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曾设想过这样的“工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间地头种下生命的种子,春华秋实,用双手呵护它们,直到迎来亲身劳动换来的收获。养育万物的老天爷就是你的顶头上司,农田和菜地就是你的办公室,干活累了,就在青纱帐里小坐乘凉,新鲜的果蔬垂手可及,没有人计旷工,不用请病假,每年还可能会有寒暑假。触目皆是养眼的绿色,风吹稻浪,虫啼蛙鸣,大自然的交响曲天天为你上演……
当关注食品安全、身心健康的人们越来越认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越来越崇尚“我的地盘我作主”,当阳台种菜、开心农场都不再是奇闻,你有没有勇气抛开都市繁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把务农作为你的新生活呢?
也许是厌倦了钢筋水泥之中的拼搏厮杀,也许是看淡了职场的风云变幻和乌烟瘴气,更可能是响应了青山绿水、稻海麦浪的召唤,有一批有胆有识的“知道分子”急流勇退,归田园居,开始“生活在别处”。可别以为这只是单纯的出世避世,他们给农村带去了前卫的生态理念,并把自己的田园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
这些“生态新农民”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也许各不相同,但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如果你舍得付出一些代价,那么在田间地头将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满足。当然,你或许不能从明天起就成为“只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幸福的人”,但你至少可以从中学会用更温柔的眼光来注视养育我们的土地和环境,让你的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阿松
一个人的农耕“乌托邦”
项目:不成型的松散小团体,水稻和蔬菜种植
状态:务农
理想:过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结成农耕为主的生态社区
广东人阿松,曾经是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高材生。14岁那年随父母离开农村,上学时父亲的英年早逝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迫使他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十几年间,经历了求学、工作、辞职、游历几个阶段,直到2008年,在网上偶然得知河北的农耕前辈安金磊后,前往拜访,被安先生的事迹所感动,决定辞去城市的白领工作,转归乡村生活。他说:“我觉得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一颗寻觅的心至此得以歇息,算是终于安身立命了。”
读书人能种得好田吗?“古之贤者,晴耕雨读”,阿松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是可能的。经过半年多的筹划,2009年3月他正式在莫干山脚下种地安身,用传统农业的方式进行耕作,自产自用。他拿出多年工作的积蓄,租下了40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作为半路出家的“新农民”,善于学习的阿松买了大量农业技术书籍潜心研究,并虚心向村民们请教。可贵的是,他并不怕脏怕累,拿起锄头翻地,弯下腰板插秧,扛起扁担挑肥,他一样样动手去做。最炎热的夏天正是水稻插秧的忙季,他和朋友们带着雇用的村民一齐下地,每天从日升干到日落,汗都要流干了,“感觉人都要累趴下了”。不过,他很喜欢这种“接地气”的感觉。
自两年前建立这个农耕的“根据地”后,不少同好从网上觅得这位年轻的农耕者的信息,慕名前来同耕合住。只要是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有识之士,他都敞开门欢迎,房费平摊,伙食共享,其乐融融。其间,不断有人加入、退出,阿松周围的邻居,从六七个到四五个,只有他一直坚持了下来。他坦言,作为一种生活,全职务农不一定适合很多人。“城市生活也好,全职务农也罢,要的就只是一个死心塌地,否则内心不会安宁。对于有此兴趣的人,最好能抽出一两个月时间先干干农活体验一下。”
没有太多的人和事干扰,没有喧闹的噪音,没有难闻的汽车尾气,没有停不下来的思考,没有身不由己的应酬……从事着简单平凡的农耕生活,自称是“非主流”的阿松,并不希望走那条已经过分商业化的“有机农业”之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是很多“夫妻家庭店”比邻而居形成的农耕群落,希望将来能建成一个包括自然农耕、传统食品与工艺品手工作坊、以及环保教育的生态社区。同时也想把这个地方的村民慢慢带动起来,尝试自然农业、生态农业。无论以后他在与不在,希望这个地方都能成为健康种植的一方水土。
童志强
“半农半X”的农场主
项目:经营果园、菜地加养殖为一体的自然农园
状态:多年兼职务农,未来将全职投入
理想:发展自然农业,生产健康的食物
从桂林市区驱车约半小时,来到峰林丛生的山间,一大片橙树林映入眼帘。这个果园有些特别:树林间长满了茂盛的紫黄苜蓿,让人难有插足之地。“这可不是杂草,是保护果树不受虫害的功臣!”果园主人童志强从林中他家的院落出来迎接,他继续介绍道,“三叶草的根系能把土壤搅松,它们的气味可以吸引害虫,以减少对果树的侵害,是脐橙忠实的‘守护神’。每年春天洒下草籽之后,这30多亩的果园就可以坐等收获了。”农业,就这么简单吗?童志强认为这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师法自然的智慧。种杂草驱虫,养蚯蚓松土,把牲畜的粪便作为果蔬的肥料,土壤得到了改良,作物也就长势喜人了。
这位外表颇具书卷气的“农场主”可不像是躬耕陇亩的老农,他是怎么走上务农之路的?原来,他是在桂林从事IT工作,喜好徒步行走于山水之间,也爱钻研中医。八年前,他接触到一些农业书籍,发觉传统农业大有可为,正好他也希望能为家人寻找一处养老的场所,2007年起就自筹资金,在市郊包下一处果园,开始实践检验这个省钱省力省心的自然农法,到底行不行。
白天在单位工作,下了班就驱车往乡下赶,挂念着果树的长势,夜宿农家,一大早又赶回城里上班,把果园交给一对村民夫妇打理,双休日则是全身心扑在地里。初期不佳的长势一度让他的家人心生动摇,但童志强的坚持终于获得了回报。看看收获的成果就知道了:他的橙子虽然产量不敌那些商业化果园,但是因为其品质优越,价格也可以卖到七八元一斤,销路不愁。
他的住所是一栋二层小楼,矗立在满园的橘树中,如同私家别墅一样。楼前是缠绕着丝瓜藤的小棚,几只鸭鸡在院里散步,时而有猪唤声从屋后传来,生趣盎然。待在农场的时光,晴耕雨读,多有感悟,他收获的是身心的自由,以及向自然不断学习的机会。这里放养的鸡群不打抗生素,让其自己与各种疾病斗争,磨练出了很强的抗病能力。人吃了这样原生态的食物,自然也会健康。
在他看来,农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本不必像现代农业这样,搞得农民和环境两败俱伤。接下去,童志强还准备扩大规模,种植水稻,让农业经营“全面开花”。他并没有要改变什么的责任感,只是出于兴趣,本着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村民来求教经验,有志愿者来义务劳动,他都会热心地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们分享。至于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他觉得并不重要。不过,如果务农的收入超过城里的工作,也许就是他准备辞职的时候了。
老韩
水工程师的生态农庄梦想
项目:发起梦田生态农庄和CSA(社区支持农业)项目
状态:生态保护专业出身,全职投入农场生活
理想:恢复自然生态多样性,以生态农民的身份从事真正的有机生产 在中国第一大岛崇明岛上行驶,窗外整齐划一的田园、菜地一望无垠。而老韩所在的“梦田生态农庄”则和想象中的农场不太一样:这里的植株高矮参差不齐,垄间杂草丛生,不时有鸟儿飞来啄食,虫鸣阵阵……农庄的主人之一韩国杰正在地里检查作物的长势。顶着草帽的他戴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一位知识分子,然而健壮的身体、随意的行头,却在告诉我们他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老韩的主业是生态学和水环境修复,工作一直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虽说是工程师,可从来不需要坐班,经常在各地郊区跑来跑去。自1998年开始,他出资搞了一些鱼塘生态养殖,从此进入生态农业的圈子,欧洲、日本生态学专家的先进理念给了他很大影响。后来,老韩接触过不少农场,发现有些标榜做“有机”的企业却仍在用工业大规模生产的思维来对付农业,对土地和环境造成的伤害太大了。“看到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被糟蹋成这样,真有些痛心疾首。”
2009年初,老韩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崇明岛上租下几百亩的土地,创立了“梦田生态农庄”,其中包括一位动物专家、环保组织负责人。他希望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把生态理念带入农村,进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从那时起,他就常驻地头,负责农场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两年多来,农场已基本扭亏为盈,经常有上海市区的家庭组团前来体验生态、购买蔬菜。
老韩认为,做农民要做“生态农民”。包下这片土地后,就努力修复生态平衡,尽量让农作物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成熟。“我们人类为了生存,无法再把原野还给野草和昆虫,但是在我们的生态农场,它们会有一点空间,植物和昆虫之间会自己找到平衡。”他并不介意杂草、昆虫与作物一起生长,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稍微整治一下。植物间是存在“化感作用”的,适度的杂草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当这些草枯萎腐败后则会成为土地的肥料。至于驱虫,采用的大多是生物方式,比如香草植物、辣椒水,谢绝化学成分。老韩说,等到地力恢复后,产量不会比依赖农药化肥的无机农业低。
在此,一切烦恼压力都得到了释放,这对“文明病”是一个疗愈的过程。身为佛教徒的老韩告诉我们,其实在佛教的信仰里,并没有益虫害虫的区别,没有好的坏的,只有不平衡的世界,而人必须恢复这种平衡。“当你面对这一切没有抗拒时,当你能尊重一条害虫时,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生活会是很充实的。”
当关注食品安全、身心健康的人们越来越认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越来越崇尚“我的地盘我作主”,当阳台种菜、开心农场都不再是奇闻,你有没有勇气抛开都市繁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把务农作为你的新生活呢?
也许是厌倦了钢筋水泥之中的拼搏厮杀,也许是看淡了职场的风云变幻和乌烟瘴气,更可能是响应了青山绿水、稻海麦浪的召唤,有一批有胆有识的“知道分子”急流勇退,归田园居,开始“生活在别处”。可别以为这只是单纯的出世避世,他们给农村带去了前卫的生态理念,并把自己的田园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
这些“生态新农民”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也许各不相同,但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如果你舍得付出一些代价,那么在田间地头将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满足。当然,你或许不能从明天起就成为“只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幸福的人”,但你至少可以从中学会用更温柔的眼光来注视养育我们的土地和环境,让你的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阿松
一个人的农耕“乌托邦”
项目:不成型的松散小团体,水稻和蔬菜种植
状态:务农
理想:过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结成农耕为主的生态社区
广东人阿松,曾经是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高材生。14岁那年随父母离开农村,上学时父亲的英年早逝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迫使他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十几年间,经历了求学、工作、辞职、游历几个阶段,直到2008年,在网上偶然得知河北的农耕前辈安金磊后,前往拜访,被安先生的事迹所感动,决定辞去城市的白领工作,转归乡村生活。他说:“我觉得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一颗寻觅的心至此得以歇息,算是终于安身立命了。”
读书人能种得好田吗?“古之贤者,晴耕雨读”,阿松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是可能的。经过半年多的筹划,2009年3月他正式在莫干山脚下种地安身,用传统农业的方式进行耕作,自产自用。他拿出多年工作的积蓄,租下了40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作为半路出家的“新农民”,善于学习的阿松买了大量农业技术书籍潜心研究,并虚心向村民们请教。可贵的是,他并不怕脏怕累,拿起锄头翻地,弯下腰板插秧,扛起扁担挑肥,他一样样动手去做。最炎热的夏天正是水稻插秧的忙季,他和朋友们带着雇用的村民一齐下地,每天从日升干到日落,汗都要流干了,“感觉人都要累趴下了”。不过,他很喜欢这种“接地气”的感觉。
自两年前建立这个农耕的“根据地”后,不少同好从网上觅得这位年轻的农耕者的信息,慕名前来同耕合住。只要是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有识之士,他都敞开门欢迎,房费平摊,伙食共享,其乐融融。其间,不断有人加入、退出,阿松周围的邻居,从六七个到四五个,只有他一直坚持了下来。他坦言,作为一种生活,全职务农不一定适合很多人。“城市生活也好,全职务农也罢,要的就只是一个死心塌地,否则内心不会安宁。对于有此兴趣的人,最好能抽出一两个月时间先干干农活体验一下。”
没有太多的人和事干扰,没有喧闹的噪音,没有难闻的汽车尾气,没有停不下来的思考,没有身不由己的应酬……从事着简单平凡的农耕生活,自称是“非主流”的阿松,并不希望走那条已经过分商业化的“有机农业”之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是很多“夫妻家庭店”比邻而居形成的农耕群落,希望将来能建成一个包括自然农耕、传统食品与工艺品手工作坊、以及环保教育的生态社区。同时也想把这个地方的村民慢慢带动起来,尝试自然农业、生态农业。无论以后他在与不在,希望这个地方都能成为健康种植的一方水土。
童志强
“半农半X”的农场主
项目:经营果园、菜地加养殖为一体的自然农园
状态:多年兼职务农,未来将全职投入
理想:发展自然农业,生产健康的食物
从桂林市区驱车约半小时,来到峰林丛生的山间,一大片橙树林映入眼帘。这个果园有些特别:树林间长满了茂盛的紫黄苜蓿,让人难有插足之地。“这可不是杂草,是保护果树不受虫害的功臣!”果园主人童志强从林中他家的院落出来迎接,他继续介绍道,“三叶草的根系能把土壤搅松,它们的气味可以吸引害虫,以减少对果树的侵害,是脐橙忠实的‘守护神’。每年春天洒下草籽之后,这30多亩的果园就可以坐等收获了。”农业,就这么简单吗?童志强认为这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师法自然的智慧。种杂草驱虫,养蚯蚓松土,把牲畜的粪便作为果蔬的肥料,土壤得到了改良,作物也就长势喜人了。
这位外表颇具书卷气的“农场主”可不像是躬耕陇亩的老农,他是怎么走上务农之路的?原来,他是在桂林从事IT工作,喜好徒步行走于山水之间,也爱钻研中医。八年前,他接触到一些农业书籍,发觉传统农业大有可为,正好他也希望能为家人寻找一处养老的场所,2007年起就自筹资金,在市郊包下一处果园,开始实践检验这个省钱省力省心的自然农法,到底行不行。
白天在单位工作,下了班就驱车往乡下赶,挂念着果树的长势,夜宿农家,一大早又赶回城里上班,把果园交给一对村民夫妇打理,双休日则是全身心扑在地里。初期不佳的长势一度让他的家人心生动摇,但童志强的坚持终于获得了回报。看看收获的成果就知道了:他的橙子虽然产量不敌那些商业化果园,但是因为其品质优越,价格也可以卖到七八元一斤,销路不愁。
他的住所是一栋二层小楼,矗立在满园的橘树中,如同私家别墅一样。楼前是缠绕着丝瓜藤的小棚,几只鸭鸡在院里散步,时而有猪唤声从屋后传来,生趣盎然。待在农场的时光,晴耕雨读,多有感悟,他收获的是身心的自由,以及向自然不断学习的机会。这里放养的鸡群不打抗生素,让其自己与各种疾病斗争,磨练出了很强的抗病能力。人吃了这样原生态的食物,自然也会健康。
在他看来,农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本不必像现代农业这样,搞得农民和环境两败俱伤。接下去,童志强还准备扩大规模,种植水稻,让农业经营“全面开花”。他并没有要改变什么的责任感,只是出于兴趣,本着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村民来求教经验,有志愿者来义务劳动,他都会热心地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们分享。至于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他觉得并不重要。不过,如果务农的收入超过城里的工作,也许就是他准备辞职的时候了。
老韩
水工程师的生态农庄梦想
项目:发起梦田生态农庄和CSA(社区支持农业)项目
状态:生态保护专业出身,全职投入农场生活
理想:恢复自然生态多样性,以生态农民的身份从事真正的有机生产 在中国第一大岛崇明岛上行驶,窗外整齐划一的田园、菜地一望无垠。而老韩所在的“梦田生态农庄”则和想象中的农场不太一样:这里的植株高矮参差不齐,垄间杂草丛生,不时有鸟儿飞来啄食,虫鸣阵阵……农庄的主人之一韩国杰正在地里检查作物的长势。顶着草帽的他戴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一位知识分子,然而健壮的身体、随意的行头,却在告诉我们他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老韩的主业是生态学和水环境修复,工作一直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虽说是工程师,可从来不需要坐班,经常在各地郊区跑来跑去。自1998年开始,他出资搞了一些鱼塘生态养殖,从此进入生态农业的圈子,欧洲、日本生态学专家的先进理念给了他很大影响。后来,老韩接触过不少农场,发现有些标榜做“有机”的企业却仍在用工业大规模生产的思维来对付农业,对土地和环境造成的伤害太大了。“看到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被糟蹋成这样,真有些痛心疾首。”
2009年初,老韩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崇明岛上租下几百亩的土地,创立了“梦田生态农庄”,其中包括一位动物专家、环保组织负责人。他希望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把生态理念带入农村,进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从那时起,他就常驻地头,负责农场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两年多来,农场已基本扭亏为盈,经常有上海市区的家庭组团前来体验生态、购买蔬菜。
老韩认为,做农民要做“生态农民”。包下这片土地后,就努力修复生态平衡,尽量让农作物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成熟。“我们人类为了生存,无法再把原野还给野草和昆虫,但是在我们的生态农场,它们会有一点空间,植物和昆虫之间会自己找到平衡。”他并不介意杂草、昆虫与作物一起生长,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稍微整治一下。植物间是存在“化感作用”的,适度的杂草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当这些草枯萎腐败后则会成为土地的肥料。至于驱虫,采用的大多是生物方式,比如香草植物、辣椒水,谢绝化学成分。老韩说,等到地力恢复后,产量不会比依赖农药化肥的无机农业低。
在此,一切烦恼压力都得到了释放,这对“文明病”是一个疗愈的过程。身为佛教徒的老韩告诉我们,其实在佛教的信仰里,并没有益虫害虫的区别,没有好的坏的,只有不平衡的世界,而人必须恢复这种平衡。“当你面对这一切没有抗拒时,当你能尊重一条害虫时,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生活会是很充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