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甘肃省嘉峪关市把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提质增效的强大引擎,全市科技综合实力、科研基础条件、企业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效率、全民科技素质等有了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也凸显出一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有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科技创新 做法 针对性建议
一、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结合市情实际,出台了《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措施办法。完善鼓励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专家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联系、科研成果推介等制度,增设了市科技功臣奖和市科技进步奖,对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分别最高奖励20万元和8万元。优先保障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
(二)鼓励自主研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整合科技条件和资源,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和试点企业2个,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试点企业共26个。荣获国家、省上以及行业等数百项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0多项产品获得冶金“金杯奖”、“卓越品质奖”和“甘肃名牌”。
(三)立足项目带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以科技支撑引导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重点支持特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民生科技、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项目实施,研发了汽车车轮用钢、500千安铝电解用预焙阳极、高性能液体水泥助磨剂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7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4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强化人才支撑,引导创新要素聚集
出台了加强人才特区建设的意见,实施了“工业强市战略人才促进工程”、“创新人才扶持计划”等人才项目,连续命名两批次114名市级领军人才。充分利用我市及周边地区大企业聚集的优势,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区域、行业、身份限制,加大科研人才实施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资金扶持力度,引进智力、技术和科研成果。建立完善引才“绿色通道”,做好人才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服务。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对专利申请实行全额资助,对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奖励,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高
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嘉峪关市多数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满足于引进现有技术项目,依靠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谋求发展,存在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愿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较难、不能创新的问题。
(二)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分散
目前,多部门具有科技管理服务职能,联动配合不够,资源多渠道配置,存在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区域分散的现象。尤其是涉及科技经费管理的有科技、发改、农林等部门,资金零散化、碎片化问题严重。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滞后
一方面,科技孵化器及科技咨询、信息服务、技术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缺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险投资市场发育滞后,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三、加快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加大企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座谈、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让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好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重视研发项目确认登记,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组织、管理等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导者。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支持嘉峪关工业园区等创建国家级创新型高新开发区,打造一批牵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域。通过政府自建、政策引导、配套支持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孵化器建设,探索多样化的孵化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设立甘肃省中西亚国家研究中心,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放大资金使用效应
设立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科技项目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形式,配套更多的资金扶持,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改进科技经费使用方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孵化期、上升期企业的科技经费支持,加大对申请及获得授权的专利激励力度,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积极性。鼓励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省级银行,开发更多符合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投、担保、小贷、租赁、股权交易等多种形式,将金融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创新型企业。
(四)深化科技体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营造大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绩效考评等方面制度,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使市场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引进、激励和选拔机制,实行柔性引才引智策略,鼓励优秀人才通过兼职顾问、项目合作等途径参与我省创新发展。加大对创新活动和创新典型的宣传力度,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全省形成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科技创新 做法 针对性建议
一、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结合市情实际,出台了《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措施办法。完善鼓励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专家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联系、科研成果推介等制度,增设了市科技功臣奖和市科技进步奖,对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分别最高奖励20万元和8万元。优先保障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
(二)鼓励自主研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整合科技条件和资源,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和试点企业2个,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试点企业共26个。荣获国家、省上以及行业等数百项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0多项产品获得冶金“金杯奖”、“卓越品质奖”和“甘肃名牌”。
(三)立足项目带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以科技支撑引导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重点支持特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民生科技、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项目实施,研发了汽车车轮用钢、500千安铝电解用预焙阳极、高性能液体水泥助磨剂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7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4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强化人才支撑,引导创新要素聚集
出台了加强人才特区建设的意见,实施了“工业强市战略人才促进工程”、“创新人才扶持计划”等人才项目,连续命名两批次114名市级领军人才。充分利用我市及周边地区大企业聚集的优势,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区域、行业、身份限制,加大科研人才实施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资金扶持力度,引进智力、技术和科研成果。建立完善引才“绿色通道”,做好人才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服务。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对专利申请实行全额资助,对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奖励,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高
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嘉峪关市多数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满足于引进现有技术项目,依靠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谋求发展,存在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愿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较难、不能创新的问题。
(二)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分散
目前,多部门具有科技管理服务职能,联动配合不够,资源多渠道配置,存在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区域分散的现象。尤其是涉及科技经费管理的有科技、发改、农林等部门,资金零散化、碎片化问题严重。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滞后
一方面,科技孵化器及科技咨询、信息服务、技术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缺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险投资市场发育滞后,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三、加快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加大企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座谈、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让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好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重视研发项目确认登记,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组织、管理等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导者。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支持嘉峪关工业园区等创建国家级创新型高新开发区,打造一批牵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域。通过政府自建、政策引导、配套支持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孵化器建设,探索多样化的孵化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设立甘肃省中西亚国家研究中心,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放大资金使用效应
设立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科技项目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形式,配套更多的资金扶持,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改进科技经费使用方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孵化期、上升期企业的科技经费支持,加大对申请及获得授权的专利激励力度,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积极性。鼓励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省级银行,开发更多符合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投、担保、小贷、租赁、股权交易等多种形式,将金融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创新型企业。
(四)深化科技体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营造大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绩效考评等方面制度,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使市场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引进、激励和选拔机制,实行柔性引才引智策略,鼓励优秀人才通过兼职顾问、项目合作等途径参与我省创新发展。加大对创新活动和创新典型的宣传力度,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全省形成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