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学现状,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方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50-01
教育部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项竞赛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中位居第五,受到国家、地方、院校的高度重视,因此,鼓励各高校开设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并把开设该课程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对高校的评价指标之一。
一、《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是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理工类其它各专业的一门技能限选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有的数学建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仅限于理论,缺乏理论配套的实验及实践环节,阻碍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及相关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能够更好的顺应滇池学院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5年,理工学院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奖13项、省级奖30项,虽然成绩较理想,但每年参加队数较少,仅在10队左右,该竞赛在学生中没有形成普遍性,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得到锻炼的学生较少,说明数学建模课程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数学建模课时较少,仅有32学时,2学时/周,以讲授建模思想和算法为主,没有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2)數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比较传统,理论课堂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只为获得学分,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3)数学建模考核机制不完善,学与不学都能通过,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与培养目标有较大偏差。
(4)数学建模课程涵盖知识点较多较杂,由4位老师共同完成,各自选取内容讲解,缺乏连贯性、统一性、整体性。
因此,为改进《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上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现有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机制、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满足滇池学院发展需求。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方案思考
鉴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及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议采取以下建设方案:
1.修订《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
理工学院各专业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由原来2学分调整为4学分,32学时调整为64学时,4学时/周,教学计划由原来纯理论讲解,改革为每周理论讲授2学时和基于Matlab软件的实验操作2学时。
2.改革《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微型科研”的教学过程,教授学生会建模、会算法、会用数学软件求解和检验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建模思维、分析问题及运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实践教学内容适当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在已有的案例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具体建模案例的介绍与研究,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3)本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涉及的专业知识多等特点,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得许多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许多难以理解的东西更直观,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
3.整改《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考核机制
原有《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考核以期末考查为主,改革后将考核过程贯穿始终。
具体考核由平时、期中、期末成绩构成最后总评成绩,开课前期自由组合3人一组,每学完一个知识模块,进行一次微型竞赛,作为平时成绩,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真题实战,通过一个学期每组学生的不断磨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跟踪式的考核机制,学生能力提升较快,数学建模竞赛的参与度也会增加,建模竞赛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金远.我校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8):71-74.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50-01
教育部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项竞赛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中位居第五,受到国家、地方、院校的高度重视,因此,鼓励各高校开设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并把开设该课程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对高校的评价指标之一。
一、《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是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理工类其它各专业的一门技能限选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有的数学建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仅限于理论,缺乏理论配套的实验及实践环节,阻碍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及相关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能够更好的顺应滇池学院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5年,理工学院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奖13项、省级奖30项,虽然成绩较理想,但每年参加队数较少,仅在10队左右,该竞赛在学生中没有形成普遍性,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得到锻炼的学生较少,说明数学建模课程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数学建模课时较少,仅有32学时,2学时/周,以讲授建模思想和算法为主,没有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2)數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比较传统,理论课堂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只为获得学分,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3)数学建模考核机制不完善,学与不学都能通过,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与培养目标有较大偏差。
(4)数学建模课程涵盖知识点较多较杂,由4位老师共同完成,各自选取内容讲解,缺乏连贯性、统一性、整体性。
因此,为改进《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上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现有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机制、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满足滇池学院发展需求。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方案思考
鉴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及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议采取以下建设方案:
1.修订《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
理工学院各专业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由原来2学分调整为4学分,32学时调整为64学时,4学时/周,教学计划由原来纯理论讲解,改革为每周理论讲授2学时和基于Matlab软件的实验操作2学时。
2.改革《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微型科研”的教学过程,教授学生会建模、会算法、会用数学软件求解和检验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建模思维、分析问题及运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实践教学内容适当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在已有的案例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具体建模案例的介绍与研究,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3)本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涉及的专业知识多等特点,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得许多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许多难以理解的东西更直观,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
3.整改《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考核机制
原有《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考核以期末考查为主,改革后将考核过程贯穿始终。
具体考核由平时、期中、期末成绩构成最后总评成绩,开课前期自由组合3人一组,每学完一个知识模块,进行一次微型竞赛,作为平时成绩,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真题实战,通过一个学期每组学生的不断磨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跟踪式的考核机制,学生能力提升较快,数学建模竞赛的参与度也会增加,建模竞赛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金远.我校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