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预习引导过程中缺少规划、缺少反馈、缺少激励的现状,笔者提出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必须要根据目标系统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预习要求应在内容上层层深入,形式上逐步丰富。同时文章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以“卡”代“钱”创设情境,让预习市场化,并在整合中多维反馈,让孩子有付出就有收获。当孩子们都“勤劳致富”后,笔者还别出心裁地为孩子安排了另类的消费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消费”和“投资”盘活预习,让预习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预习;整合;反馈;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大部分教师逢教新课都布置学生预习,遗憾的是,孩子的预习仅仅停留在被动阶段,良好的预习习惯仍如那水中月、镜中花。问题到底出在哪?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三缺”使预习陷入窘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预习而言,学生之所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因为教师在预习的引导过程中还没有做实做精:
(一)缺少规划
预习是为了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所以预习的要求应结合学习目标进行系统的安排,而不应只是停留在读读课文圈圈生字这一大众化的要求。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如能提前在家里把课文拼读通顺,圈出生字就可以了;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个预习要求显然是太低的,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预习的要求也应结合学习目标分层制定逐年提高。而现在大部分老师布置预习这一作业时针对性不强,而且在难易上没有呈现梯度的变化。
(二)缺少反馈
我们提倡作业有布置就得有反馈。只有及时反馈才会有所提高。现状是:写的作业会反馈,说的作业读的作业没有反馈,或者是象征性地在课堂上抽几个人说说就过了,甚至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完全忽略了学生是已经预习过的,另起炉灶,把学生当成了零起点开始教学。这样的反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把大部分同学的积极l生都打击了,滋长了孩子的偷懒和侥幸心理。
(三)缺少激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需要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它对行为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一种充满激励、竞争和趣味的学习环境。连每天的反饋都是草草而过,激励就更谈不上了。那孩子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什么可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呢?
课后,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何不让学生在课前就将查找的资料贴到指定的地方让大家阅读欣赏。可以打印,也可以概括性地写几句。这样,不但孩子的预习热情得到了保护,而且这种呈现方式出比课堂上一带而过的讲解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很多预习作业可以通过老师批阅或同桌互查在课前进行反馈,如书写的预习作业、朗读和口语表达类的预习作业等等。全面的反馈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二、“消费”,让预习可持续发展
当所有的孩子手头都有了“积蓄”,面临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合便消费的问题了。虽然财富不去花费也起到了体现预习效果的作用,但这样还远远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应该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消费市场,让孩子们在消费中燃起“挣钱”的兴趣并为之奋头,这样才能让预习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让消费也成为一种学习的动力?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让快乐“消费”带动预习热情
“不用做作业”这可能是很多孩子最感兴趣的事了。利用这一兴趣点我规定:用50元的积分卡可以免做一次作业,但有一些特殊的作业是不能免的,如写作文。这一举措对预习效果起了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天天盼着能拿到奖励卡,好兑换那幸福而又自豪的一天。也许有人要问:不做作业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因为免做作业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天赚钱的机会,没有足够的储蓄孩子们舍不得消费。就算他一有积蓄就要消费,一次免做作业根本不会影响他的成绩,更何况有些特殊作业的那一天是不能交易的。所以财富的这一用途根本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只会让他更加努力地挣取本钱。
(二)让另类“投资”带动预习热情
带动孩子预习的热情除了消费还有投资的诱惑。和消费相比,投资意味着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同样是50元积分卡,可以换取一次投资的机会,即上台讲一个成语故事或推荐一本好书。如果讲得很好,不但50元归还本人,还可以拿到10至30的奖励。这对孩子是个挑战。为了鼓励更多的孩子投资,我加大了宣传的力度,除了让孩子明白上台讲故事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可以让人变得越来越能干,还向孩子承诺,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还会通过发短信给家长的形式进行表扬。慢慢地,孩子们开始了他的投资经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一系列措施的带动下,预习成了孩子关注的热点,久而久之,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养成了。
(作者单位:义乌市赤岸镇毛店小学)
关键词:预习;整合;反馈;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大部分教师逢教新课都布置学生预习,遗憾的是,孩子的预习仅仅停留在被动阶段,良好的预习习惯仍如那水中月、镜中花。问题到底出在哪?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三缺”使预习陷入窘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预习而言,学生之所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因为教师在预习的引导过程中还没有做实做精:
(一)缺少规划
预习是为了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所以预习的要求应结合学习目标进行系统的安排,而不应只是停留在读读课文圈圈生字这一大众化的要求。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如能提前在家里把课文拼读通顺,圈出生字就可以了;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个预习要求显然是太低的,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预习的要求也应结合学习目标分层制定逐年提高。而现在大部分老师布置预习这一作业时针对性不强,而且在难易上没有呈现梯度的变化。
(二)缺少反馈
我们提倡作业有布置就得有反馈。只有及时反馈才会有所提高。现状是:写的作业会反馈,说的作业读的作业没有反馈,或者是象征性地在课堂上抽几个人说说就过了,甚至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完全忽略了学生是已经预习过的,另起炉灶,把学生当成了零起点开始教学。这样的反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把大部分同学的积极l生都打击了,滋长了孩子的偷懒和侥幸心理。
(三)缺少激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需要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它对行为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一种充满激励、竞争和趣味的学习环境。连每天的反饋都是草草而过,激励就更谈不上了。那孩子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什么可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呢?
课后,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何不让学生在课前就将查找的资料贴到指定的地方让大家阅读欣赏。可以打印,也可以概括性地写几句。这样,不但孩子的预习热情得到了保护,而且这种呈现方式出比课堂上一带而过的讲解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很多预习作业可以通过老师批阅或同桌互查在课前进行反馈,如书写的预习作业、朗读和口语表达类的预习作业等等。全面的反馈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二、“消费”,让预习可持续发展
当所有的孩子手头都有了“积蓄”,面临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合便消费的问题了。虽然财富不去花费也起到了体现预习效果的作用,但这样还远远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应该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消费市场,让孩子们在消费中燃起“挣钱”的兴趣并为之奋头,这样才能让预习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让消费也成为一种学习的动力?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让快乐“消费”带动预习热情
“不用做作业”这可能是很多孩子最感兴趣的事了。利用这一兴趣点我规定:用50元的积分卡可以免做一次作业,但有一些特殊的作业是不能免的,如写作文。这一举措对预习效果起了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天天盼着能拿到奖励卡,好兑换那幸福而又自豪的一天。也许有人要问:不做作业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因为免做作业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天赚钱的机会,没有足够的储蓄孩子们舍不得消费。就算他一有积蓄就要消费,一次免做作业根本不会影响他的成绩,更何况有些特殊作业的那一天是不能交易的。所以财富的这一用途根本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只会让他更加努力地挣取本钱。
(二)让另类“投资”带动预习热情
带动孩子预习的热情除了消费还有投资的诱惑。和消费相比,投资意味着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同样是50元积分卡,可以换取一次投资的机会,即上台讲一个成语故事或推荐一本好书。如果讲得很好,不但50元归还本人,还可以拿到10至30的奖励。这对孩子是个挑战。为了鼓励更多的孩子投资,我加大了宣传的力度,除了让孩子明白上台讲故事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可以让人变得越来越能干,还向孩子承诺,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还会通过发短信给家长的形式进行表扬。慢慢地,孩子们开始了他的投资经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一系列措施的带动下,预习成了孩子关注的热点,久而久之,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养成了。
(作者单位:义乌市赤岸镇毛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