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是人们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搞好农业是重中之重。要想搞好农业,就需要农林院校做好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的需求,将农业搞上去,参与世界的竞争。文章就高校农学专业教学中如何融入创新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农学专业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实质是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农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隨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学专业人才,是高校农学学科必须认真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將任课教师承担的科研内容适度引入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必要方法。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形象丰富的教学和充分的实践中才能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传统的书本教学、板书教学较为抽象, 实际教学中只能起到对知识的提纲挈领作用。任课教师制作精美的以图片、图形、小视频为主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增加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 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方式教授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加深巩固,才能实现既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相关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个性化教育来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加强个性化教育培养农学专业的创新人才。宏观上讲,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历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灵修教育多个方面,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策划、教育和培训。从教育学的角度讲, 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质是在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教师在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以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学生的个性被激发后,才能更好地形成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教师承担相关领域科研项目是一种普遍现象,研究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研究较为普遍,但本科生较少参与其中,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因注意观察,选取专业基础好且思维活跃积极要求上进的优秀本科生吸纳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使其较早进入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髓。将任课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适度引入本科实践教学中,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对教师完成科研任务有所帮助,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
二、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所以社团成员的兴趣、积极性较高,充分利用社团学生积极性高这一优势,大力组织发展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并适时的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据统计,美国高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知识的50%—65%来自课外活动。可见,发展农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和科技创新基地,是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延伸模式。
三、学生专业性竞赛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当前,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此大背景下,教育部及各省、市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组织、资助了大量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并将日常教学与创新、创业竞赛有机结合,将竞赛引入日常教学,根据竞赛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和实践培训,以此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各高等农业院校还应积极举办自己校内或院内的创新、创业竞赛,一方面可以为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竞赛筛选人才、选拔选手,另一方面也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精神。前人在计算机、电子线路设计等专业的实践表明“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但极大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学习成绩考核制度与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纳入学生成绩的考核制度中,形成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创新精神培养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就能取得好成绩的考试方式,实施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制度,如:较大幅度的提高平时课堂研讨、实践教学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重,及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值,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学习积极性。
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时代向农学专业本科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农学专业,肩负着培养适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加强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育,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善民,何显教.浅谈农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1(15).
[2]郝志峰,李永峰,梁亮,余林.浅析专业实验教学中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关键词:高校农学专业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实质是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农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隨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学专业人才,是高校农学学科必须认真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將任课教师承担的科研内容适度引入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必要方法。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形象丰富的教学和充分的实践中才能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传统的书本教学、板书教学较为抽象, 实际教学中只能起到对知识的提纲挈领作用。任课教师制作精美的以图片、图形、小视频为主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增加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 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方式教授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加深巩固,才能实现既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相关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个性化教育来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加强个性化教育培养农学专业的创新人才。宏观上讲,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历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灵修教育多个方面,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策划、教育和培训。从教育学的角度讲, 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质是在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教师在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以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学生的个性被激发后,才能更好地形成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教师承担相关领域科研项目是一种普遍现象,研究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研究较为普遍,但本科生较少参与其中,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因注意观察,选取专业基础好且思维活跃积极要求上进的优秀本科生吸纳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使其较早进入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髓。将任课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适度引入本科实践教学中,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对教师完成科研任务有所帮助,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
二、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所以社团成员的兴趣、积极性较高,充分利用社团学生积极性高这一优势,大力组织发展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并适时的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据统计,美国高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知识的50%—65%来自课外活动。可见,发展农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和科技创新基地,是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延伸模式。
三、学生专业性竞赛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当前,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此大背景下,教育部及各省、市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组织、资助了大量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并将日常教学与创新、创业竞赛有机结合,将竞赛引入日常教学,根据竞赛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和实践培训,以此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各高等农业院校还应积极举办自己校内或院内的创新、创业竞赛,一方面可以为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竞赛筛选人才、选拔选手,另一方面也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精神。前人在计算机、电子线路设计等专业的实践表明“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但极大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学习成绩考核制度与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纳入学生成绩的考核制度中,形成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创新精神培养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就能取得好成绩的考试方式,实施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制度,如:较大幅度的提高平时课堂研讨、实践教学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重,及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值,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学习积极性。
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时代向农学专业本科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农学专业,肩负着培养适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加强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育,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善民,何显教.浅谈农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1(15).
[2]郝志峰,李永峰,梁亮,余林.浅析专业实验教学中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