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新课导入 原则 方法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因此,如何搞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
1.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怎样的新课导入是好的,是成功的呢?一般地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要求。
1.1 目的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服从于教学目标,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要学?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1.2 趣味性原则。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1.3 新颖性原则。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
1.4 直观性原则。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如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教师上课后就拿出地球仪,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老师简单介绍后,就开始操作,并告诉学生,这节课就要观察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的,搞清楚地球上的五带以及它们的成因……学生们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活动进入高潮。
2.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本人地理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2.1 复习导入法。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如讲“黄河”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提问:“长江为什么是我国的第一大河?”由学生回答出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通过江口入海的年径流量均为全国首位。接着又问:“黄河的情况怎么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教师抓住这一机会,指出:“错了!(学生大吃一惊,引起注意)为什么呢?请大家把黄河的长度、流域面积和入海径流量与我国主要河流比较一下……”顺理成章,转入讲授新课。
2.2 故事导入法。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如讲八年级下册“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节时,一上课,我第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小雪豹的故事’”全班鸦雀无声。——小雪豹和他的妈妈幸福地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深山里。一天,偷猎者杀了他的妈妈,又将小雪豹拿到市场上卖。一位叫斯蒂文的外国游客买下了他,将他送到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为了记住救他的恩人,人们为它取名叫斯蒂文。在养殖中心,小斯蒂文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可他没有伙伴,他整天孤独地望着远方,夜里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一天,人们发现小雪豹双目失明了,后来耳朵也聋了。养殖中心再好也不是小雪豹的家呀!小雪豹真正的家是那美丽的青藏高原的深山里。故事讲完,学生的注意力也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了。
2.3 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歌曲,并加以诱导,可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有利于发展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如我在上“珠江三角洲”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
利用歌词中的邓小平掀开我国改革开放新篇章的历史,从而导入到“珠江三角洲”的教学。
2.4 地图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 ,都必须依靠地图。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旧有的知识,为获得新的知识开启大门。如:讲“中国的行政区域”,上课前我把“中国的疆域”图利用多媒体手播放出来。教师提问:“我国的全称是什么 ?陆地面积有多大?”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再问:“哪我国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寂然。老师边指图边讲道:“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我国疆域的概况。”利用地图解释题目,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如讲中国的“西部地区”,一上课就提问:我国西部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说出它们的名称来,在“中国行政图”上指明;再根据地图来分析为什么称它们是西部地区。当这些问题解决时,也就掌握了它们位置上的共同特点,为新课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2.5 质疑法。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说:“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的一天(引起兴趣)。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后,回到西班牙,船员们惊奇地发现航海日记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产生悬念)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天找回来呢?”讲到这儿,同学们的兴奋中心自然被吸引到这节难点内容上来。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一名好的地理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这一环节付出教师的热情和创造,课堂教学才能收获预期的精彩。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新课导入 原则 方法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因此,如何搞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
1.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怎样的新课导入是好的,是成功的呢?一般地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要求。
1.1 目的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服从于教学目标,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要学?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1.2 趣味性原则。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1.3 新颖性原则。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
1.4 直观性原则。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如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教师上课后就拿出地球仪,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老师简单介绍后,就开始操作,并告诉学生,这节课就要观察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的,搞清楚地球上的五带以及它们的成因……学生们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活动进入高潮。
2.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本人地理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2.1 复习导入法。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如讲“黄河”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提问:“长江为什么是我国的第一大河?”由学生回答出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通过江口入海的年径流量均为全国首位。接着又问:“黄河的情况怎么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教师抓住这一机会,指出:“错了!(学生大吃一惊,引起注意)为什么呢?请大家把黄河的长度、流域面积和入海径流量与我国主要河流比较一下……”顺理成章,转入讲授新课。
2.2 故事导入法。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如讲八年级下册“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节时,一上课,我第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小雪豹的故事’”全班鸦雀无声。——小雪豹和他的妈妈幸福地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深山里。一天,偷猎者杀了他的妈妈,又将小雪豹拿到市场上卖。一位叫斯蒂文的外国游客买下了他,将他送到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为了记住救他的恩人,人们为它取名叫斯蒂文。在养殖中心,小斯蒂文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可他没有伙伴,他整天孤独地望着远方,夜里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一天,人们发现小雪豹双目失明了,后来耳朵也聋了。养殖中心再好也不是小雪豹的家呀!小雪豹真正的家是那美丽的青藏高原的深山里。故事讲完,学生的注意力也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了。
2.3 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歌曲,并加以诱导,可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有利于发展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如我在上“珠江三角洲”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
利用歌词中的邓小平掀开我国改革开放新篇章的历史,从而导入到“珠江三角洲”的教学。
2.4 地图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 ,都必须依靠地图。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旧有的知识,为获得新的知识开启大门。如:讲“中国的行政区域”,上课前我把“中国的疆域”图利用多媒体手播放出来。教师提问:“我国的全称是什么 ?陆地面积有多大?”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再问:“哪我国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寂然。老师边指图边讲道:“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我国疆域的概况。”利用地图解释题目,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如讲中国的“西部地区”,一上课就提问:我国西部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说出它们的名称来,在“中国行政图”上指明;再根据地图来分析为什么称它们是西部地区。当这些问题解决时,也就掌握了它们位置上的共同特点,为新课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2.5 质疑法。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说:“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的一天(引起兴趣)。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后,回到西班牙,船员们惊奇地发现航海日记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产生悬念)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天找回来呢?”讲到这儿,同学们的兴奋中心自然被吸引到这节难点内容上来。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一名好的地理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这一环节付出教师的热情和创造,课堂教学才能收获预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