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霖:“校长爸爸”给孩子最温暖的陪伴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因为微胖的身材,圆圆的脸,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笑起来特别和蔼可亲,又无时无刻不在学生身边,让人感到这是一位既可亲近又可信任的长者,郑霖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校长爸爸”。
  2014年9月,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重师附小)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成为“校长爸爸”快五年时间,郑霖像一位父亲一样,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带领这所年轻的学校,“创造一些新的小学教育,实验一些新的学校课程”。“小先生”代课点燃职业梦
  从教二十多年,郑霖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教师梦”。
  刚上小学,郑霖有幸遇到一位慈祥的启蒙老师——何瑞祥老师。何老师教语文,对学生和蔼可亲又循循善导,课堂上的语言、神态和动作,都让还是小学生的郑霖感到有滋有味儿。
  四年级时,有一次何老师生病了,语文课没人上。作为班长,郑霖被同学们簇拥着走上讲台,当了一回“小先生”。这位“郑老师”上起课来有模有样,还得到了校長的表扬。虽然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郑老师”让人忍俊不禁,但让郑霖觉得,当老师特带劲儿,开始慢慢埋下一颗热爱教师职业的种子。
  后来收到中师的录取通知书,在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和读高中上大学的憧憬中,为给家庭减轻负担,郑霖毅然跨入江津师范学校的大门。
  毕业后,郑霖留在江津师范附小任教。三年后,在自愿申请下,郑霖来到稿子中心校,开始了一段山村学校的支教生活。
  支教生活是艰苦的,但山村孩子特有的淳朴无时无刻不打动着郑霖。“老师,我帮您提水。”“老师,我帮您去买油。”……房间里总是摆满了学生采来的山花野果,还有五彩斑斓的岩石块。山村学校默默无闻的老师和纯朴真诚的孩子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时刻撞击着郑霖的心房。
  在郑霖的支教总结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的村小距离稿子中心校有两个小时的路程,一到雨天,泥泞的小路寸步难行。有的老师每天骑着破车往返,有的学生天不亮就起床,照着电筒起来上学。已经接近严冬,还有的孩子提着鞋子、赤着脚走在上学的路上……如果没有来到这里,可能永远都体会不到山村教师工作的困苦和孩子们求学的艰难,永远都感受不到他们的崇高。他暗下决心,要将更多的心力倾注到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
  新学校的“开荒”与“破土”
  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校长,郑霖用了17年时间。在这17年中,郑霖无论是担任一线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喜欢跟学生在一起,并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倡导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个体个性生长的需要,使教育成为让学生生命增值的过程。
  终于,机会来了。当他选择重师附小这个“新生儿”,第一次走进学校时,距离第一批新生入学仅剩不到两个月时间。“放眼望去,草木疯长,满地荒芜,许多植物长得比我还高。”郑霖回忆道。学校现在的校舍是一所已停办的国际小学,尽管硬件设备十分完善,但已荒芜两年,需要重新整理。
  七月,是“火炉”重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顾不上炎炎烈日,郑霖干劲十足地投入到新学校的环境整理中,修剪杂草、重新种植花草,跟大家一起动手组装桌椅,为孩子们打造种植园、养殖园。正如一位细心的爸爸在精心装扮孩子的房间,郑霖力所能及、事无巨细地做着一件件“小事”。
  仅一个月时间学校就重新焕发生机。新学期,除了清新整洁的校园环境,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这里部分呈六边形的教室和建筑,这与学校推行的小班教学完美契合,让老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郑霖甚至拆掉了教室里的讲台,低年级的学生围坐在一起,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行对话。
  环境的打造仅仅是新学校出发的第一步。如何让挑剔的家长从心底认可、接受这所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作用,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呼吸与生长”?如何实现新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破土”?这些,无不考验着郑霖的办校智慧。
  在学校的办校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段旅程,优质的教育需要用心陪伴。
  从这段旅程一开始,郑霖就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早晨,郑霖都会在学校门口与孩子们打招呼,迎接师生、家长的到来。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刚建校时,学校只有2个班,我认识每一个学生,能叫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说起来,郑霖颇为自豪。而现在,学校有600多人,20多个班,虽然认不完所有学生,但郑霖想方设法创造机会用更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
  于是,校园里能看到:大课间,郑霖穿梭于孩子们游戏、锻炼的队伍,排在学生身后一起跳长绳;午饭时间,他端着饭碗各个班级串门,与学生聊天……多一些陪伴就多一些了解,“校长爸爸”名副其实。
  “创造一些新的小学教育,实践一些新的学校课程。”这是宣言里的另一句话。
  何为“新”?何为“实验”?从学校的特色课程中便可探知一二。
  重师附小的课程主要分为文化类课程和项目(主题)类课程两大形态。“我们把所有学科整合成语言类、数理类、艺体类、实践类四大课程群,开设社团课程涵养志趣。”郑霖说。
  在课程的实施上,郑霖也带领学校大胆突破。他认为,对于有些课程来说,40分钟一堂课远远不够。于是,在重师附小的学生课表中,能看到1小时一节的长课、项目课,也有中午15分钟的书法课,10分钟的晨诵课、20分钟的暮省课也是每日必修。
  这样的创新与突破在建校之初为郑霖带来不小的麻烦。“当时很多家长不理解,认为我们这样的‘特立独行’会把学生的基础丢掉。其实,我们在大胆整合前经过了重师教育专家及学者、业内人士论证,每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有保底,在对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达标的基础上,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到后来,看到学生在学业上并没有落后于同龄人,玩得高兴、学得开心,每天期待着上学,家长们释然了,从最初的反对者变成郑霖的坚实拥护者。
  小学生拉练“刷屏”朋友圈
  2019年4月4日,包括郑霖在内,重师附小的教师们微信运动步数人均30000 ,几乎“刷屏”朋友圈——这一天,学校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远足拉练,全校师生一起,连爬带走完成了近20公里路程。   重师附小位于重庆市大学城,相对于城区闹市的拥挤,这里背靠缙云山脉,路宽、车少、风景好。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的实践课程?郑霖一直在思考。
  为什么是实践课程而不是实践活动?在郑霖看来,课程区别于普通活动在于有更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带着教育的预设与思考。他认为,课程就像是跑道,需要学生一步一步去经历,没有这样的经历,学生成长路上会有遗憾。
  如今,远足拉练已成为每个年级学生的必须课。这样的课程有多受欢迎?看看学生自己怎么说吧:
  大课间,郑霖穿梭于孩子们游戏、锻炼的队伍,排在学生身后一起跳长绳;午饭时间,他端着饭碗各个班级串门,与学生聊天……多一些陪伴就多一些了解,“校长爸爸”名副其实。
  “天刚蒙蒙亮,我便被心中那只急切想远足的小鳥给叫醒了。我一骨碌爬起来,收拾好东西,匆忙吃过早餐,便飞奔到学校。我恨不得立马踏上远足之路,心儿早已飞向了崇山峻岭。”
  “远足那天,我六点钟准时起床来到学校。听完校长讲话,鼓励我们,我们就高兴地出发了。20公里的长途跋涉,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坚持、分享、担当。”
  学生对远足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郑霖介绍:“今年的远足拉练头天晚上下了大雨,我们的队伍要经过一个山坡,山陡路滑,老师用棍子在前面开路。遇到不好走的地方,学生们手脚并用,前面的老师拉,后面的同学推,大家齐心协力完成这段路程。”
  虽然路程艰苦,一路也伴着欢声笑语。学生讲故事、背古诗,郑霖穿梭在队伍中,和学生聊天、互动、唱歌。在一个陡坡处,左边是竹林,右边是3米多高的堡坎,郑霖站在堡坎边保护着学生一个一个安全通过。有孩子跟他开玩笑:“千万不能碰‘校长爸爸’,一碰他就掉下去啦。”
  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与学生的互动让郑霖既开心又暖心。更让他高兴的是,此次远足,小到餐巾纸,大到野餐垫,所有孩子都实现了自己的东西全程自己背着走。郑霖说:“远足刚开始的时候,有不放心的家长跟在学生身边喊着‘幺儿’‘宝贝’,又是递水又是背包,担心饿着渴着累着,老师劝阻几次都没用。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家长慢慢了解、放心学校的教育,即使跟着一路,也只是走在队伍后面,绝不打搅学生。”
  推倒校内与校外的无形藩篱
  地处“大学城”,重师附小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学中的小学”,而郑霖的理想是要实践一所“小学里的大学”。
  在郑霖看来,这绝不是好高骛远,他也在不断地思考、探索,如何拓展教育的宽度。他在校园里设银行、图书馆、俱乐部、种植园、养殖园等,并以校园自治的方式,定期开放联动,把学校周边资源纳入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如整合周边商业体、轨道交通公共环境、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等,推倒校园与社会的无形藩篱,助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
  打通家校链接、架设家校共育的“桥梁”,是郑霖的重要一步。学校有部分学生家长是大学的教授、博士,在“家长课堂”中,他们从学术殿堂走进小学课堂。“家长带来的知识是其次,在这过程中营造的环境和氛围,搭建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纽带更为重要。”郑霖对此表示。此外,利用重师和大学城的资源,与大学校园进行互动,也成为重师附小学生日常课程的一部分。
  郑霖始终认为,学校的“墙”不能把学生“圈”起来,未来,学生始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他提倡学以致用。比如,学校的“美食DIY”课程,要求学生每年学会一道菜,六年能做家常宴。
  每年秋季的野炊主题课程就是学生的实践场所。野炊中,郑霖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生感叹的:“这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菜。”
  他笑着解释:“在野炊之前的一周,每个孩子都会在家反复练习一道菜,直到满意为止。学生为此付出了努力,最后把成果分享给同伴,体会到的不仅是美味,更是成功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
  郑霖的孩子也在附小,曾经为了准备野炊的菜,家人吃了整整一个星期的番茄炒蛋。在家人的鼓励下,孩子一次比一次炒得好,也因此变得更自信,在野炊上一展身手。
  “附小的学生一个人在家时也能为自己做饭吃,而不是只会点外卖。”郑霖说。
  就像一位家长,里里外外操持着孩子的一切,也和孩子一起成长,郑霖热爱并享受他的工作,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所做的事都让他兴奋。对附小的学生来说,这个校长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儿”,他就像“爸爸”一样陪伴在他们身边,可以在早晨的校门口为他们整理皱巴巴的红领巾;可以在山路溜滑时伸出厚实的手臂;可以与他分享在草丛里新发现的小虫子……“校长爸爸”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给予他们最温暖的陪伴,可亲,可敬,又可爱。
  后记:在我们采访进行的过程中,“咚咚咚……”,校长室的门被敲响了。郑霖打开门,五六个快毕业的孩子提着几袋衣服站在门口。原来,这是六年级的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学校运动会上进行方队表演的服装,孩子们临近毕业,想为母校留点什么,这套服装刚好可以作为学校国旗班升国旗时的制服。于是他们自发地把服装捐献给学校。这不,就找到了校长。
  抛开教科书和作业,忘记考试背后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最有价值的体现。没有人指挥,没有人要求,学生从心底里为学校着想,感恩母校,这样的学校一定是学生深爱着的。这不就是学校教育的成功吗?
其他文献
近年来,石首市为加强干部平时考核,规范干部年度考核,客观评价、合理运用干部工作实绩,努力构建“一档二考三评四用”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干部考核任用。  规范“一档”  建立数字实绩档案  为科学考核管理干部,石首市建立了一整套干部实绩档案登记、归档、运行的管理制度。把建档范围由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扩大至全市乡镇办区和市直全员,分层分类形成干部实绩电子档案,建立干部档案数据库。  档案首先要“客观全面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  从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到建设时期讲奉献、敢登攀,再到改革大潮中勇探索、闯新路,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时代先锋——党的历史中,有信仰、有意志、有勇气,有宗旨、有传统、也有警示,蕴藏着盛衰兴亡的哲理,饱含了治国理政的智慧,储存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揭示了动荡不安的深刻教训。  党的历史有跌宕起伏,人的一生有逆境顺境。广大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深读
在飞机上拍到的彩虹在佛罗里达州上空出现的彩虹云  1.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彩虹的歌?也许是因为这一美丽而短暂的神秘气象现象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浪漫,也许是因为没有人看到相同的彩虹。  2.想象一条来自太阳的假想线,在你身后的某个地方,连接你的后脑勺、眼睛和太阳,并向你的面前延伸,那么与这条线呈40~42度夹角的地方,通常就是彩虹所在的位置。你看到的任何彩虹都会围绕着这个轴。  3.事实上,如果你有丰富的
“我捐100元,我捐500元……”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七一”前夕,秭归县组织开展了资金募集活动,建立了精神上激励、生活上保障、发展上帮扶的“三位一体”党内关爱帮扶基金。  “60年的党龄,60年的光荣,我们退休不退志,退岗不‘褪色’。入党这么多年,党组织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一定要继续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7月5日,长江村党总支书记崔旭东给党龄60余年的党员柳龙祥颁发并佩带上
“在走访调研课题中增进基层认识,在服务居民中增强了群众意识……”即将离开梨园街道的“小陈”这样感言。  “小陈是今年第5个被武汉市直机关看中选拔出去的年轻干部。”说起梨园青年知行社,街道党工委书记熊贤斌津津乐道,“发挥理论优势,补齐实践短板,让他们在服务一线中锻炼。”  这是梨园街道落实党建责任,通过组建一支队伍、打造一个民心工程、拓展一个阵地、开发一个服务平台等“六个一”党建活动成果的缩影。  
今年59岁的宋明照,是利川市沙溪乡农村福利院院长、二级主任科员。在福利院工作的20多年,他當家管钱,是院长更是儿子;他默守高山,是责任更是爱心。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利川市沙溪乡农村福利院成为老人们安度幸福晚年的乐园。  50天看家护院,是门卫更是亲人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匆匆的脚步,偏居大山的沙溪乡福利院也不例外。疫情防控战打响,老年人属于易感人群,是疫情防控的重点
【摘要】师资问题是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调查表明,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存在数量不足、流动率高、后继乏人,职前教育薄弱、专业素质较低,职后培训缺失、自主发展意识淡薄等问题。幼教师资培养院校应当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肩负起为农村学前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幼儿园;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2-0
七月的风热热的,吹遍大街小巷,我追随着风的脚步,寻找一丝清凉。  耀眼的日光刺得人浑身发软,公园里池塘的荷花似乎病恹恹的,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蝉儿在树上有气无力地叫着,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刚下钢琴课的我情绪有些低落,炎热的夏日灼烤着我,似乎烧干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无力地看着这世界,一切似乎都睡着了,黯然失色。  忽然,一袭长衣飘进我的视线。转过身,一位身着灰色长袍的老人映入我的眼帘,
《三国演义》的刘备、《西游记》的玉帝、《阿凡达》的杰克、《琅琊榜》的梁帝,大雄、加菲猫、怪兽萨利文……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影视形象的中文配音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影视配音艺术家李立宏。  成长于译制片黄金年代的李立宏,喜欢看外国电影,喜欢模仿里面的人说话,喜欢朗诵,对声音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畢业后,李立宏留在播音系任教,后来在导演表演系教配音和说
2016年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的百年诞辰,爱好童话的迪士尼为他献上了最美好的致敬,那就是让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真人电影《圆梦巨人》(The BFG:Big Friendly Giant)。影片改编自罗尔德1982年所写的中篇童话《好心眼巨人》。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讲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与一个叫“好心眼”的巨人之间发生的友谊童话,故事里,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偎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