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7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针对依据食品安全标准无法直接判断假蜂蜜等问题,在官网上发布了《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187号建议的答复》。答复称,蜂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造假售假问题一直是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今后将加大对蜂蜜生产、经营、抽检监督力度及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
蜂蜜造假不是中国人的独创,也并非中国独有。“马肉风波”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就发布了“十大易造假食品黑名单”,督促严打食品造假。在这个名单里,蜂蜜就赫然在列。可见,即使在国外,蜂蜜造假掺假也是让监管部门头疼的事情。
检测方法与造假手段的斗争
网上有不少“专家”出谋划策,教人通过看、闻、尝等方法鉴别蜂蜜真假。若普通消费者轻易便区分出真假蜂蜜,只能说明造假者的水平不够高。实际上,仅凭感官基本无法分辨蜂蜜的真假。
蜂蜜造假最常用的方法是添加蔗糖和高果糖浆,这些糖来自甘蔗和玉米等碳四植物,而蜜糖来自碳三植物。用这两类植物生产的糖中C13同位素的比例不同。理论上可用碳四植物糖的同位素检测方法确定蜂蜜真假。但不同的蜂蜜,差异实在太大,C13同位素偏移的范围也很大,难以准确判断。
何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了碳四的检测方法,商家便不再添加碳四糖——改添加碳三糖。大米就是碳三植物,在蜂蜜中掺入大米糖浆,碳四检测就无能为力了。不过,使用的大米糖浆可以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仪来检测。
而甜菜也是碳三植物,将经过特定酶水解的甜菜糖浆掺入蜂蜜,即便同时使用碳四检测和LC-MS仪检测,都无法辨别是否掺假。不过蜂蜜中不含这种酶,要能建立一套检测这种酶的方法,也能鉴别。
检测并非万能
食品的“检测”必须要针对确定的物质。按照目前技术,只要能够列举出来的成分,基本上就可以“检测”出来。但是,能够“检测”一个指标,跟用它来进行“判定”真假,完全是两回事。
有的消费者可能会说,既然检测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方法,那么把每种方法、每个指标都检测一遍不就行了吗?这种做法理论上可行,但监管部门除了要考虑“能做”,还需要考虑“可操作性”。
要知道,进行这些检测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人员,增加检测项目,鉴别成本也会增加不少。对于蜂蜜这种本身价值并不高的食品,鉴别真假时把所有“高大上”的技术都用上,简直就是用宰牛刀杀鸡。
打击造假蜂蜜还得转变思路
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打击造假力度,确实能保护消费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消费者都应该转变思路。
政府应该加强过程监管,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监管、检测出来的。以检测来打击造假蜂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收益还很小。政府部门在开发检测方法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以过程监管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从农田到餐桌,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而消费者也要反思,不应该盲目追捧蜂蜜。除去水分,蜂蜜中的糖就占了80%,其他营养成分不到1%。这1%中也只是些常见维生素、矿物质。
科学家做了不少研究,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蜂蜜的保健功效。在很多研究里,蜂蜜的作用跟安慰剂差不多;也有一些研究,显示蜂蜜可能有保健功效,但证据并不充分。
消费者的盲目崇拜使蜂蜜价格虚高,而其造假成本却很低,且不易鉴别,于是越来越多的商家愿意冒着风险去造假。因此,要想杜绝蜂蜜造假,消费者也应该理性消费,改变对蜂蜜的盲目崇拜。
蜂蜜造假不是中国人的独创,也并非中国独有。“马肉风波”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就发布了“十大易造假食品黑名单”,督促严打食品造假。在这个名单里,蜂蜜就赫然在列。可见,即使在国外,蜂蜜造假掺假也是让监管部门头疼的事情。
检测方法与造假手段的斗争
网上有不少“专家”出谋划策,教人通过看、闻、尝等方法鉴别蜂蜜真假。若普通消费者轻易便区分出真假蜂蜜,只能说明造假者的水平不够高。实际上,仅凭感官基本无法分辨蜂蜜的真假。
蜂蜜造假最常用的方法是添加蔗糖和高果糖浆,这些糖来自甘蔗和玉米等碳四植物,而蜜糖来自碳三植物。用这两类植物生产的糖中C13同位素的比例不同。理论上可用碳四植物糖的同位素检测方法确定蜂蜜真假。但不同的蜂蜜,差异实在太大,C13同位素偏移的范围也很大,难以准确判断。
何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了碳四的检测方法,商家便不再添加碳四糖——改添加碳三糖。大米就是碳三植物,在蜂蜜中掺入大米糖浆,碳四检测就无能为力了。不过,使用的大米糖浆可以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仪来检测。
而甜菜也是碳三植物,将经过特定酶水解的甜菜糖浆掺入蜂蜜,即便同时使用碳四检测和LC-MS仪检测,都无法辨别是否掺假。不过蜂蜜中不含这种酶,要能建立一套检测这种酶的方法,也能鉴别。
检测并非万能
食品的“检测”必须要针对确定的物质。按照目前技术,只要能够列举出来的成分,基本上就可以“检测”出来。但是,能够“检测”一个指标,跟用它来进行“判定”真假,完全是两回事。
有的消费者可能会说,既然检测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方法,那么把每种方法、每个指标都检测一遍不就行了吗?这种做法理论上可行,但监管部门除了要考虑“能做”,还需要考虑“可操作性”。
要知道,进行这些检测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人员,增加检测项目,鉴别成本也会增加不少。对于蜂蜜这种本身价值并不高的食品,鉴别真假时把所有“高大上”的技术都用上,简直就是用宰牛刀杀鸡。
打击造假蜂蜜还得转变思路
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打击造假力度,确实能保护消费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消费者都应该转变思路。
政府应该加强过程监管,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监管、检测出来的。以检测来打击造假蜂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收益还很小。政府部门在开发检测方法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以过程监管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从农田到餐桌,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而消费者也要反思,不应该盲目追捧蜂蜜。除去水分,蜂蜜中的糖就占了80%,其他营养成分不到1%。这1%中也只是些常见维生素、矿物质。
科学家做了不少研究,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蜂蜜的保健功效。在很多研究里,蜂蜜的作用跟安慰剂差不多;也有一些研究,显示蜂蜜可能有保健功效,但证据并不充分。
消费者的盲目崇拜使蜂蜜价格虚高,而其造假成本却很低,且不易鉴别,于是越来越多的商家愿意冒着风险去造假。因此,要想杜绝蜂蜜造假,消费者也应该理性消费,改变对蜂蜜的盲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