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动物世界》播放的一段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广袤的南极大陆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一群刚在水中捕食游弋的企鹅准备上岸。既无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又没有可以用来飞翔的翅膀,企鹅如何上岸?
突然,一个个企鹅争先恐后地从海面潜入水中,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凭借水的浮力,猛然向上跃出海面,如鲤鱼跳龙门,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落于陆地之上。
企鹅为了实现上岸的目标,沉潜、蓄势、跃起、一飞冲天,是一种动物的本能。人生路上,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学习企鹅这种以退为进、蓄势而发的策略呢?这种沉潜绝不是回避矛盾,更不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成功的大智慧。
许多时候,面对强大的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我们无法直接从正面处理时,何不向企鹅学习,蓄积力量,抓住时机,奋力一搏,也许就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收获成功。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含哲理的理解,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写好文章的最重要环节,切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那么这则材料到底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我们在审渎材料时,必须要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关键句:“人生路上,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学习企鹅这种以退为进、蓄势而发的策略呢?这种沉潜绝不是回避矛盾,更不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成功的大智慧”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也就是说,企鹅通过拼命向海水下沉潜,最终借助积聚而来的海水的压力和浮力成功登岸,即拼命沉潜——积聚力量(蓄势待发)——成功登岸;没有一定程度的蓄势(力量的积聚),企鹅无法成功登岸。人生也是如此,没有成功前的沉潜蓄势——积累、准备、拼搏、努力,就不会取得成功。
【题目示例】
关键词嵌入法:
①沉潜,为成功蓄势;②蓄势,花之哲学;③在沉潜中完成华丽的转身;④拒绝浮躁,学会沉潜;⑤用沉默来蓄势,用实力去爆发……
诗意表达法:
①蝴蝶也能征服沧海;②野百合也有春天;③唯有低头,才能昂首;④暂且低头;⑤有一种智慧叫蓄势而发;⑥有一种成功叫暂且撤退;⑦积蓄生命的火光;⑧于沉潜中窥人生;⑨沉潜,是为了飞翔….
【佳作欣赏】
蓄势,花之哲学
傅雨石
珠峰的皑皑雪线之上,生存着两种花,一种根广而浅,一种根密而深。两花伴生,前一种花会蛮横地夺走后者的养料甚至水分。然而,前一种花绽放之后不过数天便黯然凋零,后一种花由于根深却能数月不衰,被藏民奉为神花供养。
深扎根而蓄势,一朝绽放,技压群芳。这是花的哲学,但又何尝不是人的哲学呢?
翻动历史的长卷,我们会发现惊人相似的两页。朱元璋和李自成同为义军首领,同是攻占洛阳称王,同样的抉择摆在二人面前!是挥师北上,还是按兵不动,休养军民?朱元璋选择了“高筑墙,广聚粮,缓称王”,蓄势待发,俟诸王残杀一击得手,黄袍加身是为明太祖;李自成自恃己勇,挥兵北京,被八旗所败,大好局面就此葬送,身死荒山,令后人扼腕不已。蓄势而发者,就像那“神花”一般,不断积聚力量,才能一朝吐芳,不似那一意孤行之人,纵然惊艳也只在一瞬,过眼云烟,繁华成殇。
巴尔扎克有言:“困难面前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勇者,要么是懦夫。”其实,我认为更应该有另一种人,他们既不一味莽冲,更不灰心放弃,而会去蓄势,去沉淀,去积累,一飞冲天。克服重重险阻。他们是真正的智者,真正拥有生活的大智慧。
君不见,刘邦沉潜蓄势,方能战胜西楚霸王,坐拥锦绣河山;君不见,司马懿沉潜蓄势,方能击败诸葛亮,为魏晋除一心腹大患;君不见,巴菲特沉潜蓄势,方能一夜翻盘,击败商界巨鳄,成就辉煌。那些最终取得大成就者,无不懂得蓄势之道,方能抓住时机,一战定乾坤,成就千古美名。
总有人抱怨学习压力太大,知识点太多,任务太重。其实,我们现在不就处在一个蓄势的过程之中吗?蝴蝶千次折翼,方有破茧而出之时;“神花”千次扎根,才有含笑吐芳的时光。所以,请不要灰心丧气,潜心积累,心向远方,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迎来那惊艳之时,迎来属于我们的骄傲。
一朝风月,得万古长空。退一步,也许就是海阔天空。柳暗花明,拨云见日,一切都是拜蓄势所赐。学会积蓄,学会沉潜,我们要做那一跃冲天的企鹅,要做那技压群芳的神花!蓄势而发向上的青春,终将长成最好的模样!
点 评
本文围绕“为什么要沉潜”开启思路:开头以自然界两种花对比,说明沉潜的重要性,“深扎根而蓄势,一朝绽放,技压群芳,人亦如此”。中间部分用古今中外的人物从不同角度阐述“只有沉潜蓄势,方能成功”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论据确凿。后面两个自然段紧扣开头,联系现实进行类比辩证分析,照应材料,总收全文。全篇结构完整,语言有文采。
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朱加鑫
“退”不是失败,也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去“近”。只要做到“退”有勇气,“进”有底气,就能冲破人生荆棘,获得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千古传诵,永垂不朽,封存历册。问世间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越王勾践。
一次失败的战斗,从此你被吴王侮辱,成为一个喂马监,一介王侯怎能容得此般侮辱?但你没有随波逐流,虽败,你的志却没有残,只是现在没有了金戈铁马,没有了层楼列舰,可是你还有一口气在,还有志在。你咬碎钢牙,卧薪尝胆,蓄势待发,十年忍耐,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你以退为进,终于完成了你的复国梦。勾践,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如果你不懂得以进为退,怎能复国,怎能名垂青史,为历代传诵?
你饮了葫芦里的最后一滴酒,也喝进了人间的冷暖人情。身为三十万禁军教头的你,看尽生死离别,面对诬陷,面对迫害,你一退再退,终于你无路可退。
在那风雪中你怒问苍天为何如此不公,在酷寒里你嘶喊世道为何如此黑暗。终于这只一退再退、一忍再忍的豹子爆发了,你积蓄的力量如此之大,无人能承受住。你在风雪路上突围,在人生的路上突围,走到一条英雄聚义的路上。
长征,25000里,走过的是25000里的征程,留下的却是25000里的火种,点燃的是25000里思想的火花,溶化的是25000里的文化,聚集的是25000里的信仰。好一个“万水千山只等闲”,赞一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战死沙场、保卫国家。若无长征,哪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场面?哪来的新中国?是的,有一种智慧叫暂且撤退!
暂且撤退,不是亡命天涯,不是灰心丧气,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为了夺取更大的成功,这是最高的智慧!
“青山有路总需上,此时不搏何时搏?”面临高考的我们,更需要积蓄力量,为的是高考的一瞬间爆发,让自己的梦想开花结果!这时我们要“退”下来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进”上去伸手够到天。
企鹅的成功是动物本能,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退”不是回避,更不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
我们要像企鹅学习积蓄力量,抓住时机,奋力一搏,就能拔云见日,柳暗花明。
点 评
结构清晰。文章以“以退为进”为主题展开论述,以越王勾践、林冲和25000里长征为论据证明论点。尤其是25000里的论据大气磅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论证、引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式,论据典型贴切,有理有据,彰显文章主题,使论证雄浑厚重。
富于抒情的语言特色。在符合议论文语言简洁严谨的特点之外,还充满了文学性的底蕴,可见小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动物世界》播放的一段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广袤的南极大陆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一群刚在水中捕食游弋的企鹅准备上岸。既无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又没有可以用来飞翔的翅膀,企鹅如何上岸?
突然,一个个企鹅争先恐后地从海面潜入水中,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凭借水的浮力,猛然向上跃出海面,如鲤鱼跳龙门,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落于陆地之上。
企鹅为了实现上岸的目标,沉潜、蓄势、跃起、一飞冲天,是一种动物的本能。人生路上,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学习企鹅这种以退为进、蓄势而发的策略呢?这种沉潜绝不是回避矛盾,更不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成功的大智慧。
许多时候,面对强大的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我们无法直接从正面处理时,何不向企鹅学习,蓄积力量,抓住时机,奋力一搏,也许就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收获成功。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含哲理的理解,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写好文章的最重要环节,切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那么这则材料到底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我们在审渎材料时,必须要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关键句:“人生路上,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学习企鹅这种以退为进、蓄势而发的策略呢?这种沉潜绝不是回避矛盾,更不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成功的大智慧”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也就是说,企鹅通过拼命向海水下沉潜,最终借助积聚而来的海水的压力和浮力成功登岸,即拼命沉潜——积聚力量(蓄势待发)——成功登岸;没有一定程度的蓄势(力量的积聚),企鹅无法成功登岸。人生也是如此,没有成功前的沉潜蓄势——积累、准备、拼搏、努力,就不会取得成功。
【题目示例】
关键词嵌入法:
①沉潜,为成功蓄势;②蓄势,花之哲学;③在沉潜中完成华丽的转身;④拒绝浮躁,学会沉潜;⑤用沉默来蓄势,用实力去爆发……
诗意表达法:
①蝴蝶也能征服沧海;②野百合也有春天;③唯有低头,才能昂首;④暂且低头;⑤有一种智慧叫蓄势而发;⑥有一种成功叫暂且撤退;⑦积蓄生命的火光;⑧于沉潜中窥人生;⑨沉潜,是为了飞翔….
【佳作欣赏】
蓄势,花之哲学
傅雨石
珠峰的皑皑雪线之上,生存着两种花,一种根广而浅,一种根密而深。两花伴生,前一种花会蛮横地夺走后者的养料甚至水分。然而,前一种花绽放之后不过数天便黯然凋零,后一种花由于根深却能数月不衰,被藏民奉为神花供养。
深扎根而蓄势,一朝绽放,技压群芳。这是花的哲学,但又何尝不是人的哲学呢?
翻动历史的长卷,我们会发现惊人相似的两页。朱元璋和李自成同为义军首领,同是攻占洛阳称王,同样的抉择摆在二人面前!是挥师北上,还是按兵不动,休养军民?朱元璋选择了“高筑墙,广聚粮,缓称王”,蓄势待发,俟诸王残杀一击得手,黄袍加身是为明太祖;李自成自恃己勇,挥兵北京,被八旗所败,大好局面就此葬送,身死荒山,令后人扼腕不已。蓄势而发者,就像那“神花”一般,不断积聚力量,才能一朝吐芳,不似那一意孤行之人,纵然惊艳也只在一瞬,过眼云烟,繁华成殇。
巴尔扎克有言:“困难面前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勇者,要么是懦夫。”其实,我认为更应该有另一种人,他们既不一味莽冲,更不灰心放弃,而会去蓄势,去沉淀,去积累,一飞冲天。克服重重险阻。他们是真正的智者,真正拥有生活的大智慧。
君不见,刘邦沉潜蓄势,方能战胜西楚霸王,坐拥锦绣河山;君不见,司马懿沉潜蓄势,方能击败诸葛亮,为魏晋除一心腹大患;君不见,巴菲特沉潜蓄势,方能一夜翻盘,击败商界巨鳄,成就辉煌。那些最终取得大成就者,无不懂得蓄势之道,方能抓住时机,一战定乾坤,成就千古美名。
总有人抱怨学习压力太大,知识点太多,任务太重。其实,我们现在不就处在一个蓄势的过程之中吗?蝴蝶千次折翼,方有破茧而出之时;“神花”千次扎根,才有含笑吐芳的时光。所以,请不要灰心丧气,潜心积累,心向远方,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迎来那惊艳之时,迎来属于我们的骄傲。
一朝风月,得万古长空。退一步,也许就是海阔天空。柳暗花明,拨云见日,一切都是拜蓄势所赐。学会积蓄,学会沉潜,我们要做那一跃冲天的企鹅,要做那技压群芳的神花!蓄势而发向上的青春,终将长成最好的模样!
点 评
本文围绕“为什么要沉潜”开启思路:开头以自然界两种花对比,说明沉潜的重要性,“深扎根而蓄势,一朝绽放,技压群芳,人亦如此”。中间部分用古今中外的人物从不同角度阐述“只有沉潜蓄势,方能成功”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论据确凿。后面两个自然段紧扣开头,联系现实进行类比辩证分析,照应材料,总收全文。全篇结构完整,语言有文采。
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朱加鑫
“退”不是失败,也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去“近”。只要做到“退”有勇气,“进”有底气,就能冲破人生荆棘,获得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千古传诵,永垂不朽,封存历册。问世间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越王勾践。
一次失败的战斗,从此你被吴王侮辱,成为一个喂马监,一介王侯怎能容得此般侮辱?但你没有随波逐流,虽败,你的志却没有残,只是现在没有了金戈铁马,没有了层楼列舰,可是你还有一口气在,还有志在。你咬碎钢牙,卧薪尝胆,蓄势待发,十年忍耐,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你以退为进,终于完成了你的复国梦。勾践,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如果你不懂得以进为退,怎能复国,怎能名垂青史,为历代传诵?
你饮了葫芦里的最后一滴酒,也喝进了人间的冷暖人情。身为三十万禁军教头的你,看尽生死离别,面对诬陷,面对迫害,你一退再退,终于你无路可退。
在那风雪中你怒问苍天为何如此不公,在酷寒里你嘶喊世道为何如此黑暗。终于这只一退再退、一忍再忍的豹子爆发了,你积蓄的力量如此之大,无人能承受住。你在风雪路上突围,在人生的路上突围,走到一条英雄聚义的路上。
长征,25000里,走过的是25000里的征程,留下的却是25000里的火种,点燃的是25000里思想的火花,溶化的是25000里的文化,聚集的是25000里的信仰。好一个“万水千山只等闲”,赞一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战死沙场、保卫国家。若无长征,哪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场面?哪来的新中国?是的,有一种智慧叫暂且撤退!
暂且撤退,不是亡命天涯,不是灰心丧气,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为了夺取更大的成功,这是最高的智慧!
“青山有路总需上,此时不搏何时搏?”面临高考的我们,更需要积蓄力量,为的是高考的一瞬间爆发,让自己的梦想开花结果!这时我们要“退”下来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进”上去伸手够到天。
企鹅的成功是动物本能,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退”不是回避,更不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
我们要像企鹅学习积蓄力量,抓住时机,奋力一搏,就能拔云见日,柳暗花明。
点 评
结构清晰。文章以“以退为进”为主题展开论述,以越王勾践、林冲和25000里长征为论据证明论点。尤其是25000里的论据大气磅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论证、引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式,论据典型贴切,有理有据,彰显文章主题,使论证雄浑厚重。
富于抒情的语言特色。在符合议论文语言简洁严谨的特点之外,还充满了文学性的底蕴,可见小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