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背景下学校科研管理策略的实践研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科研可谓蒸蒸日上,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基层学校都把教育科研当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毋庸置疑,目前的教育科研还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如重复研究、过程管理松散、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远远不够等弊端较为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育科研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具体表现为教育科研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及方法,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交流、共享与合作的科研文化氛围。
  从根本上说,目前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是工业时代管理观的产物,存在着较明显的重“事”轻“人”现象。一个持续发展着的组织,在管理上总会呈现出这样的一般规律:由以制度规范为主要特征的管理向以文化引导和价值认同为主要特征的管理递进。因此,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常规管理”这个层面,引入“知识管理”的理论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知识的创造和共享发生在人与人的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换句话说,知识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变成组织效益。因此,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把人才当作组织最重要的生产资源来开发利用。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发掘和获取→知识的整合与分享→形成组织文化。其中,第二阶段又包含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外部知识’向‘内部知识’的转化以及知识的创新”等过程。
  一、引入“知识管理”理念的可行性分析
  (一)知识管理与教育科研管理具有相通性
  首先,从管理内容来看,两者都是对“知识”的管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即科研活动,科研活动也是研究知识、创造知识的活动,科研管理对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等知识进行了管理。
  其次,从管理的过程来看,教育科研管理的过程包括挖掘和优化教育科研资源、设计方案、组织活动、成果应用等,可以说是对科研课题相关知识的获取、学习和转化过程,这与知识管理的过程一一对应。
  最后,从管理的目标来看,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希望通过知识创新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科研管理则希望通过知识创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观念的转变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引入
  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等新思想越来越为学校领导和教师所接受,教育科研的功能越发显现,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特点、传统机械化的管理方式制约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专业、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被人们所期待。知识管理的出现迎合了这种期待,在知识管理视野下,“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放在首位,管理上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是管理的目标。在科研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新气象,为学校科研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知识管理”背景下学校科研管理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机制创设
  1.建立科研管理的“人文激励”机制
  目前的科研管理存在着重成果、轻过程的现象,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主要就看成果是否获奖、发表等,科研经费也主要用于成果奖励。这对许多参与研究而没有获奖教师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也导致了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结题报告的打磨上,却忽视过程的投入。因此,在科研管理上,须改变这种“重事轻人”倾向,在科研评价上针对研究的全过程,研究成果也不能只看写的报告,更要看到教师在研究后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要将较大比例用于过程研究,促进教师真正完成研究的整个过程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智慧。
  2.培养知识共享的科研氛围
  首先,须培育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通过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活动,鼓励教师私下沟通交流,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强化团队精神。其次,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突然变化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消极应付,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强化共享意识,不断鼓励教师进行共享活动,摒弃信息利己主义,使知识共享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形成有利于教师科研学习的文化氛围。
  (二)平台搭建
  1.以信息平台促进知识的获取
  这里的知识获取,主要是指对教师隐性知识的挖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研究促进教师将其成功的经验和智慧显现出来。教师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其无法显现自身的隐性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学习新的知识。这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信息平台是一种有效获取知识的方式。通过已建立的校园网,提供一个供教师随时查阅和分享的科研平台,实现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的相互转化,将有效避免重复研究、闭门造车的现象,使每位教师的研究都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借助科研的网络化管理板块,实现电子化流程、信息集成、分类检索、信息共享等功能,在课题申报、立项、结题等程序上实现网络化。教师通过平台,能够非常方便地查找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动态,并且能够互相交流。
  【案例1】
  某小学语文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初次尝试课题研究,设想把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改进作为研究内容。前期准备时发现困难很大,实际操作障碍重重,一度想放弃。通过一段时间网络信息平台的点击,不仅找到了他所需要的课题资料,而且也了解到了其他相关课题研究的特色。通过线上的交流探讨,再结合自身特长,将研究内容定位于儿童文学读物的课外阅读情况。这样,这位教师觉得研究起来与工作结合紧密、得心应手,课题也顺利完成了,并在区级评比中获奖。
  2.以研究团队促进知识的运用与转化
  在研究过程中,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组织学习和反思实践活动,促进组织内显性知识的内化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教育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实现教育创新。以往教师的研究往往是单兵作战,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的运用和转化。因此,研究团队的组建很有必要。   要通过研究团队的建设和活动,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借助团队的研究可以采取同类课题的合并研究、大型课题的分工研究、项目合作等形式,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要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负责人所处的不同学段将其分为若干个研究小组,并选择学校科研骨干担任组长,进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论证、中期论证、结题论证等研讨活动。这样,使更多的教师在课题实施中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1)团队研究有助于突破教科研过程中的瓶颈。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常会遇到瓶颈。常规科研活动中,专家或许能够支招解惑。但这样也会有问题:他人的经验并不都具有可复制性,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另外,总是依赖专家的指导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主动性。这时,可以设定一个研究内容,团队成员有分工,也有合作,互相交流研究结果,使得每个成员都有收获。
  【案例2】
  (选自天艺幼儿园刘韵老师撰写的科研案例)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引和观察方法的训练,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缺乏新意与实效……为此,和老师们一起学习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提出建议:着重观察幼儿的需要,而且可以借助不同的观察方法。然后,组织科研沙龙来交流所观察到的。活动中,有的老师采用图片记录,发现幼儿有表达与表现的需要;有的老师采用跟踪观察,发现活动应兼顾男孩和女孩的需要;还有的老师采用线索观察,发现幼儿有自我管理的需要。最后,老师们感言:幼儿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游戏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等,都需要我们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再进行启发引导,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去探索、调整材料和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幼儿的经验,从而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自信心。
  (2)团队研究有助于在换位思考中改进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题研究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研究能让人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该问题可使用的方法,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知识运用和转化的过程。例如,仅作为教师的身份不容易发现问题,当换一个角色,往往能清晰地发现问题,针对遇到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角色换位来解决。这样多角度、逆向思维的使用对问题分析的全面性、思考问题的深度都是很有帮助的。这点在团队研究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案例3】
  学生成长手册的使用虽然很普遍,但并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作用,许多教师仅仅把它当作成绩记录册,记录方式也是千篇一律。在科研活动中,将其中典型的几页通过实物投影仪播放,让几个教师扮演家长的角色来阅读,并与其他教师对话,很快就发现了不少问题:①写的应是学生的表现,而不是教师心情的抒发;②到底是写哪个学生的,指向不明确;③废话过多,语言不够简练;④是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语气不一样。同时,也发现很多亮点:一是提出建议时语气委婉;二是针对学生的改变来写进步;三是学生的优点描写生动,语言简练;四是体现教师的理念,配上生动的照片。活动后,有的教师说:“我看别人的东西眼睛很亮,虽然只有半桶水的水平,也能发现很多问题。”还有的教师说:“原来只有一种写法,今天的交流打开了思路……”
  3.以成果推广促进知识的传播、共享与积累
  在获得研究成果后,需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同时,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和成果库,将知识加以积累,为以后的学习与研究储存资源。
  成果推广是进行知识传播和分享的一个有效途径。可将科研成果与教研、课堂教学、德育等活动紧密结合,使知识成果化,并内化为教师的行为。需为研究成果提供多种展示的方式,如发表于教育报刊的成果推广、与教研活动结合的研究展示课、在科研会议上的成果交流等。科研成果可以有多种形式,不仅仅是获奖的课题、论文等,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案例也可以作为学习、分析、借鉴的样本。
  【案例4】
  案例已经成为呈现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方式,案例也成为连接科研和教学实践的一种纽带。如何让案例不仅仅停留在成果报告的文字上,而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例如,选择三篇成果案例,提前一周通过QQ共享平台让教师自主阅读。一周后的科研活动中,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些案例好在哪里、哪些可借鉴。教师们在主题的选择具有典型性、中心突出,内容选择切口小、容易操作,分析层层深入,结合理论等方面谈了很多,认为好的科研案例学习对教学很有帮助。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僵化模式的束缚,“知识管理”为目前学校的科研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共享平台、团队合作,推动知识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作用。■
其他文献
1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因左上肢肿胀伴疼痛麻木2月余于2000年10月24日就诊本院.2个多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肩部肿胀,逐渐向上臂、前臂发展,并渐感疼痛麻木.1个月前前臂
采用SRAP标记和线粒体DNA控制区测序方法对武汉和洞庭湖2个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同域分布区4个泥鳅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SRAP分析结果表明,18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在4个泥鳅群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渴望有一种教与学的载体,让课堂更高效实在,让学生能主动学习,让互动反馈与评价更顺畅有效。我们知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是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不仅意味着经济领域正发生着深刻变革,而且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也发生着深刻变革。近几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要通过
以甘蔗品种ROC22为材料,采用含100 g/L聚乙二醇(PEG)6000的Hoagland营养液模拟干旱胁迫处理,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干旱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4
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学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但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和这门课的态度,因此了解和掌握学生接受生物课的心态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态度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溶菌酶在变性剂(乙醇、二甲基亚砜)影响下的变性过程,并用等转化率法对该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无变性剂存在情况下,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溶
为研究拟南芥血红蛋白1基因(AtGLB1)的功能,将AtGLB1基因构建入超表达载体pMD和RNAi载体pZYI中,并采用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质粒转化拟南芥Columbia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对超表达株系
据亚洲科技(TECH in Asia)网站消息,日前印尼中等教育总司宣布将于下个学年起,选择5所公立中学推动全面网络教学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该国高中的高辍学率问题。目前,每年约有500万印尼中学生因家境贫寒、上学距离太远以及家庭压力等原因被迫中断学业。参加全面網络教学计划的5所中学将获得政府的特别投入,用于设立奖学金,采购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添置网络设备。 (上海教育)