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阎肃乐在其中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14日,新华社公开发表习主席一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会上,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代表军队文艺工作者发言时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阎肃的发言得到与会者充分肯定,习主席指出:“这是强军的风花雪月,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全国十几亿观众在电视前观看了这段对话,平时总是笑容可掬的阎肃此刻神情肃穆。“强军的风花雪月”一夜之间被人们记住。
  人气超高的“定海神针”
  2015年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降重举行。党和罔家领导人与6000名中外人士观看晚会。
  晚会结束后,作为主创人员的阎肃在退场时遭遇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波折”一拨又一拨参演人员把阎肃围堵在退场的路上,争着跟他合影从小学生合唱团到专业演出院团,再到来自民间的老年人演出队……到最后,阎肃被生生从人群中“抢”上了车,车子还是被堵在了停车场,85岁的阎肃不得不从车窗中探出半个身子跟大家合影。阎肃是创作者,既不是歌手也不是演员,然而这个似乎永远哈哈笑着的老人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你可能不熟悉他的每个侧面,但你只要稍微了解他,就会爱他
  有阎肃在的地力,气氛总是团结的,融洽的原因很简单,阎肃辈分高、地位高,有他“镇场”,气氛自然会被他笑呵呵地带向和谐。
  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室主任、与阎肃一同参与晚会创作的温中甲说:“他就是喜欢参与这种活动,这种国家级的大型活动很少有稿酬,但他表现出的‘乐在其中’和巨大的激情让你很难想象他已经80多岁了。”
  早在去年3月,阎肃就受命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策划编创任务。
  阎肃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在全国没有几个人能和我一样,作协、音协、剧协、曲协、视协,我都是会员,一般人很少跨这么多协会。做点事做晚会,最需要这么一个人。为什么他们老让我去?就足这个原因,我是个杂家,哪样都通,门门都涉猎。你说两洋音乐,我不次于学专业的;你说革命歌曲,我会很多,他们一搞老歌晚会,我张嘴就来”。
  正因为博采众长、睿眢有道,阎肃成了重量级文艺大策划,先后为许多重大文艺活动担当艺术顾问、总策划或者总撰稿。不管是音乐、舞蹈,还是小品、戏剧,在各个艺术门类中,阎肃都是个“点子大王”,也是很多导演的主心骨大家都愿意和他合作,也因此,有人把他比作文艺界的“定海神针”。
  这一次也不例外。“有阎肃就有主心骨”成了主创团队的共识。岁数虽然不小,但思想一点都不落老。新点子很多的阎肃在这一台晚会中,就横跨了核心创意组和顾问组两支“队伍”。而晚会题目《胜利与和平》的“胜利”二字,便是阎肃定下来的主旋律。
  在晚会为期半年的编创、策划过程中,这根“定海神针”每每第一个到达会议现场,沉默听完所有人的发言,而后择取其中精华部分加以总结归纳、穿针引线。提起很年代久远的老歌,大家还在张罗着查资料的时候候,阎肃一张口就唱了出来,有板有眼,不出差错。唱完之后,连创作背景乃作者轶事都能讲出来一二。
  爱笑的阎肃到哪儿都能把气氛搅活,但任务面前阎肃从来都不打马虎眼曾有人提议在晚会中选用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插曲《啊朋友再见》这是一首全世界人民耳熟能祥的歌,所有人都喜欢,只有阎肃指出来:“歌是好歌,但这是一首意大利歌曲改编的,放在反法西斯这个主题下不合适。”经过核实,确如阎肃所言,没有人能够不叹服。
  没有办法统计阎肃的脑海里究竟装下了多少美好的旋律和故事,更没有办法测量他的胸怀中究竟存下了什么样的情怀。
  从紧张的战争年代走来
  阎肃原名阎志扬,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4岁受洗,身上点了圣水,教名为“彼德”。7岁那年,抗战全面爆发,一家人在战乱中从河北保定逃往湖北,又逃难至重庆,投奔父亲的教友,流落在重庆教会的“真原堂”。一年又一年,小小的阎志扬成了教会学校的尖子生。
  就在主教一心准备推荐他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当作未来的“精深教父”重点培养时,1946年,阎肃却决定离开修道院,报考重庆南开中学愤怒的主教不得不放走了16岁的阎忠扬。这位刚刚接触新思想的少年一去,从此走进了时代的滔天巨浪,再也没有回头。
  那是个新思潮涌动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着动荡中的中国社会,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正在学堂里接受灵魂雕塑的莘莘学子。少年阎志扬先是加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继而在大学中很快地接触到地下党组织。1953年,23岁的阎肃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阎肃”这个名字诞生于1950年。这年,他响应党的召唤,中止学业转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前身)工作。团员的光荣感让他保持了高昂的工作热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青年团西南工委有意向艰巨任务:组建一支青年艺术工作队。由于阎肃在读书时是大专部文艺部副部长,几乎所有文艺骨干都熟,这项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他身上。阎肃欣然受命,文工团很快组建完成。
  因为总爱开玩笑、讲故事,有人给他提意见,说他太不严肃。他说:“说我不严肃,那我干脆把名改成阎肃。”可高了名,他仍然严肃不起来时。至今日,每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还是自带一串“哈哈哈”的“音效”,伴随着那张笑呵呵的弥勒脸。
  但嘻嘻哈哈只是表面,1953年,阎肃热血沸腾,一天到晚嚷着要上前线。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新冲过在千疮百孔中刚刚复苏,战火再次燃烧到与朝鲜一江之隔的新生共和国。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要抽人随部队一道到朝鲜前线慰问。阎肃激动得立马主动请战。
  白天,阎肃来到部队战斗一线,了解各连队的英雄事迹;傍晚,他就现编现写现唱,表演给战士们看。那时候在战场上,他能编故事,说相声,又能唱,还能跳舞,扮演过侦察兵,也演过美国大兵。前线,敌机无休止地轰炸,缺水少粮,吃的只有炒面,没有蔬菜,每天连觉都睡不好。   有一次,阎肃从一个阵地到另外一个阵地去演出,徒步翻过一座山时,他惊呆了!山冈上的墓碑一座连着一座,一片接着一片,漫过成片的山林,那是无数志愿军官兵在那场战争中用血肉垒起的最悲壮的“阵营”!一座座墓碑纵成列、横成排,顺着山势立起每个碑石高二尺、宽尺余,上方涂刻着一颗红五星,标明牺牲者的身份,所有的墓碑都朝着祖国的方向。阎肃往墓碑前站了好久,想起许多,一股悲壮的豪情久绕心头。想一想他们,自己还有什么不能付出、不可以付出的的呢?
  从朝鲜战场回来,阎肃强烈要求入伍,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不久加入了党组织。从此以后,他抱定了把自己一生完全彻底交给部队的坚定信念。
  1955年大军区撤销,西南军区文工团没有了,他调到空政文工团工作,到了1959年空政文工团的领导说,你去搞创作吧,他就搞创作了,一直到现在。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也不管是面对磨难还是经受诱惑,风风雨雨几十年,什么也改变不了他一颗从军报国心。早些年搞运动,许多人跟风跑,他却沉到部队搞创作,后来有人打他的小报告,在整风中批他斗他;因为写《江姐》,有人把他家的四面墙上都贴满了大字报,还让他接受审查。不管受多大的委屈、吃多大的苦,他始终咬定一个念头:只要让我留在部队,让我干什么都行!上个世纪70年代,一位上级领导看上他的才华,曾3次劝他脱掉军装,调到国家一个重要部门重用他,他却坚定地说:“我从参加革命以来,什么都可以放弃,但唯有这身军装最难舍弃!”
  带着《江姐》见主席
  翻开阎肃作品集,满满都是几代人的回忆。从上世纪60年代的《我爱祖国的蓝天》《红梅赞》到80年代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北京的侨》《敢问路在何方》《天竺少女》,再到90年代的《雾里看花》《梦里水乡》,2003年的《变脸》至今热度不退。一个艺术家,做到肃肃这一步,除了“传奇”,别无词汇可以形容了。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在新中国几代人的眼里,没有哪个歌剧比《江姐》更熟恶,没有哪首曲目能比《红梅赞》更流行。
  1964年11月的一天,《江姐》仍在热演。那天晚上,阎肃正准备回宿舍,不小心还在大院门口的建筑工地上蹭了一裤子的石厌。刚走到团门口,突然,一辆占普车在身边停下,车上人喊道:“阎肃,你在这儿啊!找你半天了,快上车,有紧急任务。”
  阎肃那大身上只裹了件又破又旧的黑棉袄,老棉裤上沾满了石灰,围着条大围脖,几天没刮胡子,尽显“邋遢本色”,阎肃不修边幅也习惯了。来人看了一下,也显出无奈的样子,但还是催道:“快上车吧,来不及了!”阎肃赶紧上了车。车在拐过几条街后,直接开进了中南海。进入中南海后,经过几道岗哨询问,司机答:“是阎肃。”哨兵随即立刻放行——是毛主席想见见《江姐》年轻的编剧。
  车子在一幢小楼前停下,阎肃随工作人员走进一个小会客厅,毛主席已经等在那里。阎肃见到毛主席,激动紧张得一时不知该如何足好,按说应该行军礼吧,可又没有穿军服,而且觉得自己当时的那身打扮,尤其是满腿的石灰,满脸的胡子也实在是过于狼狈,只好傻傻地站在那儿。这时,毛主席向阎肃走过来,阎肃灵机一动,给主席鞠了个大躬:“毛主席我来晚了!”又赶紧握住毛主席伸过来的于,弄得毛主席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2008年中国歌剧高峰论坛,精选中国80年历程中的8部歌剧,制作纪念邮票,阎肃创作的《江姐》《党的女儿》2部人选。
  1962年,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
  那时,阎肃刚刚创作完成独幕歌剧《刘四姐》,拿着稿费,和几个同事们到北东来顺吃涮羊肉。酒过三巡,众人把目光转向阎肃:“咱今儿‘吃’完了,‘刘四姐’,明儿呢?”阎肃被同伴一语逗乐:“我刚看过《红岩》,里而有个‘江姐’,排出来一定很有教育意义。”
  阎肃想到了他早年随家逃往重庆的流亡生活。在那里,他参加学生运动、闹学潮,与地下党组织的英雄们搞上改、清匪反霸,还去过歌乐山的“中美合作所”。
  收拾起小说《红岩》,阎肃登上了去锦州妻子老家探亲的火车。住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闭门18天后,《江姐》初稿完成。
  经过两年精磨锤炼,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反复排练修改,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歌声,一边和面一边哼唱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1964年9月,歌剧《江姐》一经问世,在全国公演后引起巨大反响,一年间演出286场,数百家文艺团体同时上演。10月13日晚,毛泽东在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毛泽东看得很专注,这也是毛主席看过的唯一一部歌剧,第二天他便接见了剧组的同志们。年底,剧组准备去南方演出,毛泽东再次鼓励:“我看,你们可以走遍全国,到处演,去教育人民嘛!”
  “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咱们就跟着它的脚步走,走过黑夜是黎明:”这段歌词出自阎肃为歌剧《党的女儿》所作的一首咏叹调。
  那是1991年党的70岁生日,阎肃创作献礼歌剧《党的女儿》,18天完成了创作任务,总政歌剧团原团长、该剧作曲王祖皆说:“阎肃老师我对他的印象就是政治上非常坚定,对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当时而面临一个外环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个内环境三天一场戏,他作为一个老人,不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饱满的政治热情是完成不了的。”
  江姐也好,田玉梅也好,常带着坚不可摧的信仰,在大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一鸣惊人,在阎肃的笔下,她们的身后是党,她们甚至就是党的化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阎肃,同样在书写血与火中永生的信仰。
  阎肃85岁,对一般人来说,或许是该到了回眸人生、总结成就的时候然而阎肃不久前还向车旅作家王树增要了一套他的新书,每天坐在楼下的大树下仔细阅读。
  在《胜利与和平》大型文艺晚会的排练现场,阎肃与温中甲两人走出门去吸烟。看着北京的天,阎肃笑容如故:“到80周年纪念的时候我就参加不了喽,那时候我郁老得流哈喇子了!”温中甲赶忙回道:“不会不会,你这身体再干十年没问题!”
  晚会后,阎肃病倒了。不久后,阎肃的老搭档、空政文工团作曲家孟庆云拿到阎肃最新的词作《风花当月》准备谱曲“老搭档,不知道这是不是响俩的最后一次合作?”
其他文献
为了打响新年“初秀”,杨代生精心筹备了两天,本想着在演练场上大显身手,没想到却在阴沟里翻了船。请看——  “头牌”放异彩  “我走后,它们可就交给你了,记住这是我们班的‘头牌’,一定要研究透,好好维护……”每当想起班长退伍前的嘱托,杨代生都倍感身上的责任重大。  而班长口中的“头牌”,不是别物,正是参加过多次演练,出色完成各项收发任务的四台叉车。  作为73823部队新任检修班班长,虽然管理着十余
期刊
某型试验任务正在戈壁深处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笔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他们的搜索共作和野外生活。  戈壁滩上强烈的太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几辆搜索车穿梭过如蛇一样蜿蜒细窄的搓板路后,缓缓驶进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里。  数百公里后终于到了目的地,他们根据理论航迹找到观测点,找个背风的沙梁边把车停好。只见“搜索专家”二级军上长赵同军与四级军士长芦传江分别在对讲机里确定理论落点具体位置。距离近2公里的他们各自带
期刊
“阿爸,从今天开始我就是真正的解放军啦!”驻藏某团新兵营里达曼新兵拉巴次仁,刚刚参加完授枪授衔仪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一时间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和拉巴次仁一道,还有巴桑、边巴次仁,共三名达曼青年正式加入中同人民解放军,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战上,这也是达曼适龄青年首次应征人伍一在各级的关心关怀下,三名达曼新战士克服语言障碍,快速融入部队,生活中,他们相互帮扶;训练场上,他们刻苦训练,争标兵、夺红旗。如
期刊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7架国产新型运输机作为压轴梯队,“米秒不差”飞越天安门上空。驾驶长机的机长叫赵理准,是济南军区某陆航团团长。算上国庆50周年、60周年两次阅兵任务,这是他第三次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全军陆航系统屈指可数。  采访济南军区某陆航团团长赵理准,好多官兵提到同一个字——心  有人说,他心细、无沦执行什么任务,只要团里有一家直升机还未返航落地,他都不睡觉。甚至哪个飞行员早餐
期刊
目前,在印度的常规部队中,陆军大约有120万人、海军10万人、空军15万人,三者合计总共约有145万人。每名印度军人的平均服役时间约为20年。印度军队每年退役人数约为军队总人数的4%-5%,即6万人左右。在每年退役的6万名军人中,大约有20%即1,2万人无意再就业,其余4,8万人则需要重新就业,在这其中,有约2万-2,5万人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给予就业指导帮助,该数目还在逐年上升。  服役期间。印
期刊
阳光明媚的午后,一场山雨带来了些许清凉,赶走了难耐的高温,缕缕阳光探出云层透过树叶斑驳陆离地洒在地上,原本龙吟虎啸的特战训练场突然鸦雀无声,静待楼房攀登演示课目开始。  高楼巍然耸立,一名身轻如燕的女兵,手脚并用“噌噌噌”几下就攀上楼顶,瞬问手抓绳索顺势翻飞凌空而下,稳稳地落在地面。一上一下,飞檐走壁,如履平地。  这位身手不凡的女兵,就是卜.天能跳伞、下海能潜水、深山能攀崖、遇水能泅渡的特战精兵
期刊
他是一名团长,却屡屡登上高等学府的讲台,围绕军事战略管理侃侃而谈,赢得无数将校军官一片赞誉。他是一位博士,却常年冲锋在信息化战场上,聚焦能打胜仗攻克重难点课题,10多种创新训法全军推广。  求知若渴的“钻劲儿”  一次,作为信息化参谋的周传刚参加对抗演练。硝烟四起,战局瞬变,他运用信息化手段成竹于胸,却在战场管控几个环节卡了壳。败在哪里?一连几天,周传刚数次复盘战局,找到致命弱点:精于信息技术,缺
期刊
红柳,又名桑树柳,新疆阿克苏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沙生植物。  它生长在荒凉戈壁,根须直扎地下十多米,用弱小的身躯阻挡着漫漫黄沙,丰富着边疆贫瘠的色彩,也独享着寂寞与孤独在这座边疆城市的警营里,有一名扎根基层12年的军医,他坚守医者仁心的承诺,把健康和温暖洒向官兵,更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他,就是武警新疆森林总队巴州支队阿克苏大队军医李扬,一名像红柳一样的军人。  坚守在无垠荒漠,无论风吹雨淋
期刊
微信,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纵然远隔千山万水,轻触指尖即能实现实时交流。  中同第三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号召维和官兵的家长通过微信传递家书,目前他们共收到家长回复微信家书百余封,前不久,他们开展“晒微信家书·做好样的维和军人”家书展评活动,增强了官兵投身维和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征得当事人同意,我们刊登出部分官兵亲属的微信家书(节选)及官兵感言,体悟着远隔重洋的挂牵与思念。  一声令下,闻令而动 
期刊
上任就须担当,履责更要尽责。角色转换,为唱好土官长这台“改革开场戏”,火箭军常规导弹部队的士官长们早已集能蓄势、张弓待发——  李晓敏——部队士官长  标杆指数:★★★★★  从军20余载,兵龄比部队组建时间都长,二级军士长李晓敏是绝对的“兵头”。走马上任之后,笔者多次前往他的士官长专属办公室,可屋内始终无人。“在作战室呢…‘应该在新操作大棚…“去营训练场地了”这是笔者得到最多的答复。了解部队组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