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种曲艺或戏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剧目的丰富性和音乐体式的多样化.当剧目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利用戏名来编制曲目的艺术形式.如传统岔曲《百戏名》①,主要以京
【机 构】
: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曲艺或戏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剧目的丰富性和音乐体式的多样化.当剧目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利用戏名来编制曲目的艺术形式.如传统岔曲《百戏名》①,主要以京剧戏名为主要题材编制故事,说的是娘子军游御花园的所见所闻.岔曲开头第一句就用诸多戏名介绍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成都十王府,打盖六殿,断壁闺房乐得娘子军滑游御果园.”此句包含“《成都》、《十王府》、《打盖》、《六殿》、《断臂》、《闺房乐》、《娘子军》、《滑游》、《御果园》”等9个戏名.
其他文献
元曲家身份多非名公巨卿,因而记述他们生平的历史文献极少.这是自研究元曲以来,学界共同面临的难题.笔者现根据新发现的文献资料,考证出史樟、范居中、鲜于去矜三人的生卒年
昆剧在清代中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从优秀剧作家涌现的数量和剧作的质量来看,这一时期与明代相比,昆剧的创作无疑正在走向衰落;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正是剧本创作的
《海岳圆》传奇,国家图书馆藏钞本.卷首有作者题辞,署“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秋七月,吴陵宫敬轩书于云南中甸之安南古厂”①.研究者据作者题辞把《海岳圆》著录在宫敬轩名下,但
明代传奇《三社记》是一部几乎被研究者遗忘的戏曲作品.1982年以前的古今剧目著作均未著录,1957年以前的古今戏曲总集、选集亦均未收录,世所罕知.其传世版本为明崇祯间必自堂
礼乐文化当与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就传统中国而言,礼乐思想更是根深蒂固,于是“礼仪之邦”的美名流传甚久,影响深远.上党地区(大致等同于现今山西省长治、晋城两市行
明代胡文焕的《群音类选》“官腔类”卷十七在《红叶记》传奇后附有一个剧目,即《韩夫人金盆记》,并注称:“一名《四喜四爱》,即同上故事.”①从此注解中我们可以得知两点信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继宋元之后又一个黄金时期.在宋元勾栏演剧归于沉寂之后,社火庙台为乡村百姓提供一方观演的空间,城市的演剧则转入清幽雅致的士人园林之中,士人园林化为戏
《荆钗记》,《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作《王十朋荆钗记》.《荆钗记》宋元旧本已佚,明刊本以影钞明嘉靖姑苏叶氏刻本《新刻原本王状元荆钗记》(简称“影钞本”)较为接近
清礼亲王昭梿《啸亭续录》卷一“大戏节戏”条云:“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事,无不谱人,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报刊传媒的崛起与繁荣,对文化艺术传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戏曲期刊既是人们接触、了解戏曲的途径和工具,也是发表、宣扬观点主张的重要阵地.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