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客文化”日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融合的网络“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机遇和挑战,提供了新的工作途径、育人环境和教育模式。
关键词:网络“客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42-001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切客、奇客、试客等各种客爆发,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网络“客文化”。在高校,网络“客文化”日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客文化”
网络“客文化”是指以各种“X客”群体为主体,通过使用网络“客”来发表意见、交流感情等,并发动网络舆论力量来推动现实事件解决的一种网络活动。从类型上分,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以发表个人意见为主,具有信息共享性。主要有博客、播客等,其中博客是迄今为止发展最成熟,门户最大的网络“客”;二是利益交换型。主要有换客、淘客、威客等;三是探讨型的网络“客”,如强国论坛、南京大学小百合等。
二、网络“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网络“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1网络“客文化”扩展和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传统教育多为“灌输式”,各种网络“客”的出现,网络“客文化”随之渐渐融入到了大学校园中,教育工作者可随时及时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
1.2网络“客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网络“客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网络“客”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教育者通过网络“客”“零距离”接近受教育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真实的想法,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2.网络“客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1网络“客文化”颠覆了传统教育价值观。网络“客文化”颠覆了传统教育标准。如在“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背景下,不断有青年网民卷入“哄客”网中,通过“审丑”行为享受娱乐效果。从“芙蓉姐姐”到后来的“菊花姐姐”……各种非理性事件让大学生群体应接不暇,大大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2.2网络“客文化”给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带来了挑战。由于网络“客文化”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客”向大学生传播消极、暴力、色情、拜金等反动信息。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这种观念,极易动摇甚至丧失其道德意识,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网络“客文化”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网络“客”的出现淡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使用网络“客”,形成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这种现象逐渐淡化了以往掌控话语权的专家、权威角色,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三、网络“客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对策与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客文化”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客文化”的重要性,发挥其积极作用,以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先机。
2.正确使用网络“客”,有目的地培养“意见领袖”
在网络“客”的圈子里,逐渐出现了“客文化的意见领袖”,他们影响着一部分“客”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要有目的地筛选和培养“意见领袖”。辅导员以高校“意见领袖”的角色深入到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客文化”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样,高校可将心理咨询老师、思想政治老师、优秀班干部等充当“意见领袖”,通过发文章或发帖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南开大学开设的晨钟博客。
3.以网络“客文化”为载体,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民意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引导大学生网络民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哄客、驳客等网络客群体,常以批判性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激烈评判,他们的价值核心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实现批判社会等目的。但由于网络民意表达的内容并非完全真实,这会影响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判断。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客文化”为载体,设置相关平台,使学生通过校园网等表达自身的意愿。
4.基于网络“客文化”的市场性,开创就业新渠道
网络“客文化”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商机。网络“客文化”正在不可避免地迅速商业化,对现实社会商品生产、交换方式进行网络式的“非物质化”变革。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希望能突破传统的就业局限,渴望寻求一种新的就业途径,而网络“客文化”的市场性所产生的新模式降低了商业成本,为社会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工作,用智慧和激情挖掘更多财富。
总之,“客文化”日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客文化”的影响,加强网络“客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育人环境,形成自身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傅劲.博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8):20、53
[2]李文刚,赵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对策研究[J].大家,2010(10):1
[3]颜其松.透视虚拟时空里的“哄客”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7(6):12
[4]佚名.“网络民意”,http://baike.baidu.com/view/1690383.htm,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2月13日
[5]秦州.网络客文化[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0
[6]武超群.网客.客文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J].前沿,2010(12):30
关键词:网络“客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42-001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切客、奇客、试客等各种客爆发,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网络“客文化”。在高校,网络“客文化”日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客文化”
网络“客文化”是指以各种“X客”群体为主体,通过使用网络“客”来发表意见、交流感情等,并发动网络舆论力量来推动现实事件解决的一种网络活动。从类型上分,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以发表个人意见为主,具有信息共享性。主要有博客、播客等,其中博客是迄今为止发展最成熟,门户最大的网络“客”;二是利益交换型。主要有换客、淘客、威客等;三是探讨型的网络“客”,如强国论坛、南京大学小百合等。
二、网络“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网络“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1网络“客文化”扩展和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传统教育多为“灌输式”,各种网络“客”的出现,网络“客文化”随之渐渐融入到了大学校园中,教育工作者可随时及时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
1.2网络“客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网络“客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网络“客”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教育者通过网络“客”“零距离”接近受教育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真实的想法,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2.网络“客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1网络“客文化”颠覆了传统教育价值观。网络“客文化”颠覆了传统教育标准。如在“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背景下,不断有青年网民卷入“哄客”网中,通过“审丑”行为享受娱乐效果。从“芙蓉姐姐”到后来的“菊花姐姐”……各种非理性事件让大学生群体应接不暇,大大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2.2网络“客文化”给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带来了挑战。由于网络“客文化”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客”向大学生传播消极、暴力、色情、拜金等反动信息。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这种观念,极易动摇甚至丧失其道德意识,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网络“客文化”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网络“客”的出现淡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使用网络“客”,形成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这种现象逐渐淡化了以往掌控话语权的专家、权威角色,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三、网络“客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对策与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客文化”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客文化”的重要性,发挥其积极作用,以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先机。
2.正确使用网络“客”,有目的地培养“意见领袖”
在网络“客”的圈子里,逐渐出现了“客文化的意见领袖”,他们影响着一部分“客”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要有目的地筛选和培养“意见领袖”。辅导员以高校“意见领袖”的角色深入到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客文化”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样,高校可将心理咨询老师、思想政治老师、优秀班干部等充当“意见领袖”,通过发文章或发帖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南开大学开设的晨钟博客。
3.以网络“客文化”为载体,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民意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引导大学生网络民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哄客、驳客等网络客群体,常以批判性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激烈评判,他们的价值核心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实现批判社会等目的。但由于网络民意表达的内容并非完全真实,这会影响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判断。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客文化”为载体,设置相关平台,使学生通过校园网等表达自身的意愿。
4.基于网络“客文化”的市场性,开创就业新渠道
网络“客文化”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商机。网络“客文化”正在不可避免地迅速商业化,对现实社会商品生产、交换方式进行网络式的“非物质化”变革。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希望能突破传统的就业局限,渴望寻求一种新的就业途径,而网络“客文化”的市场性所产生的新模式降低了商业成本,为社会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工作,用智慧和激情挖掘更多财富。
总之,“客文化”日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客文化”的影响,加强网络“客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育人环境,形成自身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傅劲.博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8):20、53
[2]李文刚,赵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对策研究[J].大家,2010(10):1
[3]颜其松.透视虚拟时空里的“哄客”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7(6):12
[4]佚名.“网络民意”,http://baike.baidu.com/view/1690383.htm,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2月13日
[5]秦州.网络客文化[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0
[6]武超群.网客.客文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J].前沿,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