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途径浅析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e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以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途径
  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承担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能否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以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
  一、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观则是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就正确对待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共存关系的科学理念和方法。从广义上看,生态文明观是指人类认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其本质是让人们充分地意识到人类社会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通过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狭义上看,生态文明观是指要求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意义,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保护生态文明意识,积极主动地履行生态建设的责任和义务。
  二、构建高校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
  任何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再通过实践活动外化于行。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是在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和态度,不断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而要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需要高校构建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1、建立系统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
  系统的理论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由于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时间较晚,因此目前在高校还缺乏系统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方面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灌输已势在必行。首先,应以通识课的形式在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必修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增强学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应积极开设与生态文明方面相关的选修课程,如生态伦理学、生态法规、生态文化史等,适当增加学分,引导学生系统了解生态文化相关知识及保护方法。第三,在不同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挖掘本专业与生态科学的交汇领域,将生态文明知识在不同专业讲授中得到深化。第四,加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培育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事业和工作,会随着时代发展和现实变化不断补充教育内容和拓展教育功能。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呼吁生态文明理念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必须对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做出回应,有针对性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要讲透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要讲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要讲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要讲明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正是通过建立系统地生态教育课程体系,使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真正占领培育大学生正确生态文明观的主阵地。
  2、打造立体化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生态文明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集体舆论、心理氛围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对学生产生持续和广泛的影响。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地通过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全方位的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首先,要打造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科学和以人为本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绿化设施,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生态审美情感,增强学生的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生态责任意识。其次,要培育健康的生态文化氛围。校园的文化氛围是通过长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培积淀出的学校的无形凝聚力,是学校全体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激发人的斗志、锤炼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应通过创建绿色校园、文明宿舍、开展各种生态文明宣传等形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操守。再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生态文化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不仅需要循循善诱的引导灌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还需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以此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態文明理念和行为,从根源上有效制止生态破坏现象的出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尊重、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3、开展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实践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养成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能有效拓宽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去领悟、体会、检验理论学习中获得的各种知识、观念、认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在全社会引起广大反响的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纪念日,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如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等,以此有效的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和参与,在活动中提升对生态文明的认知。
  第二,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本身对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较高。因此要借助于这一平台,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生态文明。第三,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与自然界、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和对待周遭的环境。在具体的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 刘振清.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9)
  [2]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调查——以桂林市高校为例[J]. 邵超群. 传承. 2013(07)
  [3]环境教育法国际比较与中国环境教育立法实践思考[J]. 王民,祝真旭,沈海滨. 世界环境. 2013(05)
  [4]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王包泉,陈云,何有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08)
  [5]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 廖金香. 高教探索. 2013(04)
  作者简介:王云(1978—),女,贵州商学院马列基础部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积极鼓励各国学生来中国留学。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成为衡量大学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简要分析来华留学招生工作面临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招生;来华留学;华中师范大学  近年来全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2016年已经达到39万人,来华留学生工
期刊
摘要: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学人所秉持的思想与理念逐渐统一,积淀成为大学自身的一种独特气质,作为大学发展的思想导向和精神力量。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大学精神顺应时代而生,反映时代需要,伴随时代变化,这是历史的必然。大学精神理应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引领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分校;应用型;时代化  大学精神形成于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具有鲜明特质并被普遍接受和践行,可以
期刊
摘要:研究性教学需要具备若干条件,才能达成预期目标。但是,就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团队的建立、教师具备的一定学术能力、大学新生思维的转换、互相尊重的轻松课堂、以及专用教室与校园网络的配备,是这些条件中最基础的要件,如果得不到满足,会使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基础要件  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使命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1
期刊
摘要:隐性知识在侦查学理论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也为侦查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一条新路,文章通过对侦查的隐性知识介绍和对侦查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分析,阐述了隐性知识应用于侦查学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隐性知识;侦查;教学;应用;理论  一直以来侦查学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侦查的经验性、工艺性色彩浓重,抽象、理性、科学层面的理论研究匮乏,在诸如侦查决策、侦查思维、侦查策略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上,经验、灵感、
期刊
摘要: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对于推进国有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层企业;党建工作  企业党建工作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组织一方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主动探索,工作中积极创新,坚持党建工作从基层抓起、从支部工作抓起,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
期刊
摘要:“互联网+教学”是指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用互联网技术与思维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目前互联网与大学课堂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剖析,结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几种新型教学模式及该课程的自身特点,探究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将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让学生更实时、便捷地学习,同时充分激发其
期刊
摘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文交流优势,对增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才培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以及学术话语输出等方面剖析了高校人文交流的现实障碍,并就如何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高校;人文交流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也在逐步增强,新时期加快实施文化
期刊
摘要:本文对博物馆的定义、国内博物馆发展状况进行概述,就博物馆的市场推广特殊特点展开分析,从受众人群、策展制度、数字化应用、媒体宣传等四个方面对博物馆发展推广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特点;受众;策展;数字化;媒体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
期刊
摘要:“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传统的、说教式的宣传手段已经无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北京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探究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路径,进一步增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效果,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  一、高校廉洁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文化是廉洁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
期刊
摘要:JAVA语言无论是在PC端的网页和游戏里,还是在多种手持微端的APP里都有大量应用,经久未衰。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JAVA语言的人才需求一直缺口很大,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大多数二本院校都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本文就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对JAVA系列人才培养做出从宏观到具体的一些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JAVA;教育;应用型  1.背景  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的改革逐步进行,教育部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