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的影响重大而深远。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标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本文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明确指出运用故事开展教学的切合性,提出在运用故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把握时机,把握对象,把握形式,把握故事的质与量以及把握故事的“三性”。
关键词:巧用故事;小学语文;心理特点;语文新课标;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开始积累、智慧开始成长,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也逐步形成。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成长和环境有莫大关系,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第一阶段的成长、成型。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但是在目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很差。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进行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目标。
1.故事切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
故事,指“旧事、往事;前后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可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故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小说等,凡一切带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都叫故事;狭义的故事,指除上述体裁外而具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故事具有趣味性,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影响深远,运用故事开展教学,能有效达到语文课标确定的目标。
1.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常和兴趣有关。生动有趣的事物往往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活力,更能够吸引他们参与思考和活动。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却很难让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更难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和参与度。二是小学生的记忆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对有趣的事情能够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记起来却比较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而对抽象的却难以记住。三是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形象思维,容易从形象有趣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四是小学生的意志力不强,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持久性低,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小孩子都喜欢故事,很多小孩子甚至是在故事中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进行故事教学,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2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那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流程几乎沿着固定的格式:首先是领读生字、朗读课文,然后按既定思路分析课文、归纳段意。这种教学方式单调,浅显,根本难以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引导思考、体验情感,相反只能是让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新课标第2部分专门提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除能识字、写字以外,还特别强调了这么几类目标:一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认识并理解、尊重民族文化;三是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四是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查找资料的能力;五是锻炼交流能力,包括倾听和表达能力;六是能够发现、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情感。
2.“巧”用故事开展教学
理论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充分考虑实施的过程、方式和方法,必须把握好实施各环节的关键点。为体现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取得实际效果,教师不仅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苦功,更需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严格4个把握。
2.1把握时机
即在仔细分析具体课堂内容、目的的基础上,做到适时开展故事教学。包括什么时候引入故事,引入什么样的故事,怎样引入故事,方式是什么等等都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是桥梁是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2.2把握对象
即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具体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开展教学。一般情况下,小学低年级应以儿童类文学故事为主,包括童话、寓言、科幻和卡通故事,高年级则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名人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古语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这就是说,当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在其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无限的。借助故事,吸引学生听。
2.3把握形式的多样化
为实现新课标确定的目标,在故事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第一,教师与学生互动。既要老师会讲、能讲,又要鼓励学生讲,既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复述。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走上讲台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第二,听、说故事与点评相结合。既可以由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又要创造环境,鼓励学生点评。点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为了使一些胆子偏小的学生,能自信大胆地开口说话,我的语文课,在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置课前一至三分钟演讲和讲一个成语小故事等。这个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逐渐克服怯懦心理,敢于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演讲的内容上,教师可适当加以规定,如一段时间演说名人轶事,下一阶段讲述名著故事,还可以朗诵经典美文,畅谈理想、兴趣等,老师可适当加以点评、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演说能力。小学生是爱听故事的,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学生。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为之立起丰碑,民间故事为之阐释善恶是非。第三,说与写的结合。在教学中除了讲、说故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故事。这样就不至于只听、说,不写,不至识字和写字能力的缺矢,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为以后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2.4把握故事的质和量
小学生犹如是一张白纸,不同的描绘,产生不同的图画。因此,在运用故事的教学中,故事质量的把握尤其重要,必须选择内容丰富,有正面意义,健康、积极向上的故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正面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俗话说“物极必反”,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也强调指出“过犹不急”,教学中还必须注意故事的量,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我们利用好故事,课后就会看到小学生的笑脸,让小学生真正意义上地在享受中学习语文,喜欢语文。
综上,巧妙运用故事开展教学切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能够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巧用故事;小学语文;心理特点;语文新课标;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开始积累、智慧开始成长,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也逐步形成。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成长和环境有莫大关系,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第一阶段的成长、成型。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但是在目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很差。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进行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目标。
1.故事切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
故事,指“旧事、往事;前后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可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故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小说等,凡一切带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都叫故事;狭义的故事,指除上述体裁外而具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故事具有趣味性,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影响深远,运用故事开展教学,能有效达到语文课标确定的目标。
1.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常和兴趣有关。生动有趣的事物往往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活力,更能够吸引他们参与思考和活动。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却很难让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更难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和参与度。二是小学生的记忆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对有趣的事情能够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记起来却比较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而对抽象的却难以记住。三是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形象思维,容易从形象有趣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四是小学生的意志力不强,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持久性低,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小孩子都喜欢故事,很多小孩子甚至是在故事中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进行故事教学,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2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那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流程几乎沿着固定的格式:首先是领读生字、朗读课文,然后按既定思路分析课文、归纳段意。这种教学方式单调,浅显,根本难以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引导思考、体验情感,相反只能是让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新课标第2部分专门提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除能识字、写字以外,还特别强调了这么几类目标:一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认识并理解、尊重民族文化;三是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四是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查找资料的能力;五是锻炼交流能力,包括倾听和表达能力;六是能够发现、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情感。
2.“巧”用故事开展教学
理论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充分考虑实施的过程、方式和方法,必须把握好实施各环节的关键点。为体现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取得实际效果,教师不仅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苦功,更需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严格4个把握。
2.1把握时机
即在仔细分析具体课堂内容、目的的基础上,做到适时开展故事教学。包括什么时候引入故事,引入什么样的故事,怎样引入故事,方式是什么等等都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是桥梁是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2.2把握对象
即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具体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开展教学。一般情况下,小学低年级应以儿童类文学故事为主,包括童话、寓言、科幻和卡通故事,高年级则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名人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古语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这就是说,当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在其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无限的。借助故事,吸引学生听。
2.3把握形式的多样化
为实现新课标确定的目标,在故事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第一,教师与学生互动。既要老师会讲、能讲,又要鼓励学生讲,既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复述。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走上讲台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第二,听、说故事与点评相结合。既可以由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又要创造环境,鼓励学生点评。点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为了使一些胆子偏小的学生,能自信大胆地开口说话,我的语文课,在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置课前一至三分钟演讲和讲一个成语小故事等。这个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逐渐克服怯懦心理,敢于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演讲的内容上,教师可适当加以规定,如一段时间演说名人轶事,下一阶段讲述名著故事,还可以朗诵经典美文,畅谈理想、兴趣等,老师可适当加以点评、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演说能力。小学生是爱听故事的,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学生。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为之立起丰碑,民间故事为之阐释善恶是非。第三,说与写的结合。在教学中除了讲、说故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故事。这样就不至于只听、说,不写,不至识字和写字能力的缺矢,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为以后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2.4把握故事的质和量
小学生犹如是一张白纸,不同的描绘,产生不同的图画。因此,在运用故事的教学中,故事质量的把握尤其重要,必须选择内容丰富,有正面意义,健康、积极向上的故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正面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俗话说“物极必反”,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也强调指出“过犹不急”,教学中还必须注意故事的量,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我们利用好故事,课后就会看到小学生的笑脸,让小学生真正意义上地在享受中学习语文,喜欢语文。
综上,巧妙运用故事开展教学切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能够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