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更喜欢「无能」员工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1982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刷微信朋友圈,发现好友罗强又在去外地的高铁上。这一年来,他工作的主旋律就是去外地招人。我总劝他,留住并用好公司现有的员工,发掘并储备本地的高校毕业生,没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去外地招人,算上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还不能保证员工的入职率,性价比实属不高。恰巧有一次,我和另一位好友马莹,现任罗强企业的人事总监聊天。我打趣她无能,招人这种事儿还让老板如此操心。马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反思良久:“我要真是个无能的下属,或许我们罗总就安心了。”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无独有偶,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些人习惯性地喜欢分析别人或找出别人的缺点,以彰显自己的高明洞见(不是基于职业上的需要,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日常习性),其实这也是源自深层的自我怀疑或低价值感——某种“自恨”的形式。因此,细微地去体会什么是“自爱”,便成了转化怨怼的关键点。
  自信的人似乎很多,但仔细观察你便会发现,太多人的自信似乎必须要建立在别人自卑的基础上。记得我上大学时,在一家事务所实习。由于我是新手,工作效率不如老员工,于是我经常利用下班时间,继续工作。有一天晚上,同事都下班了,只剩下我和老板。老板是一位四十左右岁的男性,他看见我正在低头工作,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到底是年轻人啊,工作有冲劲儿。可惜了,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一年不知有多少找不到工作的,即便找到工作了,辛苦一年可能也没有我一天挣得多。”
  当时我也只有二十岁,以为老板说这话是在激励我,虽然听着不舒服,但还是想着努力工作,争取拉近与老板的距离。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卑,正可谓人比人气死人。后来和一位心理师聊到这个故事时,他对我讲,这位老板就是想让你自卑,让他的下属自卑,因为他本身就很自卑。
  仔细想想,这位老板的确是有意无意地经常让员工产生自卑感。比如他常给像我们这样的实习大学生安排一些艰难的任务,美其名曰重用你,一旦你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完成任务,他就会讽刺说,瞧你们还大学生呢,也不知道在学校里都学些什么,什么也不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还不如我这个没文化的。
  老板自卑的关键点在于“他是个没文化的人”,但是他又不想在“有文化的人”面前矮人一等,所以面对他认为“有文化的人”的时候,常常会刻意地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他那敏感而脆弱的自尊。这种情况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如许多人都有仇富的心态,他们认为只要是有钱人,就是靠投机取巧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而自己清贫是因为自己正直不阿,其实在本质上,他也希望自己是一个拥有财富的人,只是求而不得的一种自恨;还有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会认为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不如自己靠奋斗成功有价值,其实他比谁都希望自己也是一个富二代,只是事与愿违而已。这些心理在许多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你贬低什么,恰恰就是因为在这方面是自卑的。这是原生家庭或是青少年时代给自己造成的阴影。

内在关系决定外部关系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想和你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关系,就意味着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当这个老板说“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时,他显然是想和你建立这样一个人际关系——“我行,你不行”。而他这么做,只是表明他先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我行,你不行”。更确切的说法是,这个老板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如果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挑你的刺,令你在他面前感到莫名的自卑,那么可以大致推断,这个貌似自信的人有着“我行,你不行”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我们童年时与重要亲人的关系互动,都会被我们内化到内心深处。比如在我小的时候,喜欢拿着彩笔到处乱画,父母可能是想避免我把家里的墙弄脏,便会说,“你天生就不是画画的料,别浪费时间了,有时间多看點书。”就这样,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就认为我并不适合画画,而应该做点别的。以至于我到现在,画画艺术等方面一直是我的短板,即便我在大学期间选修了许多类似于艺术品鉴的课程,还是没能提升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生。当然,成年后的外部人际关系也会部分地改变内在的关系,但很难。
  在这些重要的亲人中,父母通常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将这个本来很复杂的内在关系概括称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其实还有像“内在的祖父母”“内在的外祖父母”和“内在的兄弟姐妹”等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大致有四种:
  第一种:“我行,你也行”,即“‘内在的小孩’行,‘内在的父母’也行”。假若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给予孩子自由,认可孩子的独立空间和能力,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发展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第二种:“我行,你不行”,也即“‘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对孩子极其严厉,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第三种:“我不行,你行”,仍是“‘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喜欢孩子温顺而听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我行,你不行”与“我不行,你行”的差别是:前者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小孩”投射给对方;后者则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父母”投射给对方。   第四种:“我不行,你也不行”,即“‘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也不行”。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又经常折磨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比如一些父母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本事,还总告诉孩子“你就这命了,下辈子投个好胎”之类的话,就会让孩子自己认为,我没有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里,所以怎么努力也没用。
  具备第四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最容易制造凶杀案件,譬如连环杀手和偏执狂。前段时间,在网上看新闻,男人杀死了要和自己分手的女友。这类案件的制造者大多是偏执狂,爱人离开他们,是对他们最大的否定,令他们感到“我不行”。他们受不了这种打击,于是将爱人杀死,隐含的意思是“我夺了你的性命,你更不行”。连环杀手和偏执狂自然是最危险的,但他们不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因为人们很容易对他们产生防范。
  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常常是第二种人。因为他们看起来很自信,甚至在某些人眼中称得上“非常优秀”,非常具有迷惑性。
  最极端的“我行,你不行”的人,他们会处处都要自己说了算,并且不能接受别人展示自己强大的一面。他们要么用霸道的方式,要么用巧妙的方式,让周围人感到自卑,从而将他的“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充分地展现在他的外部人际关系上。
  这类人大多是我们常说的“霸道总裁”,他們在企业里大搞一言堂,听不进去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有人反对自己,结局就是“走好关门不送”。长此以往,员工都成了小绵羊,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霸道总裁”也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其实这个团队已经丧失了竞争力。

“无能”更受欢迎


  曾和一位老板聊天,他说他特别不愿意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他们毛病太多。例如:让大学生复印个材料,他们竟连复印机都不会用;让大学生去谈判,结果大学生把自己公司要付的价码谈高了;没规定着装,结果大学生穿得乱七八糟。
  这位老板说的情况的确存在,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就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所以初入职场时,第一家企业就是他们再学习的阵地。但是如果站在员工和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用人就是用人优点而避开缺点,如果一个大学生不爱讲价,你不必派他去买东西,说到买东西讲价,一个家庭主妇或许更合适;大学毕业生没有经验,你却派他去谈判,只能证明你拿这个谈判项目不重视。谈判对方也会认为你对他们不尊重,竟派一个职场小白来与他们对接。至于着正装的问题,你只需提醒一句,但又不明说,最后却挑员工不懂规矩,他们刚毕业,哪里懂得这么多的职场规矩。
  果然事情按照正常的逻辑发展了,两年后,许多大学生都辞职了,而留下来的,都已经成功地被这位老板“驯服”了。这位老板也承认,那些离职的大学生有脾气、有才华,留下的几乎都是无能之辈。他说他也讨厌这些无能的员工,但他又不忍开除他们。为什么会不忍呢?我想,这其实是他潜意识中的渴望。他渴望营造这样一种外部关系:所有人中,只有“我行”,而“你们都不行”。他之所以渴望营造这样的外部关系模式,是因为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是相当极端的“我行,你不行”。
  有这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似乎比比皆是。想必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某个组织或机构要招人了,明显是人才的,领导不要,而专门要了几个能力欠缺但爱拍马屁的。
  能力欠缺且爱拍马屁,这就可以让一个领导很轻松地将自己“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自己的权力空间。投射成功了,他自然会觉得很爽很自在,但是,这个组织的前途就被断送了。
  我们常以为,这样用人的领导一定能力低下,但并非总是如此。譬如项羽,武功盖世,兵法娴熟,而且贵族出身的他看似温文尔雅,最后却败给了缺乏实际技能的刘邦。项羽的才能不可谓不强,但他太在乎自己的强,于是用的人全是能力不如自己的。如果一个属下能力有超过他的地方,项羽就很容易猜忌他,从而中了一次又一次离间计。人们总以为,一个人之所以中离间计是因为智商低,但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智商的问题,而是性格的问题,是中计者有一个“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
  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劣币驱逐良币”,其实不是“劣币”真的有本事将“良币”打败,而是最终的决定权在持有货币人的手中。
其他文献
说出你的忧虑  1930年,波士顿医院的约瑟夫·普拉特大夫注意到,很多来医院就诊的女患者其实根本没有病,完全是心理原因。例如,一个女人的两只手因患“关节炎”而无法使用,另一个女人自以为有“胃癌”而痛苦不堪,还有一些女人感觉有背痛、头痛等疾病,而通过医院一番检查,病状均不存在。在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后,普拉特大夫决定在医院每周开设一次“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专门治疗那些因忧虑而病的人。对此很多医生都表示怀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道德经》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论语》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管子《小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 罪在朕躬。—
我公司因为市场原因,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打算关闭一部分工厂,大部分的工人都没有新的岗位可供安置,由于涉及人数较多,本次减员是否需要通知政府部门并征得其同意?  目前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关系需要报备政府部门并经政府同意方可实施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裁减人员,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确实出现特殊变化,如:(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2)生产经营发
当你从一个值得信赖的供应商那里购买了新的培训方案,其中已包含一大堆的东西——尖端前沿的培训内容、身临其境的模拟体验、电子学习模块,甚至是实时并可以亲身体验的课程。然而,半年过去了,你的评估结果显示,学员并没有达到既定的培训目标。那么,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错了?如何使这些精致和全面的培训课程最优化地适应学员的大脑?  以身作则地重视课程   培训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或者要求你的经理)的行为让员工感
清晨,你终于赶上了打卡截点的那趟电梯,在这个局促的空间里,还飘荡着汗水、包子和香水混杂在一起的味道,你皱着眉头仰望着红色数字的跳动,低头看着手机右上角的时间,还好,今天没有迟到。比起马上要召开的早会,昨晚熬夜做出的策划案估计还会遭受指指点点。你最发愁的业绩还差一大截,新来的同事看起来比你年轻比你厉害。  走在CBD的街頭,每个人都是“风”度翩翩,快得吓人。睁眼看看,全世界都焦虑。焦虑到底有多糟糕?
2017年以来,经过两年多的预热和探索,创客教育成为我国各级教育部门着力推动的改革热点。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从表层看,主要是课程资源质量不高和师资缺乏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深层次看,则是在理论上对创客教育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一致,在实施上过于注重形式和结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出版了一份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或“报告”),
近年来,劳动法律法规更新频繁,特别在女职工保护、生育保险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家及地方各级制定的新法、新规层出不穷,但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各地关于女职工保护、生育保险的规定也不尽相同,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每家用人单位都会有女职工,自然也会遇到如何支付女职工的产假待遇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地陆续推出一系列与女职工切身权益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单独二
关键点:搭上众筹的顺风车  记者:在和您聊到三个爸爸空气净化器的时候,我注意到两个时间点,2014年2月份和2014年3月份,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你们就把想法变成了现实。这对于许多想要创业的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即便对于一家成熟的企业来说,缺人和缺钱也一直是企业的噩梦。2014年7月份,继阿里巴巴和百度之后,京东也推出众筹业务“凑份子”,这标志着众筹模式在中国已形成全面兴起之势。而三个爸爸项目正是在
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尽管企业家十分看重人口红利,却也讳言“血汗工厂”。因为在压榨员工的背后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血汗制”。但是将“血汗”颠倒过来,“汗血”的意义则大不一样了,“汗血”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汗血宝马”,如果将“汗血”与现代管理结合起来,那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创新过程中以劳动者为“宝”。这绝非臆测,从2016年年底董明珠霸气宣布全体员工每人每月普涨千元工资,到2017年开工太平
中国有句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多行善就会有好报。强调一种付出的善。日本一代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也曾在其六项精进中强调,要“积善行,思利他”。以亲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对别人多做好事,就能使命运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使自己的工作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为他人、为社会竭尽全力,这是使人生,也是使经营朝着更好方向转变的唯一方法。  但是古语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如果完全不为自己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