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成人间活体供肝移植的手术技术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并改进成人间活体供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施行了16例成人间活体右半供肝移植.手术中改进了技术,包括右肝静脉重建、肝中静脉分支搭桥、肝动脉搭桥及胆道吻合等.结果所有供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移植肝与受者重量比(GRWR)为0.72%~1.24%,其中9例<1.0%,2例<0.8%.手术除了采用移植肝的右肝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外,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5例取自体大隐静脉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间搭桥,保证了右肝流出道通畅.最早手术的2例受者中,1例发生肝静脉吻合口狭窄,另1例发生小肝综合征,最终导致死亡.后阶段手术的14例受者均未发生小肝综合征;发生并发症5例,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栓塞、胆漏、左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1例再次肝移植后因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结论活体供肝移植中采用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重建的方法,可有效避免发生小肝综合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的处理方法,评价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形成对肝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270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267例受者中,术中明确存在门静脉血栓者21例,占7.8%,其中12例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按照Yerdel门静脉血栓分级法,1级8例,2级5例,3级6例,4级2例.肝移植术中根据门静脉血栓分级的不同,采取相应处理方式
本中心于2005年1月为1例1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胰液空肠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报告如下。
期刊
经皮穿刺、右心室取材的心内膜心肌活检最早是由Caves等[1]在1973年应用于临床,现在已成为诊断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标准检查方法.心内膜心肌活检通常是在DSA室X线透视下进行,患者和操作者均要暴露在放射线下,而且1次检查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因此也限制了心肌活检在临床上的应用。
期刊
患者为男性,肾移植术后4年.8 d前发现左小腿外侧有一质硬肿块,直径约3 cm,色暗红,肿物中心呈紫褐色,无明显疼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在当地医院行肿物切开引流术,引出血性液体约10ml,术后出现左膝关节疼痛及畏寒、发热,此后数天右下肢及面部陆续出现类似肿块.患者于2003年3月10日入我院。
期刊
期刊
重型肝炎发病迅速,预后差,患者经内科治疗存活率仅有20%~40%,10年存活率仅为10%~20%,但施行肝移植后患者1~3年存活率可达50%~75%,所以肝移植已成为重型肝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期刊
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种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酶,它在组织纤维化、肿瘤侵袭、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器官移植后慢性移植物功能丧失中的作用,近年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迄今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以及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的报道较多,但它在肝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尚不明了.为此,我们以正常肝组织、发生肝硬化的肝组织、移植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肝组织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
期刊
心脏移植手术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随着心脏外科的迅速发展和高效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受者的长期生存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1].2002年4月至7月间,我院为2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实施了原位心脏移植术,受者均存活3年以上,术后进行了全面的临床随访,现将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黄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黄疸发生的原因及临床特征.结果87例患者中,术后46例(52.87%)发生黄疸,共发生21种并发症,有17种(80.95%)并发症伴发黄疸,导致黄疸发生的常见原因依次为缺血.再灌注损伤(n=25,28.73%)、胆道并发症(n=23,26.44%)、急性排斥反应(n=19,21.84%)、药物性肝损害(n=4,4.60%)、
患者为男性,40岁.肝移植术后8个月,出现腹胀、皮肤及巩膜黄染2个月.既往有脾切除史.入院彩色超声波及血管造影检查提示门静脉吻合口狭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