还田、科学施用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出台农机秸秆粉碎还田作业、增施有机肥补贴制度,补贴150~300元/hm2,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切实解决秸秆焚烧和培肥地力问题,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3.4 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促进技术推广应用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号召,加大农技服务体系办公场所、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及服务能力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机制创新,提高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在解决科技推广上的核心作用,以良种良法集成配套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集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3.5 加强农业装备能力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
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针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提高大功率、多功能农机具的补贴额度,扩大农机装备功能,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提高粮食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精少量播种、水稻机插秧、化肥深施、联合收获等农机化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标准化作业水平。积极培育农机化服务组织,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机划区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3.6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按照“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需要,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
3.7 依法规范土地有序流转,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
制订并尽快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服务,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种粮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
3.8 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以农药、种子、肥料管理为重点,完善农业生产资料管理相关制度,严格规定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和植物检疫,规范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加大市场督促检查力度,关键农时,对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杜绝坑农害农行为。建立粮食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快县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区域检测点建设,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粮食农残和重金属含量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3.9 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粮食加工业发展步伐
按照“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要求,以粮食优势产业带为依托、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的加工率、综合利用率和增值率。积极扶持金成米业、儒林米业、广平米业、同心雁湖面粉等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通过产业招商,引进1~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3.10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政策早到位、不缩水、不走样,进一步调动镇、村干部重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做好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工作,完善补贴政策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快补贴登记造册、张榜公布、资金发放等操作方法的创新,减少工作环节,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 优质粮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安徽全椒
中图分类号 F31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78-02
近年来,全椒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加快推进优质粮产业建设,积极打造生态粮仓;着力实施粮食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多措并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优质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1 全椒县优质粮产业发展现状
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08年全椒县粮食总产稳定在41.3萬吨,连续5年大丰收,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水稻平均单产9 960kg/hm2,小麦平均单产4 875kg/hm2。
1.2 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实施水稻良种补贴和农产品优质化示范工程,加速了优新品种推广,改善了粮食品种多、乱、杂的格局,粮食作物优质率不断提高。到2008年全椒县优质水稻面积达3.30万公顷,优质率达96%;优质小麦面积达1.47万公顷,优质率达98%。
1.3 粮食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粮食规模经营迅速发展,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椒县6.66hm2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111户,经营土地规模1 600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其中33.33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达6户。
1.4 粮食产加销日趋紧密
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良好,粮食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到2008年,全椒县拥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能力22万吨,“金同牌”系列大米、“儒林牌”系列大米、“雁湖牌” 系列面粉等名牌粮食产品畅销县内外;粮食加工企业采取“企业 基地 农户”的经营方式,常年与农户签订水稻订单3.33万公顷,小麦订单1.33万公顷,粮食产加销衔接更加紧密。
2 制约因素
2.1 耕地资源约束增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大量增加,耕地资源约束性不断加大。2000~2008年,全椒县耕地面积净减少222.20万公顷;同时,由于施肥不当、水土流失和耕地“占优补劣”等因素影响,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高产粮田比例减少,耕地产出能力下降。到2008年全县中低产田约1.67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60%。
2.2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田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弱,历史欠帐多,建设步伐缓慢,农田设施老化不配套,抗灾减灾能力差。全椒县旱涝保收面积3.4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80%,农机装备水平不高,水稻机插秧面积仅有10%左右。
2.3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全椒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干旱、高温、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全椒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00万公顷,绝收面积4 000hm2,病虫害发生面积5.45万公顷次,防治面积5.73万公顷次。
2.4 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高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成本增加,造成种粮比较效益低。据测算,2008年全椒县水稻、小麦生产成本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8%、4.1%,现金收入只有4 500~7 500元/hm2。
2.5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影响,种粮劳力科技素质下降。据调查,全椒县35岁以下的农民有70%以上外出务工,农村人口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文盲占总数10%左右,绝大多数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接受各种培训的农民不足农民总数的10%。
2.6 技术推广服务滞后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基层农技人员力量薄弱。全椒县仅有25人在基层第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缺少基本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服务设施简陋,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服务能力不足。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粮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灾害能力
抓住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好时机,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加强推进标准粮田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灾、减灾和避灾能力。创新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基础条件。
3.2 强力推进生态粮仓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把生态粮仓建设作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中心工作,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财力,优化区域布局,按照“五定”(定区域、定品种、定技术规程、定责任、定市场)的要求,建立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高产核心示范区和高产攻关点;层层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带动的方式,促进平衡增产。
3.3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增强粮食发展后劲
严格制订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沃土工程实施的步伐,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等级,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绿肥、增加有机肥、秸秆还田、科学施用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出台农机秸秆粉碎还田作业、增施有机肥补贴制度,补贴150~300元/hm2,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切实解决秸秆焚烧和培肥地力问题,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3.4 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促进技术推广应用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号召,加大农技服务体系办公场所、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及服务能力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机制创新,提高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在解决科技推广上的核心作用,以良种良法集成配套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集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3.5 加强农业装备能力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
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针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提高大功率、多功能农机具的补贴额度,扩大农机装备功能,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提高粮食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精少量播种、水稻机插秧、化肥深施、联合收获等农机化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标准化作业水平。积极培育农机化服务组织,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机划区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3.6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按照“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需要,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
3.7 依法规范土地有序流转,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
制订并尽快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服务,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种粮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
3.8 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以农药、种子、肥料管理为重点,完善农业生产资料管理相关制度,严格规定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和植物检疫,规范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加大市场督促检查力度,关键农时,对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杜绝坑农害农行为。建立粮食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快县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区域检测点建设,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粮食农残和重金属含量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3.9 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粮食加工业发展步伐
按照“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要求,以粮食优势产业带为依托、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的加工率、综合利用率和增值率。积极扶持金成米业、儒林米业、广平米业、同心雁湖面粉等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通过产业招商,引进1~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3.10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政策早到位、不缩水、不走样,进一步调动镇、村干部重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做好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工作,完善补贴政策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快补贴登记造册、张榜公布、资金发放等操作方法的创新,减少工作环节,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