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龙头”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鼓励质疑问难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从质疑问难开始。巴尔扎克把提出问题看成科学发现的起点。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小学生具有爱提问题的良好心理品质,这是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绝好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多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即使是他们的问题不着边际,远离主题,教师也应肯定他们的这种敢于提问的精神。我教学《闰土》时,有学生问:“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我反问全班同学:“你们谁知道?”同学们只摇头。“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了什么?”有的同学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这个学生的提问虽然偏离了主题,但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敢于质疑,这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教会独立思考
对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当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做到三点:
1.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马上做出正确的解答。他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2.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发言下达“判决书”。表明“是”与“否”的态度。这样会挫伤被否定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发言的情绪,有时甚至会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同时容易造成学生“唯老师独是”的依赖心理,在问题的是非判断上举棋不定出现“等米下锅”的现象。
3.学生的答案不着边际时,教师不要武断地加以制止,急于出面代理,而是要适当地启发诱导,使学生思维回归主题,让学生品尝正确解答问题的愉悦,以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有时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钻空子”的机会,并设法让学生钻上这个“空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三、提倡标新立异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师长怎么说学生怎么做,不敢越雷池半步。把学生“塑造”成一个人云亦云、循规蹈矩、亦步亦的“木偶”,他们的奇思异想,创设欲望在禁锢中被磨灭,一切唯上,唯书,跟在别人后面走,这怎么能成为创新人才呢?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思维,敢于标新立异。这里的标新立异是指提出的观点、见解、想出的办法立意新奇,不落俗套,富有创见。要标新立异就是要脱离旧的习惯思维的束缚,打破常规,想别人所未想,发别人所未发,独出新裁,不同凡响。教師要善于捕捉学生中闪现出的每一点创新思维的火花,巧点拨、妙引导,留住这些偶尔闪现的火花,使之燃烧出熊熊的火焰,产生巨大的能量。一位教师在教学《所见》这首古诗时,在学习最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牧童的“立”,不应该理解为站在地上,而是应该理解为站在牛背上。”真是出语不凡。这正是学生不同于他人的思维创新。这位教师表现更出色,临场不乱。他先是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和现实生活中的实情,在集体讨论中使学生搞清了牧童“立”的地方应该在地上,而不是在牛背上。
四、激发联想想象
结合课文分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上就会出现思维火花的透射,创造之泉的奔涌。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记叙文,而且体裁多样、文质兼美、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品味,许多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课文不仅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而且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的绝好材料。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运用这些材料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发展学生想象中,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符号把“话”变成“画”,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不断发展。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教师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再造想象,想象出北大荒草海景色,并要求学生把自己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这样就使学生从有限的想象到无限的画外之境,无形中发展了思维,拓宽了思路。“在想象中睁开眼晴来”,或让学生口头描绘,或据诗配画,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又能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龙头”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鼓励质疑问难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从质疑问难开始。巴尔扎克把提出问题看成科学发现的起点。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小学生具有爱提问题的良好心理品质,这是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绝好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多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即使是他们的问题不着边际,远离主题,教师也应肯定他们的这种敢于提问的精神。我教学《闰土》时,有学生问:“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我反问全班同学:“你们谁知道?”同学们只摇头。“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了什么?”有的同学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这个学生的提问虽然偏离了主题,但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敢于质疑,这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教会独立思考
对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当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做到三点:
1.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马上做出正确的解答。他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2.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发言下达“判决书”。表明“是”与“否”的态度。这样会挫伤被否定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发言的情绪,有时甚至会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同时容易造成学生“唯老师独是”的依赖心理,在问题的是非判断上举棋不定出现“等米下锅”的现象。
3.学生的答案不着边际时,教师不要武断地加以制止,急于出面代理,而是要适当地启发诱导,使学生思维回归主题,让学生品尝正确解答问题的愉悦,以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有时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钻空子”的机会,并设法让学生钻上这个“空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三、提倡标新立异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师长怎么说学生怎么做,不敢越雷池半步。把学生“塑造”成一个人云亦云、循规蹈矩、亦步亦的“木偶”,他们的奇思异想,创设欲望在禁锢中被磨灭,一切唯上,唯书,跟在别人后面走,这怎么能成为创新人才呢?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思维,敢于标新立异。这里的标新立异是指提出的观点、见解、想出的办法立意新奇,不落俗套,富有创见。要标新立异就是要脱离旧的习惯思维的束缚,打破常规,想别人所未想,发别人所未发,独出新裁,不同凡响。教師要善于捕捉学生中闪现出的每一点创新思维的火花,巧点拨、妙引导,留住这些偶尔闪现的火花,使之燃烧出熊熊的火焰,产生巨大的能量。一位教师在教学《所见》这首古诗时,在学习最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牧童的“立”,不应该理解为站在地上,而是应该理解为站在牛背上。”真是出语不凡。这正是学生不同于他人的思维创新。这位教师表现更出色,临场不乱。他先是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和现实生活中的实情,在集体讨论中使学生搞清了牧童“立”的地方应该在地上,而不是在牛背上。
四、激发联想想象
结合课文分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上就会出现思维火花的透射,创造之泉的奔涌。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记叙文,而且体裁多样、文质兼美、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品味,许多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课文不仅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而且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的绝好材料。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运用这些材料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发展学生想象中,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符号把“话”变成“画”,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不断发展。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教师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再造想象,想象出北大荒草海景色,并要求学生把自己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这样就使学生从有限的想象到无限的画外之境,无形中发展了思维,拓宽了思路。“在想象中睁开眼晴来”,或让学生口头描绘,或据诗配画,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又能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