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的初冬,我去了永定,当然是为了看土楼,因为土楼已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永定与我记忆相连接的还有一位远去的伟人。1929年6月,毛泽东来到了闽西永定,住在土楼里,一边养病,一边搞土地调查。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和热爱,在为中国革命前途思考的同时,眼前随处可见的一座座土楼必定会让他产生遐想,“客家”这个特殊的族群也必定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宽阔的脑门里。一个多月之后,毛泽东离开永定去上杭,途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词句中无疑渗透了永定的元素。
这些早年从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深深地蛰伏在我记忆的深处。从厦门去永定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导游有着十分随和的性格,本来我们三天的行程都安排在厦门,车上大家七嘴八舌说要去闽西的永定看土楼,她立即就请示了旅行社领导,就把行程改了而对于土楼,她所知道的似乎并不太多。所以三个多小时的旅程,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记忆与想像之中。土楼的原住民“客家”人,是一群似乎永远也找不到自己定居地的“游走于历史之中的传奇迁徙者”。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他们的: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此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现在,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的人数已达6500多万……可想而知,这支北方汉人南迁的移民队伍该有多么庞大,迁徙的日子该有多么艰辛,历史又该有多么漫长。
旅游车终于进入了景区,步行经过几处溪流、水车等景点之后,一座座巨大恢弘的圆型建筑远远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它的背景是黛青色的连绵起伏的山脉,一条卵石小径弯弯曲曲地指引着我们。从导游的介绍中得知叫振成楼的土楼,始建于民国初年,是永定客家土楼中的佼佼者,有“土楼王子”之称。客家土楼,可谓建筑史上的绝倒。无论是方楼,还是圆寨,都是坚固而庞大的城堡式建筑,具备极强的抵御性。少则数十户多则上百户人家,至少数百人至多上千人口,在一座土楼里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独立安全的小社会。振成楼在我看来就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巨大碉堡。这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圆楼,外墙用一米多厚的生土加乱石竹木夯筑,高四层,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强的向心力。圆楼的入口是包贴着铁皮的硬木厚门,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只有三、四两层有疏朗的窄窗,顶上是挑出来的宽阔屋檐。居住在这样的圆楼内,不要说深山老林里的蛇虫野兽,就是面对土匪强盗火铳土炮的袭扰,也可高枕无忧。而圆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资源一应俱全,足可让里面的客家人处变不晾。
振成楼在建筑艺术上的审美性、在日常生活上的合理性、在社会结构上的聚居性,都被它突出的防御性能所掩蔽。在这半个多小时里,我一直在想着个一个命题:国内有学者说土楼客家文化代表了中华儒家文明和平、中庸的典型特征。对于当地的原住民,这些迁徙者总是保持小心翼翼的避让姿态,谦恭地称呼自己为“客家”,而把对方放在了尊敬的地主位置。
土楼出口处的土场上堆放着几十根粗大的杉木,一群客家人正拿着斧头和刨子忙碌着。毫无疑问,在即将到来的冬闲时节,他们将对土楼内部的某一处进行修葺。我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他们,这时,那位性格温和的女导游在远处朝我们挥着手喊叫起来:喂,上车喽,我们去下一座土楼。
这些早年从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深深地蛰伏在我记忆的深处。从厦门去永定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导游有着十分随和的性格,本来我们三天的行程都安排在厦门,车上大家七嘴八舌说要去闽西的永定看土楼,她立即就请示了旅行社领导,就把行程改了而对于土楼,她所知道的似乎并不太多。所以三个多小时的旅程,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记忆与想像之中。土楼的原住民“客家”人,是一群似乎永远也找不到自己定居地的“游走于历史之中的传奇迁徙者”。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他们的: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此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现在,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的人数已达6500多万……可想而知,这支北方汉人南迁的移民队伍该有多么庞大,迁徙的日子该有多么艰辛,历史又该有多么漫长。
旅游车终于进入了景区,步行经过几处溪流、水车等景点之后,一座座巨大恢弘的圆型建筑远远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它的背景是黛青色的连绵起伏的山脉,一条卵石小径弯弯曲曲地指引着我们。从导游的介绍中得知叫振成楼的土楼,始建于民国初年,是永定客家土楼中的佼佼者,有“土楼王子”之称。客家土楼,可谓建筑史上的绝倒。无论是方楼,还是圆寨,都是坚固而庞大的城堡式建筑,具备极强的抵御性。少则数十户多则上百户人家,至少数百人至多上千人口,在一座土楼里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独立安全的小社会。振成楼在我看来就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巨大碉堡。这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圆楼,外墙用一米多厚的生土加乱石竹木夯筑,高四层,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强的向心力。圆楼的入口是包贴着铁皮的硬木厚门,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只有三、四两层有疏朗的窄窗,顶上是挑出来的宽阔屋檐。居住在这样的圆楼内,不要说深山老林里的蛇虫野兽,就是面对土匪强盗火铳土炮的袭扰,也可高枕无忧。而圆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资源一应俱全,足可让里面的客家人处变不晾。
振成楼在建筑艺术上的审美性、在日常生活上的合理性、在社会结构上的聚居性,都被它突出的防御性能所掩蔽。在这半个多小时里,我一直在想着个一个命题:国内有学者说土楼客家文化代表了中华儒家文明和平、中庸的典型特征。对于当地的原住民,这些迁徙者总是保持小心翼翼的避让姿态,谦恭地称呼自己为“客家”,而把对方放在了尊敬的地主位置。
土楼出口处的土场上堆放着几十根粗大的杉木,一群客家人正拿着斧头和刨子忙碌着。毫无疑问,在即将到来的冬闲时节,他们将对土楼内部的某一处进行修葺。我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他们,这时,那位性格温和的女导游在远处朝我们挥着手喊叫起来:喂,上车喽,我们去下一座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