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上有许多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概念名字的相同,例如“分子”、“元素”、“反应”等等,这些概念先于它们的化学定义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从而形成化学学科中知识学习上的障碍。据我们对学生的调查,如果在教学中直接给学生这些概念的科学定义,学生往往只好先死记硬背,然后才能在不断纠正错误后慢慢地理解它们。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望文生义”教一些化学概念的尝试。《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是符合化学课程标准精神的。
二、“‘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含义的界定
“望文生义”一词出自清·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战国策第三·虎挚》一文,原意指只按照字面去牵强附会,不推求确切的涵义。
在本文中,“望文生义”是指根据字面意思,推断化学“组词(名词)”的意思。“望文生义”教学就是先让学生就化学“组词(名词)”的整体意义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对词进行拆分,并对拆分的部分(词或字)选择恰当的含义,进行整合,形成化学“组词(名词)”字面含义,以期接近化学概念的科学定义。
三、“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
“望文生义”不是可以教所有化学概念的,更不能不加选择地滥用。根据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使用“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时应该遵循一些原则,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得学生觉得化学科学性上的浅薄,更不会认为化学是在玩文字游戏。
1.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有三层意义。
一是指运用时必须适合学生学习上的准备状况。学生学习上的准备状况是指学生的知识准备、心态准备、思维发展准备等方面。这就要求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学习上准备状况要了如指掌。比如,对“原子”一词的理解,更多学生的仅停留在符号层面上,好一点的学生也仅是对课本某些知识(如原子结构)进行死记硬背。而对“原子”一词的组成字——“原”几乎没有认识与理解。如果用“望文生义”教此概念,老师必须铺垫一些含义。
二是指概念适合用“望文生义”来教。例如“物理性质”一词就不适合“望文生义”。
三是指适合课堂氛围。哪怕是原本计划好的,如果不适合课堂氛围,那就不用。因为学生不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建构不了知识框架,因此已无必要。譬如体育课后、计算机课后等等,学生心绪不定,心神不定,就不适宜“望文生义”教概念。
2.科学性原则
“望文生义”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概念理解上的不科学性。例如“催化剂”概念,从“催”的字面看,就是“加快”的意思;而“催化剂”在化学上是指“改变”的意思,即“既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之意。因此,教师运用“望文生义”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防止犯此类错误。在“望文生义”之后,必须把科学的定义与“望文”之意结合起来。
3.“最近发展区”原则
教育家维果茨基把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叫做最近发展区。显然,“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不能违背学生这一实际性较强的原则。如果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无限拔高,亦或生搬硬套,就会造成远离“最近发展区”,从而伤害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四、“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的程序以及教学实例
1.“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的程序
第一步,选择恰当的化学概念进行精心备课与教学设计。备课时,需要把化学概念与生活中的相同名词含义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名词字面意义,拆分与组合,尽可能找出最大量的组合意义来;确定最接近化学概念的字面组合意义。
第二步,课堂演练概念字面拆分与意义组合,并把组合的意义写出来,让学生进行挑选化学上的最可能含义。
第三步,教师在最可能意义基础上给出化学概念的科学定义,并进行二者的比较,让学生在他们的脑海里进行知识建构。
第四步,概念的延伸检查。指的是教师应在下一节课上检查学生概念的形成情况,并甄别学生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还是复述课本上的定义。这是很有必要的步骤,可以督促学生形成“望文”推测新知的习惯。
2.“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的教学实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绪言”中有这些化学概念:化学、分子、原子、元素等。下面先谈谈笔者在课堂上是如何进行这些概念的“望文生义”教学的。
师:(在黑板上写上“化学”二字)大家都已经学习了物理。有谁能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物理学科是研究什么的?(不管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怎样)我们今天不研究物理,而是一门新的学科——化学。用我们平时习惯思考的望文生义办法(手指向黑板上“化学”二字),化学这两个字字面含义是什么意思?
生:(尽可能多罗列)对化学含义进行猜测。
师:(提示)大家不妨将化学二字拆开,看看这两个字可以形成哪些词组。想一想,你们说,我来写。
生:化——化工、变化、化冻、感化、融化……
学——学科、科学、学问……
师:请大家把黑板的词组组合起来,看看哪些词组组合后含义清楚、说得通?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学科或科学。
师:显然化学这个概念,从字面上看,其含义比较清楚,是研究变化的。那么,它的科学定义究竟是什么呢?……
师:请同学回想一下,前面的讨论和刚才所学内容,不难得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物质变化再研究物质的性质、构成与组成的。
当然,分子、原子、元素都可以这样进行。分子,最恰当的字面意思是可分的粒子;原子,最恰当的字面意思是本来的粒子;元素,最恰当的字面意思是主要的不可再分的单位。只是我们在运用时,引入化学概念的方法尽量不要雷同,否则,容易产生兴趣疲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化合价”概念,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笔者在教学中仍然是采用“望文生义”的方法。
师: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那么,什么是化合价?化合价是怎样来的?
生:化合价就是一些数据…………
师:前面我们学习原子结构的时候,知道原子为了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要么失去电子,要么得到电子。这些数据与化合价有无关联吗?
生:(猜想)…………
师:好。仍然先从“化合价”的字面看,“化合价”一词可以拆成“化合”、“价”,那么, “化合”、“价”的意义又如何理解或分别指代什么呢?
生:化合——通过化学变化合成到一体、化合反应……
价——价格、价值、代价、价钱……
师:请大家讨论,看看含义的组合,哪种最容易说得通?
师生活动:含义组合,教师巡视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化合价指化合时付出的代价。
师:显然化合价的这种说法意义仍不十分清楚。我们不妨添加一些名词概念进去。化合价是指不同元素原子化合成化合物时所付出的代价。……大家想一想,这个代价会是什么呢?
师:对。原子得失电子的代价。……
在教学诸如化合价这种会意的概念,应教会学生添加一些名词,以期更能符合化学概念的科学定义。
还有其他的一些概念,例如合金、催化剂、指示剂,高中化学中的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等都可以运用教“化合价”概念的“望文生义”法。
以上实例是笔者教学实践过程的部分记录。旨在说明“望文生义”能把化学概念从字面就理解了大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
五、“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与探究教学的关系
“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进行设计时,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强加于学生,与探究教学类似。从上述实例也不难看出过程与探究类似。
六、结语
“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是基于我们的母语特有性质决定的。化学概念的名称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美,它们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概念的内涵。在化学名称层出不穷的今天,学会这种方法学习概念,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快速掌握。
化学上有许多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概念名字的相同,例如“分子”、“元素”、“反应”等等,这些概念先于它们的化学定义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从而形成化学学科中知识学习上的障碍。据我们对学生的调查,如果在教学中直接给学生这些概念的科学定义,学生往往只好先死记硬背,然后才能在不断纠正错误后慢慢地理解它们。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望文生义”教一些化学概念的尝试。《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是符合化学课程标准精神的。
二、“‘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含义的界定
“望文生义”一词出自清·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战国策第三·虎挚》一文,原意指只按照字面去牵强附会,不推求确切的涵义。
在本文中,“望文生义”是指根据字面意思,推断化学“组词(名词)”的意思。“望文生义”教学就是先让学生就化学“组词(名词)”的整体意义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对词进行拆分,并对拆分的部分(词或字)选择恰当的含义,进行整合,形成化学“组词(名词)”字面含义,以期接近化学概念的科学定义。
三、“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
“望文生义”不是可以教所有化学概念的,更不能不加选择地滥用。根据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使用“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时应该遵循一些原则,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得学生觉得化学科学性上的浅薄,更不会认为化学是在玩文字游戏。
1.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有三层意义。
一是指运用时必须适合学生学习上的准备状况。学生学习上的准备状况是指学生的知识准备、心态准备、思维发展准备等方面。这就要求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学习上准备状况要了如指掌。比如,对“原子”一词的理解,更多学生的仅停留在符号层面上,好一点的学生也仅是对课本某些知识(如原子结构)进行死记硬背。而对“原子”一词的组成字——“原”几乎没有认识与理解。如果用“望文生义”教此概念,老师必须铺垫一些含义。
二是指概念适合用“望文生义”来教。例如“物理性质”一词就不适合“望文生义”。
三是指适合课堂氛围。哪怕是原本计划好的,如果不适合课堂氛围,那就不用。因为学生不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建构不了知识框架,因此已无必要。譬如体育课后、计算机课后等等,学生心绪不定,心神不定,就不适宜“望文生义”教概念。
2.科学性原则
“望文生义”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概念理解上的不科学性。例如“催化剂”概念,从“催”的字面看,就是“加快”的意思;而“催化剂”在化学上是指“改变”的意思,即“既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之意。因此,教师运用“望文生义”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防止犯此类错误。在“望文生义”之后,必须把科学的定义与“望文”之意结合起来。
3.“最近发展区”原则
教育家维果茨基把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叫做最近发展区。显然,“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不能违背学生这一实际性较强的原则。如果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无限拔高,亦或生搬硬套,就会造成远离“最近发展区”,从而伤害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四、“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的程序以及教学实例
1.“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的程序
第一步,选择恰当的化学概念进行精心备课与教学设计。备课时,需要把化学概念与生活中的相同名词含义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名词字面意义,拆分与组合,尽可能找出最大量的组合意义来;确定最接近化学概念的字面组合意义。
第二步,课堂演练概念字面拆分与意义组合,并把组合的意义写出来,让学生进行挑选化学上的最可能含义。
第三步,教师在最可能意义基础上给出化学概念的科学定义,并进行二者的比较,让学生在他们的脑海里进行知识建构。
第四步,概念的延伸检查。指的是教师应在下一节课上检查学生概念的形成情况,并甄别学生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还是复述课本上的定义。这是很有必要的步骤,可以督促学生形成“望文”推测新知的习惯。
2.“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的教学实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绪言”中有这些化学概念:化学、分子、原子、元素等。下面先谈谈笔者在课堂上是如何进行这些概念的“望文生义”教学的。
师:(在黑板上写上“化学”二字)大家都已经学习了物理。有谁能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物理学科是研究什么的?(不管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怎样)我们今天不研究物理,而是一门新的学科——化学。用我们平时习惯思考的望文生义办法(手指向黑板上“化学”二字),化学这两个字字面含义是什么意思?
生:(尽可能多罗列)对化学含义进行猜测。
师:(提示)大家不妨将化学二字拆开,看看这两个字可以形成哪些词组。想一想,你们说,我来写。
生:化——化工、变化、化冻、感化、融化……
学——学科、科学、学问……
师:请大家把黑板的词组组合起来,看看哪些词组组合后含义清楚、说得通?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学科或科学。
师:显然化学这个概念,从字面上看,其含义比较清楚,是研究变化的。那么,它的科学定义究竟是什么呢?……
师:请同学回想一下,前面的讨论和刚才所学内容,不难得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物质变化再研究物质的性质、构成与组成的。
当然,分子、原子、元素都可以这样进行。分子,最恰当的字面意思是可分的粒子;原子,最恰当的字面意思是本来的粒子;元素,最恰当的字面意思是主要的不可再分的单位。只是我们在运用时,引入化学概念的方法尽量不要雷同,否则,容易产生兴趣疲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化合价”概念,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笔者在教学中仍然是采用“望文生义”的方法。
师: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那么,什么是化合价?化合价是怎样来的?
生:化合价就是一些数据…………
师:前面我们学习原子结构的时候,知道原子为了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要么失去电子,要么得到电子。这些数据与化合价有无关联吗?
生:(猜想)…………
师:好。仍然先从“化合价”的字面看,“化合价”一词可以拆成“化合”、“价”,那么, “化合”、“价”的意义又如何理解或分别指代什么呢?
生:化合——通过化学变化合成到一体、化合反应……
价——价格、价值、代价、价钱……
师:请大家讨论,看看含义的组合,哪种最容易说得通?
师生活动:含义组合,教师巡视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化合价指化合时付出的代价。
师:显然化合价的这种说法意义仍不十分清楚。我们不妨添加一些名词概念进去。化合价是指不同元素原子化合成化合物时所付出的代价。……大家想一想,这个代价会是什么呢?
师:对。原子得失电子的代价。……
在教学诸如化合价这种会意的概念,应教会学生添加一些名词,以期更能符合化学概念的科学定义。
还有其他的一些概念,例如合金、催化剂、指示剂,高中化学中的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等都可以运用教“化合价”概念的“望文生义”法。
以上实例是笔者教学实践过程的部分记录。旨在说明“望文生义”能把化学概念从字面就理解了大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
五、“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与探究教学的关系
“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进行设计时,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强加于学生,与探究教学类似。从上述实例也不难看出过程与探究类似。
六、结语
“望文生义”教化学概念是基于我们的母语特有性质决定的。化学概念的名称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美,它们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概念的内涵。在化学名称层出不穷的今天,学会这种方法学习概念,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快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