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原住民过去被称作“番”,“番”字带着强烈的中原汉人的沙文意识。原住民生生世世在台湾的延续和传承,成就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前不久,就台湾少数民族的保护和发展等话题,台湾原住民发展协会理事长华加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族群:从9个到14个
今日中国:《赛德克·巴莱》的上映,引发了大陆观众对台湾原住民的关注,台湾原住民地区的旅游也随之很火,能介绍一下原住民目前的状况吗?
华加志:台湾的原住民目前有14个少数民族族群,但在日据时代,一直到国民党到台湾,却只有9个族群。当时,这9个族群中,人口最多的是阿美族,在花莲和台东。人口第二多的是泰雅族,也就是电影《赛德克·巴莱》的那个族群,人口居第三位的是我们排湾族。接下来就是布农族,在台东也有一个卑南族。另外,外岛一个小小的地方还有一个达悟族。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台湾的少数民族不叫原住民,叫“山地同胞”。9个族群是日据时代所认定的,不同的族群,语言完全不同。
那时,原住民的生活都很贫寒,汉人对他们比较看不起。所以一些原住民不承认自己是山地人。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对山地同胞、原住民施行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日月潭的邵族、“赛德克·巴莱”那个族群、平埔族等很多人均纷纷要求加入。当时,我在“行政院”当“原民会”组委,我是首任的“原民会”组委。“原民会”相当于大陆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我们叫作“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那个时候,有很多没有被列为族群的小族群,他们要求说,希望能变成被当地政府认定的少数民族。但是,我们那时考虑很多,光是平埔族,整个人口加起来大概就有100万。他们都要变成原住民,那么政府要保障的那部分少数民族就拿不到优惠措施了,而这些汉化比较早的民族反而会得到优惠。
那时,我们就从长计议,把这个课题交给政治大学的民族所来研究,将来再做具体的决定。
后来民进党,也就是陈水扁执政后,就没有了所谓“原则”,你们要成立就成立吧,现在则变成了14个族群,分布在台湾各地。
大学联考,榜首都是原住民
今日中国:在原住民保护方面,台湾当局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具体有哪些?实施得怎样?
华加志:台湾少数民族有的族群人口很少,甚至一个族群人口不到400人。在大陆这边,我所知道的,没有10万人就不能认定是少数民族。
开始,台湾的少数民族只有9个,是国民政府认定的,后来实施了各种优惠措施,大家都想挂上原住民的称号,对此,台湾还是蛮慎重的。
对于原住民的优惠,台湾采取了蛮多的措施。比如说,最早的时候是培育小学老师。当时国民党刚进到岛内,原住民地区的老师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那时也是受益于小学老师的培养因而考上的。当然不是说谁想进来就能进来,还是要从各个学校召集起来进行考试选拔。
比如说,对于原住民教师的培养,师范学校20个名额,普通高中20个名额,农业学校30个名额。在我们屏东县有8个原住民乡,在师范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吃、穿、书籍全部享受免费。
当时山地同胞卫生差,没有医生,生病都要靠家传秘方,肚子痛也只能采用野生草药。所以当务之急第二个就是培育医护人员,培育医师和护理。比如一年全台湾地区有40个少数民族护理人员的名额。医生每年有4个,这样从过去一直到现在,原住民地区的医生已经超额。每个乡都有自己的卫生所,拥有自己的医师和护理人员,培养出来的医生服务满几年就可以自己开业。
除了老师和医护人员,还有就是培养当地的警察,因为需要维护原住民所在地的治安。另外,乡长的候选人一定要是原住民。比如说阿里山乡、仁爱乡,这些乡60%是汉人,只有40%是原住民,但是有资格当乡长候选人的一定要是原住民。还有,这个乡要参选议员,也一定要是原住民。
在台湾,如果原住民跟汉人_起参选立法委员,大概一席地位都不会有。但是,现在有6个名额由原住民自己选,公职人员的选举受到了充分的保障。
原住民还享有一定的保留地。所谓保留地就是分配给原住民的土地。按照人口,一个人享有多少旱地,多少林地,登记为原住民自己所有,不准买卖。还有就业,台湾的公司,或者机关学校,100个员工,一定要保证有两个原住民。如果没有原住民,这个公司或者机关就要交一定的贷金。
优惠的措施还涉及大学联考,原住民享有25%~35%的加分。过去原住民教育比较差的时候,这项措施非常实用。现在,原住民的教育相当普及了,大学联考因为加了分数,榜首往往都是原住民。
汉人进山要办入山证明
今日中国:从日据时代到今天,原住民的生活变化巨大,移居到平地后,他们跟当地人相处得如何?他们的生活“被现代化”了吗?
华加志:台湾的原住民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地原住民,一种是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很早就跟平地人住在一起。过去,国民党来的时候,他们住在原住民行政区里,那时,汉人跟原住民敌对的情形还是蛮大的。
我小的时候,在我们原住民临近的一个平地国小念书,步行要40分钟。那时,一些平地人会讲一些不好听的话,比如叫原住民“番仔”。
现在不一样了,原住民的生活水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太太是汉人,是客家人。那时候,这类婚姻相当不易,原住民娶一个汉人的小姐很难,但是,平地的男人,娶一个山地的小姐却很容易。
我们排湾族和鲁凯族、卑南族一样,族群中都有一个头目,跟天皇一样是世袭的。日本人一直要把它废掉,但是,族群老百姓对头目非常尊敬,杀了山羊等动物,会把一部分献给头目。而原住民的姓名也都由头目命名。
日据时代,检查哨不准原住民下山。现在,则是设了检查哨,不准汉人随便到山上去。如果想进山,要到警察单位办一张入山证明。这样可以防止一部分不轨之人到山上行骗。
原住民住在山上,交通不便,有的村庄从下车的地方走路到部落要七八个小时,不容易发展。于是,当地政府就鼓励他们下到平地,部落迁村。后来一部分原住民移住到了平原地区,这样移居到交通方便,跟汉人接触多的地方,生活有了改善,环境和素质也有所提升。这样的措施,因为是帮助原住民从较差的地方到较好的地方,所以当地人十分乐意。
台湾的原住民对文化的传承,最根本的就是语言。
我去了那么多国家,发现有的民族自己的语言已经不会讲了。比如加拿大或美国的印第安人,问他们1234怎么讲,他们都很难开口。后来,我去夏威夷参访,发现当地人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他们利用小学生放学的业余时间,请老妈妈到学校用母语来讲故事。
在这方面,政府还是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政府积极培养母语老师。每个学校大概一周有2~3节课,请原住民老师来给小学生对话母语。我们也鼓励这些学生的家长尽量用母语跟孩子交流。因为语言学习的最好环境是在家里,父母不讲,小孩子就没有学习环境。
族群:从9个到14个
今日中国:《赛德克·巴莱》的上映,引发了大陆观众对台湾原住民的关注,台湾原住民地区的旅游也随之很火,能介绍一下原住民目前的状况吗?
华加志:台湾的原住民目前有14个少数民族族群,但在日据时代,一直到国民党到台湾,却只有9个族群。当时,这9个族群中,人口最多的是阿美族,在花莲和台东。人口第二多的是泰雅族,也就是电影《赛德克·巴莱》的那个族群,人口居第三位的是我们排湾族。接下来就是布农族,在台东也有一个卑南族。另外,外岛一个小小的地方还有一个达悟族。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台湾的少数民族不叫原住民,叫“山地同胞”。9个族群是日据时代所认定的,不同的族群,语言完全不同。
那时,原住民的生活都很贫寒,汉人对他们比较看不起。所以一些原住民不承认自己是山地人。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对山地同胞、原住民施行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日月潭的邵族、“赛德克·巴莱”那个族群、平埔族等很多人均纷纷要求加入。当时,我在“行政院”当“原民会”组委,我是首任的“原民会”组委。“原民会”相当于大陆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我们叫作“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那个时候,有很多没有被列为族群的小族群,他们要求说,希望能变成被当地政府认定的少数民族。但是,我们那时考虑很多,光是平埔族,整个人口加起来大概就有100万。他们都要变成原住民,那么政府要保障的那部分少数民族就拿不到优惠措施了,而这些汉化比较早的民族反而会得到优惠。
那时,我们就从长计议,把这个课题交给政治大学的民族所来研究,将来再做具体的决定。
后来民进党,也就是陈水扁执政后,就没有了所谓“原则”,你们要成立就成立吧,现在则变成了14个族群,分布在台湾各地。
大学联考,榜首都是原住民
今日中国:在原住民保护方面,台湾当局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具体有哪些?实施得怎样?
华加志:台湾少数民族有的族群人口很少,甚至一个族群人口不到400人。在大陆这边,我所知道的,没有10万人就不能认定是少数民族。
开始,台湾的少数民族只有9个,是国民政府认定的,后来实施了各种优惠措施,大家都想挂上原住民的称号,对此,台湾还是蛮慎重的。
对于原住民的优惠,台湾采取了蛮多的措施。比如说,最早的时候是培育小学老师。当时国民党刚进到岛内,原住民地区的老师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那时也是受益于小学老师的培养因而考上的。当然不是说谁想进来就能进来,还是要从各个学校召集起来进行考试选拔。
比如说,对于原住民教师的培养,师范学校20个名额,普通高中20个名额,农业学校30个名额。在我们屏东县有8个原住民乡,在师范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吃、穿、书籍全部享受免费。
当时山地同胞卫生差,没有医生,生病都要靠家传秘方,肚子痛也只能采用野生草药。所以当务之急第二个就是培育医护人员,培育医师和护理。比如一年全台湾地区有40个少数民族护理人员的名额。医生每年有4个,这样从过去一直到现在,原住民地区的医生已经超额。每个乡都有自己的卫生所,拥有自己的医师和护理人员,培养出来的医生服务满几年就可以自己开业。
除了老师和医护人员,还有就是培养当地的警察,因为需要维护原住民所在地的治安。另外,乡长的候选人一定要是原住民。比如说阿里山乡、仁爱乡,这些乡60%是汉人,只有40%是原住民,但是有资格当乡长候选人的一定要是原住民。还有,这个乡要参选议员,也一定要是原住民。
在台湾,如果原住民跟汉人_起参选立法委员,大概一席地位都不会有。但是,现在有6个名额由原住民自己选,公职人员的选举受到了充分的保障。
原住民还享有一定的保留地。所谓保留地就是分配给原住民的土地。按照人口,一个人享有多少旱地,多少林地,登记为原住民自己所有,不准买卖。还有就业,台湾的公司,或者机关学校,100个员工,一定要保证有两个原住民。如果没有原住民,这个公司或者机关就要交一定的贷金。
优惠的措施还涉及大学联考,原住民享有25%~35%的加分。过去原住民教育比较差的时候,这项措施非常实用。现在,原住民的教育相当普及了,大学联考因为加了分数,榜首往往都是原住民。
汉人进山要办入山证明
今日中国:从日据时代到今天,原住民的生活变化巨大,移居到平地后,他们跟当地人相处得如何?他们的生活“被现代化”了吗?
华加志:台湾的原住民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地原住民,一种是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很早就跟平地人住在一起。过去,国民党来的时候,他们住在原住民行政区里,那时,汉人跟原住民敌对的情形还是蛮大的。
我小的时候,在我们原住民临近的一个平地国小念书,步行要40分钟。那时,一些平地人会讲一些不好听的话,比如叫原住民“番仔”。
现在不一样了,原住民的生活水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太太是汉人,是客家人。那时候,这类婚姻相当不易,原住民娶一个汉人的小姐很难,但是,平地的男人,娶一个山地的小姐却很容易。
我们排湾族和鲁凯族、卑南族一样,族群中都有一个头目,跟天皇一样是世袭的。日本人一直要把它废掉,但是,族群老百姓对头目非常尊敬,杀了山羊等动物,会把一部分献给头目。而原住民的姓名也都由头目命名。
日据时代,检查哨不准原住民下山。现在,则是设了检查哨,不准汉人随便到山上去。如果想进山,要到警察单位办一张入山证明。这样可以防止一部分不轨之人到山上行骗。
原住民住在山上,交通不便,有的村庄从下车的地方走路到部落要七八个小时,不容易发展。于是,当地政府就鼓励他们下到平地,部落迁村。后来一部分原住民移住到了平原地区,这样移居到交通方便,跟汉人接触多的地方,生活有了改善,环境和素质也有所提升。这样的措施,因为是帮助原住民从较差的地方到较好的地方,所以当地人十分乐意。
台湾的原住民对文化的传承,最根本的就是语言。
我去了那么多国家,发现有的民族自己的语言已经不会讲了。比如加拿大或美国的印第安人,问他们1234怎么讲,他们都很难开口。后来,我去夏威夷参访,发现当地人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他们利用小学生放学的业余时间,请老妈妈到学校用母语来讲故事。
在这方面,政府还是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政府积极培养母语老师。每个学校大概一周有2~3节课,请原住民老师来给小学生对话母语。我们也鼓励这些学生的家长尽量用母语跟孩子交流。因为语言学习的最好环境是在家里,父母不讲,小孩子就没有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