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金声是跟随马连良先生最久的学生。上世纪60年代,迟金声拜马连良为师,研习马派艺术,对马派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提起马连良先生,他由富连成科班毕业,属‘连’字辈。跟大部分老生一样,最早唱谭派戏。在表演做工方面,他尤其仰慕贾洪林先生,因而私淑学习贾先生的唱、念、做等技巧。一个流派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结合自身条件和独有的剧目,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最后由观众来评定。”迟金声介绍说。
马连良最具代表性的剧目非《借东风》和《甘露寺》莫属。“这两个剧目谭鑫培并未唱过,乔玄这个人物也很少有人演绎。解放前,没有人提‘四大须生’,而是说‘三大贤’——余叔岩、高庆奎和马连良。其中,高庆奎和马连良的新剧目都非常丰富。”
早年,马连良先生矢志京剧改革,重视一出戏中人物情节的完整性以及与时代要求的合拍。从1925年起,他将传统剧目《广泰庄》和三国戏《流言计》整理演出。此后,几乎每年均有新排剧目推出,如《安居平五路》、全部《白蟒台》、全部《一捧雪》、《串龙珠》、《春秋笔》、《十老安刘》等,均系将传统剧目予以丰富情节,贯穿首尾,经过整理而成。
“唱、念、做、打”为戏曲演员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马连良的唱功采众家之长,嗓音圆润,唱腔新颖细腻;念白顿挫分明,铿锵流畅,富音韵美;做工扮相华贵,台风潇洒;开打讲求稳健边式,注意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结合。
唱
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了与众不同的唱法。27岁后,他多次灌制唱片,剧目之多,发行量之大,为当时所少有。《借东风》《甘露寺》《春秋笔》《四进士》等马派剧目的唱段更是广为传唱,可见马派唱腔动人的艺术魅力。
“过去人们都说,马连良唱得‘帅’。什么叫帅?实际上就是很流畅,没有特别花哨的东西,很朴实。这和他的嗓音条件、唱法功力都有关系。”《淮河营》中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皮流水:“此时间不可闹笑话,胡言乱语怎瞒咱……”在马连良口中非常之流畅。迟金声认为,优秀的嗓音条件和对节奏的把控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
念
马连良在科班学习时,演出了大量剧目的老生配角,逐渐积累了舞台经验,之后就侧重学习演出念工戏《审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盗宗卷》等,打下了深厚的念白功底。此后,马派代表性剧目多是唱念并重,在经常演出的剧目中,马连良的念白有时老辣,有时苍劲,有时运用幽默风趣的声调,有时则是忠告谏劝的语气,来表达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需要。马派念白和马派唱腔互为表里,彼此依托,统一于马派声腔艺术之中。
“他的念白戏很多,富有生活特点。韵白要根据剧情掌握人物的性格,只注重人物性格也不成,还要和剧情矛盾相配合。不是说上了韵就够了,单上韵并不是生活的语言,需要用韵白去展示规定情景的情绪。能做到这一点很难。”
做
马连良的表演将手、眼、身、步结合为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把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风采。他的举手投足、一动一静都能恰到好处,不仅出场、亮相、台步、身段等都精确讲究,连下场的身法、步法也都能给观众留下优美的印象。
“有句老话,叫作‘一指带全身’。连简单的‘一指’都要美,都要有规范。所谓生活化不是照搬生活,而是要比生活美。齐白石画蛤蟆咕嘟(蝌蚪),这是最简单的,但却是艺术的。在很多情况下,最简单和最难是一回事。再比如,‘一’字最简单却最不好写,必须跟其他的字相互配合,整体构图才会漂亮。
“《清风亭》《九更天》《一捧雪》《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等马派剧目动作很多,舞台光美还不成,还得将人物的身份、年龄、规定情境的情绪等都结合在一起,才能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物。马先生的做工戏既有生活又有艺术美。京剧中的很多场景是虚拟的,演员需控制好形体动作的节奏、幅度,并配合面部表情,把人物的情绪表现出来,观众才能看懂。这是做工戏的标准。”
打
马连良的基本功极其坚实,大刀、枪、单刀、锏等把子运用纯熟。中年以前,短打、扎靠的武老生戏演出量很大。
“马先生在科班学过武小生戏,他的工架很有基础。我曾看过他的《战樊城》,拿枪、耍下场等都很到位,而且具有流派风范。”
1960年,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院前身)成立学员班。马连良先生委派迟金声为学生教授马派剧目《清官册》。代课之前,迟金声前去马先生家中求教。马先生端坐在一旁,迟金声连唱带念,表演一出让他把把关。
当迟金声唱到某些段落时,马连良示意他停一下,“这地方你别按我现在的方式表演,我快60岁了,有些动作简化了。你按照我在30年代年轻时的演出方式教学生,比现在更吃功夫。”马先生对待艺术的认真和敬业让迟金声一直铭记在心,这也为迟金声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迟金声今已年近九旬,仍在中国戏曲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还在继续为他的老师马连良先生创造的马派艺术作着传承工作。
“提起马连良先生,他由富连成科班毕业,属‘连’字辈。跟大部分老生一样,最早唱谭派戏。在表演做工方面,他尤其仰慕贾洪林先生,因而私淑学习贾先生的唱、念、做等技巧。一个流派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结合自身条件和独有的剧目,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最后由观众来评定。”迟金声介绍说。
马连良最具代表性的剧目非《借东风》和《甘露寺》莫属。“这两个剧目谭鑫培并未唱过,乔玄这个人物也很少有人演绎。解放前,没有人提‘四大须生’,而是说‘三大贤’——余叔岩、高庆奎和马连良。其中,高庆奎和马连良的新剧目都非常丰富。”
早年,马连良先生矢志京剧改革,重视一出戏中人物情节的完整性以及与时代要求的合拍。从1925年起,他将传统剧目《广泰庄》和三国戏《流言计》整理演出。此后,几乎每年均有新排剧目推出,如《安居平五路》、全部《白蟒台》、全部《一捧雪》、《串龙珠》、《春秋笔》、《十老安刘》等,均系将传统剧目予以丰富情节,贯穿首尾,经过整理而成。
“唱、念、做、打”为戏曲演员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马连良的唱功采众家之长,嗓音圆润,唱腔新颖细腻;念白顿挫分明,铿锵流畅,富音韵美;做工扮相华贵,台风潇洒;开打讲求稳健边式,注意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结合。
唱
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了与众不同的唱法。27岁后,他多次灌制唱片,剧目之多,发行量之大,为当时所少有。《借东风》《甘露寺》《春秋笔》《四进士》等马派剧目的唱段更是广为传唱,可见马派唱腔动人的艺术魅力。
“过去人们都说,马连良唱得‘帅’。什么叫帅?实际上就是很流畅,没有特别花哨的东西,很朴实。这和他的嗓音条件、唱法功力都有关系。”《淮河营》中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皮流水:“此时间不可闹笑话,胡言乱语怎瞒咱……”在马连良口中非常之流畅。迟金声认为,优秀的嗓音条件和对节奏的把控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
念
马连良在科班学习时,演出了大量剧目的老生配角,逐渐积累了舞台经验,之后就侧重学习演出念工戏《审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盗宗卷》等,打下了深厚的念白功底。此后,马派代表性剧目多是唱念并重,在经常演出的剧目中,马连良的念白有时老辣,有时苍劲,有时运用幽默风趣的声调,有时则是忠告谏劝的语气,来表达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需要。马派念白和马派唱腔互为表里,彼此依托,统一于马派声腔艺术之中。
“他的念白戏很多,富有生活特点。韵白要根据剧情掌握人物的性格,只注重人物性格也不成,还要和剧情矛盾相配合。不是说上了韵就够了,单上韵并不是生活的语言,需要用韵白去展示规定情景的情绪。能做到这一点很难。”
做
马连良的表演将手、眼、身、步结合为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把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风采。他的举手投足、一动一静都能恰到好处,不仅出场、亮相、台步、身段等都精确讲究,连下场的身法、步法也都能给观众留下优美的印象。
“有句老话,叫作‘一指带全身’。连简单的‘一指’都要美,都要有规范。所谓生活化不是照搬生活,而是要比生活美。齐白石画蛤蟆咕嘟(蝌蚪),这是最简单的,但却是艺术的。在很多情况下,最简单和最难是一回事。再比如,‘一’字最简单却最不好写,必须跟其他的字相互配合,整体构图才会漂亮。
“《清风亭》《九更天》《一捧雪》《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等马派剧目动作很多,舞台光美还不成,还得将人物的身份、年龄、规定情境的情绪等都结合在一起,才能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物。马先生的做工戏既有生活又有艺术美。京剧中的很多场景是虚拟的,演员需控制好形体动作的节奏、幅度,并配合面部表情,把人物的情绪表现出来,观众才能看懂。这是做工戏的标准。”
打
马连良的基本功极其坚实,大刀、枪、单刀、锏等把子运用纯熟。中年以前,短打、扎靠的武老生戏演出量很大。
“马先生在科班学过武小生戏,他的工架很有基础。我曾看过他的《战樊城》,拿枪、耍下场等都很到位,而且具有流派风范。”
1960年,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院前身)成立学员班。马连良先生委派迟金声为学生教授马派剧目《清官册》。代课之前,迟金声前去马先生家中求教。马先生端坐在一旁,迟金声连唱带念,表演一出让他把把关。
当迟金声唱到某些段落时,马连良示意他停一下,“这地方你别按我现在的方式表演,我快60岁了,有些动作简化了。你按照我在30年代年轻时的演出方式教学生,比现在更吃功夫。”马先生对待艺术的认真和敬业让迟金声一直铭记在心,这也为迟金声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迟金声今已年近九旬,仍在中国戏曲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还在继续为他的老师马连良先生创造的马派艺术作着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