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戏剧”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江县侗戏传统剧目的数量在该地方剧种中占据优势,是三江县侗戏剧目的精华所在。它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蕴,揭示了该民族人物的生存状况,探讨人类的生命价值,挖掘人物心灵世界的矛盾与复杂,彰显人本体的厚重。通过对三江县侗戏传统经典剧目的文本分析,可见剧目中的“人性”意识饱含着戏师们对人生的困惑与勇敢追求,以及侗族人民对幸福人生的追求。
  [关键词]侗戏;传统剧目;“人的戏剧”
   侗戏在2006年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少数民族剧种中的珍宝。它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黎平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江县”)等地,其中三江县的侗戏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脉。侗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三江侗族人民的风俗民情、集体价值观、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剧本是一剧之本,根据已有的记录与笔者的实地调查,发现三江县现存的侗戏剧本有500多个,其中传统剧本就有200多个。传统剧目是根据汉书或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至今在侗戏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也多是经典的传统剧目,如《秦娘美》《刘知远》《金汉列女》等。董建认为戏剧的定位之一是人学:戏剧是人类灵魂的“对话”,是给人以审美享受与“精神之乐”的艺术,此为“人学”定位。{1}戏剧人学的本质是将戏剧作为“表现人、体现人文关怀”“一种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精神对话”{2}的人文艺术。通过对三江侗戏经典传统剧目的文本分析,发现侗戏本土传统剧虽然是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但是剧目中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是真正的“人的戏剧”。
   一、侗戏传统剧目中人物的生存状态
   侗戏的传统剧目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存状态,但并非只是展现生活图景而忽视人的存在,而是通过现实问题描绘人在困境之中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从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揭示社会问题。侗戏传统剧目中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侗族的青年劳动人民, 展示了他们在社会底层挣扎向上的渴望与不屈不挠地追求光明与幸福的积极心态。
   经典剧目《甫义奶义》描写的是一个神幻与现实结合的爱情故事。甫义和奶义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但是渔夫甫义因为不肯拿辛苦打来的鱼虾孝敬阎王的弟弟王贤,王贤便残忍地杀害了奶义。甫义带着对妻子的爱和对王贤的恨,闯入地府,誓要带奶义还阳。但是遭到王贤和地府鬼差的百般阻挠,甫义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成功。绝望之下,甫义想要与奶义死在一起,“做两颗瓜子同发芽,做一对薯种同土葬”。但是奶义不忍丈夫因自己而死,极力劝甫义还阳,归家照顾好父母和孩子。甫义因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只得凄凉地一人返回阳间。剧中的甫义原本过着幸福的日子,夫妻恩爱,孩子乖巧可爱,父母健在,但是却因没有满足鬼差的无理要求而家破人亡。甫义虽然奋起反抗,但是反抗的却是不可战胜的鬼神之力,想要逆转的是亘古不变的生死轮回,这是一种悲剧式的反抗,过程令人感到窒息,最终也是以悲剧结束。但全剧也因为悲剧才显得壮美,才显示出甫义斗争的决心。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剧中地府的鬼差勾结隐喻着现实官场上的虚伪勾结 ,强烈地抨击了以封建财主为代表的无德统治,鞭笞权贵仗势欺人的黑暗社会现象,表现出对旧社会底层人民生存处境的强烈抗议。在清末时期,侗族人民饱受统治阶级的欺压和剥削,如咸丰年间,天柱知县谢绍曾不但焚烧侗族村寨, 还恣意劫掳屠杀侗族农民:“……于 (同治元年) 四月初二日约子时,天尚未明,反将民冷水九十两甲通地烧杀一空,炮火连天,杀死老幼百余人,掳掠妇女、猪、羊、牛、马、银钱、货物,不计其数。害民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怆难言。”{1}官府可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却没有相应的法律给予制裁,可见官府之黑暗,民众生活之艰辛。不过,侗乡人民虽然生活在苦难与压迫之中,但是生长在人民内心之中的人性的尊严却从未泯灭。如《吴勉》一剧中,封建王朝和地方官员对侗族人民实行严苛的赋税,剥削压榨百姓,民不聊生。在如此社会中,官逼民反,吴勉继承父亲遗愿,组织侗族人民起义。吴勉原本一路畅通无阻,只是后来队伍内出现了内奸,功业未成,吴勉便英勇就义。剧中最后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吴勉在母亲的呼唤中死而复生,反映了侗乡人民对曙光的渴望和期待。该剧用悲壮而又浪漫的笔触描绘了吴勉的一生,具有浓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是封建时期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的艺术再现。用郭沫若先生的话来说,便是“揭发历史的真实,做成一面镜子以反映现代”{2}。《吴勉》是侗族人民对残酷剥削制度的仇恨喷发的承载体,在强权压迫中奋起反抗的斗争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侗族人民用生命争取人生存的权利和尊严的现代人性意识,更是侗族人民在困境之中依旧乐观面对生活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侗戏的本土传统剧目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梅良玉》是这般,《不做亡国奴》亦如此,《祝英台》也丝毫不逊色。即使剧中的人物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中,也丝毫没有露出颓唐之气,而是对生命报之以歌,歌唱自由,追寻光明,这是一种崇高壮美的美学风格。侗戏剧目的思想意蕴立于人性的高台之上,用小人物的生活反映大时代的精神风貌,在悲壮之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二、侗戏传统剧目中人物的人生价值追求
   现实主义戏剧不仅要求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生存状况,更要强调人物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追求,展现人的主体意识。侗戏的传统剧目力求在人的生存层面上进一步探索人物的价值选择原则,研究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坚守抑或转变,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侗戏经典传统剧目《秦娘美》是从《珠郎娘美》改编而来的,剧中的娘美是一位不屈服于旧风俗、不受他人摆布,自己掌控人生命运的坚韧女性。剧中的娘美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并且和年轻俊朗的珠郎相恋,珠郎和娘美破铜钱定终身。然而,侗族有一个古老的封建习俗:姑舅表婚,就是姑与舅的子女互为婚配。娘美的后母不顾她的心意执意将她许配给定达寨的舅家人,为防止娘美和珠郎见面,一直把娘美锁在家里的阁楼上。在出嫁前三天的深夜,娘美勇敢跃下阁楼与珠郎私奔,用逃婚的方式反抗封建习俗。两人摸黑爬上九十九垴,历经千辛万苦,走到七百贯洞,贯洞的乡民心地善良,非常同情两人的遭遇,并帮助他们在贯洞寨里安家。但是因为娘美貌若天仙,被当地的财主银宜看上了,千方百计想要纳娘美为妾。银宜设下毒计诱骗珠郎吃“枪尖肉”,珠郎不幸中计客死他乡,剩下娘美孤苦伶仃一人。银宜趁机向娘美百般示好,以荣华富贵为诱惑,但是每次都被娘美轰出门外。当娘美知道是银宜杀的珠郎时,强忍内心的悲痛决心复仇。在寨中人的帮助下,用巧计杀了银宜,成功为夫报仇,保护了自己。大仇得报之后,娘美没有因为孤苦无依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回老家,而是带着珠郎的骨灰走向了两人曾经约定的幸福村。娘美是侗戏传统剧目中典型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不满旧风俗的束缚,勇敢地跳出封建习俗为她画的牢笼,走遍万水千山,只为自由的爱情和自由的人生。她的斗争对象不单单是婚约,而是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这是她为自己人生的选择自由作出的第一步努力。没有了爱人无依无靠的娘美面对富贵生活的诱惑时,丝毫不动心,而是坚强地为夫报仇雪恨,对地主阶级发起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精神世界不断地被重构,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一路成长为一个理智复仇,苦难之后依旧满怀希望的成熟女性。娘美虽然没有见过黑房子之外的阳光,也没有人告诉她出了房子之后怎么走, 但是她知道只要朝着发出生命的自由曙光的方向走,即使脚下荆棘满地,她也能拥有自己的幸福。这部剧的精神和意义早已超出了爱情剧的范畴,真正的审美主体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人生價值的选择与坚守。    再如《门龙绍女》中的门龙,他是大财主的儿子万阁的伴读书童。门龙和万阁同时爱上了善良美丽的绍女,但是绍女喜欢的是出身贫寒但富有才华的门龙。然而,万阁自以为是地认为绍女喜欢他,并带着丰厚的聘礼来到绍女家提亲。绍女的嫂嫂在绍女的劝说下拒绝了万阁的提亲,并同意了门龙和绍女的婚事。当门龙和绍女两人排除万难成亲之际,京城发来门龙高中状元的喜报。原来是门龙暗地里以石文考的名义去参加科考。此时,万阁以强权要挟门龙,要他在状元与绍女之间做一个选择。万阁自认为门龙定会为了荣华富贵上京当官而抛弃绍女,但是门龙出乎意料地选择了绍女。门龙虽然只是一个伴读书童,但是他热爱知识,抓住伴读的机会认真学习。试想,仅仅是一个伴读书童,他要花多大的精力和努力才能考上状元呢?从中可见门龙对知识、对更高的人生价值的渴望。但是在面对人生至爱与功名利禄之间的两难抉择,他却能够参悟人生的真谛,选择爱情,站在质朴的生活与真实的幸福这一边。从门龙的人生追求中显示出侗族人民通透的人生价值观:虽身在底层,但是心灵的崇高才是真正的富足。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次要人物表现出来的人性之光也不可忽视,绍女的嫂嫂本也可以趁此机会大捞一笔,走出生活的窘境,但是她为了绍女的幸福,最终拒绝了万阁的丰厚彩礼。从嫂嫂的身上可见蕴藏在底层的人性至善,在现实生活的苦难中也不失人性的温情。同时,剧本也没有回避人性之恶。剧本中的万阁顶替了门龙上京,后来因为被识破而命丧京城。万阁的父亲为了报仇,趁门龙不在侗乡之际,伙同门龙恶毒的后母将绍女卖于他为妾。万阁和万阁的父亲是剧本批判的黑暗势力,他们无德无才,心肠恶毒,是百姓对地主阶级的仇恨。而剧本中对门龙后母与绍女嫂嫂面对金钱的不同选择的批判与赞扬,是戏师们对侗族人民价值选择的真实反映与正面的引导。最后是以门龙和绍女的胜利作为剧终,这是侗族人民对黑暗的抗争的胜利。该剧写的是小人物的人生价值选择、善恶人性,是真正的“关心人、写普通人、写普通人的人性与人情”{1},充满着现实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江侗戏的传统剧目里的青年男女对人生价值的不同选择,是侗族人民不同的人生导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无论是赞扬或是批判何种价值选择,都将会对侗族人民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在何种境遇中都不对恶势力低头,不忘初心,坚守人性中的真善美。
   三、侗戏传统剧目中对人的复杂心理的探索
   侗戏的传统剧目将主题意蕴建立在人的立场上,从人物的活动中探索人的本性与人物的困惑,体现出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更具深度和立体的形象。
   《刘知远》一剧讲述的是刘知远家境贫困,因为除妖而得到了一把宝刀,进京考試中了状元,在京城做了大官,娶了权贵的女儿为妻,抛弃了前妻四妹和儿子咬其郎。四妹在家中照顾老小,苦等刘知远回来,但是刘知远多年未归,四妹只好将孩子托付给两位老人,自己外出挣钱。两位老人见四妹也许久未归,又听说刘知远在京城做了大官,便上京城找寻。刘知远的新妻知道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幸福,将两位老人毒哑,收养了四妹的孩子,骗刘知远这是她领养的孩子,以断了刘知远对家乡妻儿的想念。十八年后,儿子外出打猎遇到生母,四妹写了一封血书让儿子带给刘知远。刘知远看后羞愧难当,和儿子、四妹回归故里,一家人团聚。剧中的刘知远痛恨贫穷的生活,所以发奋图强,只为脱离困苦。考中状元后,又娶新妻保证仕途光明。他不像门龙那般,能为了爱情放弃自己追求的功名利禄,而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理智控制人生的重要选择。但是他又不能做到彻头彻尾的自私无情,而是不断地在利益和道德情感的选择中左右摇摆:他深知自己对不起家乡的糟糠之妻,内心受苦于道德的煎熬,终日忧郁难安,但又贪恋富贵生活不能自拔。刘知远激烈的人性冲突与斗争,彰显着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剧中的刘知远在儿子的帮助下结束了二十多年扭曲人性带来的痛苦,放弃荣华富贵回乡与妻子团聚,用曾被抛弃的亲情去完成人性的复归。而刘知远的新妻也不是一个单面的恶毒后母形象,她用毒辣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幸福,但是在良知的驱使之下又能够善待前妻的孩子。善与恶在心灵对抗发展的过程,使这个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生动的性格美。这部剧的人物性格不是单面的,而是在剧情的发展中成长,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是单纯的非黑即白,而是在人生的选择中出现了许多说不清的灰色地带,他们在这些灰色地带中挣扎纠结,这样的人也才是真实的人。
   侗族的戏师们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在对人性复杂的描写中坚持批判与构建的原则,从人物的生命活动探索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如《金汉列美》,金汉和列美两人在“行歌坐月”中相爱,但是两人身上都早已有了一桩姑表亲。两人为了爱情出逃私奔,自行结合。经过长久的斗争,两家父母不得不同意两人的婚事。本以为金汉列美两人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在一起,会以幸福圆满为结局,但是,金汉毕竟是一个多情的富家公子,在与列美育有一女后仍经不住诱惑去参加“行歌坐月”,又结识了青春貌美的莫娘和杨妍。金汉垂涎二人的美貌,而莫娘二人又贪恋金汉的家产,在金汉承诺会娶二人后便行了不轨之事。但是金汉事后悔恨对不住列美,便不顾约定逃跑了。莫娘二人苦苦等待金汉,最后在众人的指责羞辱中死去。两人死后化作鬼魂纠缠金汉,金汉拗不过二人,也跟着去了阴间的鹅雁村头寻欢作乐。列美知道后,不顾危险,勇闯地狱,历经磨难才带回了金汉。剧中的金汉从小就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但是遇到真爱列美时,他能够放弃富贵的生活,反抗旧风俗,做一个勇敢追爱的人。但是在婚后却抵制不住诱惑出轨他人,可他的内心又觉得对不起列美,所以在出轨后逃跑了。但是在面对莫娘、杨妍二人鬼魂的纠缠时,意志不坚,随着二人到阴间潇洒快活。金汉的内心一直处于矛盾、撕裂的状态,他想用爱和道德约束内心中的自私欲望,但是自身的道德观念感不强 ,自私懦弱和爱二者此消彼长,在与自身弱点的残酷搏斗中,最终沉沦在人性的弱点里,以自我放逐的方式逃避纠结困惑和责任。只是他没有想到列美竟会来救他,他羞愧难当,只想逃离。当他爷爷的鬼魂出现规劝他之后,他再也没有理由逃避,被迫与过去了断,在列美爱的帮助下完成自我救赎。在这部剧中戏师们挖掘了金汉多面的性格与多层次的精神世界,但是无疑对他持有批判的态度。不过,批判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建构另一个真善美的形象——列美。列美勇于反抗旧风俗婚约,出逃的过程中也没有违背内心的礼制,婚后在家相夫教子,得知金汉身陷阴间后,义无反顾地开始寻夫之路。她的身上集合了坚韧、纯洁、勇敢、忠贞、聪慧等优秀品质,是侗戏师们对美好心灵的期望。
   三江侗戏传统剧目在长久的创作中形成了“人学”戏剧的基础,以人为本,关注本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引导观众思考人生的价值,启发人民重视自身的精神世界,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人性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意义。侗戏师们用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生感受,结合存在于侗族历史上的故事、传统,造就了一部部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戏剧,其中的文学价值使其在少数民族戏剧之林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董建.戏剧的“人学”定位与戏剧精神——关于戏剧学补课的几点意见[J].当代戏剧,2005(3).
  [2] 胡星亮.戏剧的“人学”转向与深化——论新时期现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J].文学评论,2008(4).
  [3]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十集) [M].1982.
  [4] 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5] 胡星亮.中国现代戏剧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歌海》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融学术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类学术刊物,常设“艺苑名家”“本期特稿”“青年论坛”“艺苑评谭”(戏剧评论、音乐评论、舞蹈评论、美术评论)“文化视域” “剧本园地”“歌海撷珠”“画韵墨香”“文艺动态”“艺苑之星”等栏目。  本刊为双月刊(单月出版),大16开本,160页,每册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 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 邮
期刊
第一场  [黑夜。  [夜空上渐渐缀上颗颗闪烁的星光——银饰闪亮的苗族姑娘们梦也似地浮在半空——美若天仙的歌队出现。  歌 队 谁知道这里有多么神奇,  谁见过那只雪白的狐狸,  谁走进那座梦想的天门,  谁听说那对唱歌的夫妻。  [远远的狐狸世界,山顶的一块岩石被照亮了,一只白狐狸静静地卧坐上面,眺望山下。  [远远的土家村落,木楼的一扇窗户被照亮了,一个小伙子静静地坐在窗前,眺望山上。  歌
期刊
肖舜之 1956年5月生于桂林,1984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专业课程班研修。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桂林中国画院副院长。出版了《肖舜之画集》《写意人物技法入门》等多部专著,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肖舜之画集》被
期刊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桂风壮韵舞台艺术精品,推动广西艺术向“高峰”迈进,進一步提高广西音乐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演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于2019年10月举办了第十届音乐舞蹈比赛。  本次比赛共评选出63个声乐节目、31个乐器节目、64个舞蹈节目进入决赛。本期特选登部分获奖歌曲作品,以飨读者。
期刊
世界,我们居于其中的世界,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一方面世界是一个绝对不容置疑的存在,另一方面各种相对主义的世界观又遗失了世界的本真,使得世界的相貌模糊不清。   现实中,世界是一个主观的建构,为世界观想象出来。现代世界是一个人以自身为造物主的构架,但是这世界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微观,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世俗。触目所及,皆为人事,却少了一份超越情怀。人固然存身于现实之中,心却可与天地比肩,但绝不是坐井观
期刊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18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拉开了人类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随着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机器大生产时代。流水作业、模式化生产是机器大生产的重要特征,其完全不同于人类传统手工艺时代的精雕细琢。在效率优先的主流价值主导下,机器大生产不可避免地取代传统手工艺生产。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工业时代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业时代以前人类社会
期刊
鮮红的红旗是首歌
期刊
[摘 要]福建筝流行于闽西南,客家筝流行于粤东,两筝派同属于中国古筝九大流派,地缘上同属于南方。福建筝曲《莲花浮记》与客家筝曲《出水莲》在母本音乐本体对比上,两曲具有同源性。就音乐表现对比上,两曲都以“莲”为歌颂对象,通过节奏和做韵方式上的不同,彰显出两派对同源异流之曲上运用了不同的智慧。  [关键词]福建筝;客家筝;《莲花浮记》;《出水莲》   筝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弹拨类乐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
期刊
蓮的心事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舞剧《醒狮》在时代性、历史性、民族精神、地域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展开品鉴和论述,力图展现出其具有当代化的舞蹈评论意识和多元化的文化考究态度。  [关键词]舞剧《醒狮》;时代性;历史性;民族精神;地域文化   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广州歌舞剧院大型民族舞剧《醒狮》是2018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作品,同时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本文从上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